二、德国涉藏研究机构及藏学家
  
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

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Seminar fur Sprach-und Kulturwissenschaft Zentralasiens der Universitat Bonn)是德国各大学内唯一的一所研究中亚地区蒙藏及突厥诸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的专门机构 ,始建于1964年,创立者为国际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W.Heissig)先生。该研究所除了介绍和教授相关语言知 识外,在蒙古和西藏的历史、文学发展、宗教文化以及重要文献的发掘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 的成绩。“在大众汽车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中亚所诸教授和工作人员20余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波恩大学 中亚所已拥有一个颇具规模的中亚学专业图书馆。师资队伍也出奇地广大,远远超过汉学、印度学等其他研 究所,它拥有6名教授(通常在德国大学中每个研究所只有1名教授),4名其他科研人员,3名藏族学术顾问和1 名蒙古族教师”(注:沈卫荣:《德国的西藏学研究和教学》,蒙藏专题研究业书之五十八,第29页。)。该 所编辑出版的一套“亚洲研究”(Asiatischen Forschungen)专题丛书,由著名的德国东方学专业出版社威斯 巴登的奥托·哈拉索维茨出版社 (Verlan otto Harrassowitz,Wiesbaden) 印行,到2002年为止已出版145 种书。自1967年始,该所还出版年鉴《中亚研究》(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Verlag otto Harrassowitz),到2006年已出版了35期。根据沈卫荣教授的《德国的西藏学研究和教学》一书记载,以波恩 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为中心,波恩大学中亚学、印度学和汉学研究所曾联合组成了一个名为“特殊研究 领域十二——中亚” (Sonderforschungsbereich 12)的跨学科合作的科研大工程。这个特殊研究项目始于 1969年秋,终于20世纪80年代末,前后持续近20年。该项目由海西希教授挂帅,9名教授、13名科研合作人员 ,其中包括2名蒙古人、4名藏人。其间还有不少知名外国学者和助手也参加了这项工程,该工程有几十种专 著和几百篇论文,还培养了新一代中亚学研究者。沈卫荣教授的文章引用了当时组织这样一个大工程的立论 内容:“人们哪怕只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投上一眼就会知道,蒙古、西藏以及其毗邻地区的地理位置表明 ,这个地区是一个自然的文化和历史的交汇点。几千年来,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的交通线都通过这一地区, 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清晰地为人们所认识。首先对于文化和语言学家来说,一个不言而喻的事 实是,若没有对这种关联的认识,许多问题就无法解释。这不仅对大规模民族迁徙运动的研究,或是对公认 的语言学法则的认识都是如此。由此就可推知,一个单科的学者,如果他希望能适应和胜任现代科学对方法 论的要求和作深入的课题处理,且并不想在一篇单篇论文内使自己疲惫不堪的话,那么他必须承认自己已不 再有能力独立地去解决在对中亚的问题作科学研究时所引出的种种问题了。”出于这种跨学科研究的需要, 波恩大学的相关部门联合组成了这个特殊研究项目。组织这个项目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就像沈教授所说:1、 为了扩大对这一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意义不断增强的地区的了解,对这一旧资料而言几乎未曾开发过的地区作 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是绝对有必要的;2、这种资料开发对消除迄今为止曾影响广泛的以欧洲为中心的狭小的 世界和历史概念有重要的贡献;3、对这一地区之政治事件及其背景的澄清是理解它的必要前提;4、许多资 料因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受到损害,故必须对之进行挽救。 在波恩大学从事西藏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有皮特·施韦格(Peter Schwieger)、萨噶斯特(Klaus Sagaster)和 迪特舒(D.Schuh)等教授。 皮特·施韦格教授是德国波恩大学藏学与蒙学系(Abteilung für Mongolistik und Tibetstudien der Universitat Bonn)主任、第十一届国际藏学会(11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执行秘书长。(注:200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1届国际藏学 讨论会由国际藏学会主办,承办方为德国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认为,会议在德国波恩召开,该校 藏学与蒙古学系主任、国际藏学理事彼得·施威格教授为召集人。与会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 国、意大利、丹麦、挪威、匈牙利、瑞典、瑞士、奥地利等2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会学者人数最多,为77 人、德国学者65人、美国学者71人、印度学者22人。)他多年来从事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所藏楚卜寺版《伏藏宝库》(Rin-chen-gter-mdzod-chen-mo)的编目、整理工 作,至今已出版目录三册(注:http://cntao.org),还有《藏历初十莲花生仪轨之历史注释》(A note on the history of the cult of Padmasambhava on the 10th Day of the month)、《达仓热巴作为朝圣者的 非凡经历》(Stag-tshang ras-pa’s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as a Pilgrim)、(注:《西藏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皮特·施威格,苏发祥,(Peter Schwieger,Su Faxiang)。)《扎雅高 僧对东部藏区所做的贡献》(The Biographies of the Grand Lamas of Dagyab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East Tibet)等论著。萨噶斯特教授是国际知名蒙古学家,不仅懂蒙古语,而且通晓藏文、梵文 、古突厥文和汉文等东方文字。从事的研究领域除了蒙古文献、史诗、宗教以外,还涉及西藏宗教、史诗、 藏文基督教文献、西藏佛教、造像学、宗教艺术、西藏民俗等方面。著有《珍珠念珠:一世北京章嘉呼图克 图传》(Subud Erike,Ein Rosenkranz aus Perlen,die Biographie des 1.Pekinger lCan skya Khutukhtu Nag dban blo bzan cós ldan,otto Harrassowitz,Wiesbaden,1967.)、《白史》(Die Weisse Geschichte Caran teüke,Eine Mongolische Quelle Zur Lehre von den Beiden ordnungen Religion und Staat in Tibet und der Mongolei,otto Harrassowitz.Wiesbaden 1976.)。他的学术成果的特点大都是把 蒙古文文献译成德文并加注释,又同时涉及蒙古和西藏两个方面。前一部是西方研究章嘉呼图克图的开山之 作,后一部则是系统深入地阐述蒙藏地区政教合一制度的经典作品之一。他还主编了一套题为《西藏佛教造 像学和象征意义》(lkonographie und Symbolik des Tibetischen Buddhismus)的丛书。迪特·舒教授是德 国成就最大的年轻一代藏学家之一,也是国际藏学界最知名的年轻学者之一。他曾在印度流亡藏人居住区生 活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古藏文功底极厚。主要成就集中在藏文古代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由于 他是学习数学的,因此以一个自然科学家的头脑和功底研究西藏的天文、历法、因明、医学等。代表作有《 西藏历算史研究》(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tibetischen kalenderrechnung Franz Steiner, Wiesbaden 1973)等20多种专著。

中亚所原有3位藏族学术顾问,他们是扎雅·洛丹喜饶活佛(Loden Sherap Dagyab 1939—)、普康活佛 (J.K.Phukhang)和白玛次仁(Pema Tsering)先生。扎雅活佛1939年出生,于1945年被选为西藏昌都扎雅活佛 的转世灵童,同年坐床。早期在扎雅寺学经,后入哲蚌寺学习研究佛教五部大论,后在印度从事广博的佛学 研究,并于1963年获得格西学位,曾任该地区西藏文化学院院长。1966年到波恩大学中亚所工作,从事西藏 艺术和佛教造像学和宗教象征意义的研究工作。曾多次参加国际藏学研讨会,同时也在许多佛学文化中心和 大学讲学,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西藏宗教艺术》(Tibetan Religious Art,Part 1,Wiesbaden 1977)、(注 :Tibetan Religious Art,Part 1,Woesbaden 1977.中文版由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 《西藏佛教的造像学和象征意义》(Ikonographie und Symbolik des tibetischen Buddhismus)(注: konographie und Symbolik des tibetischen Buddhismus,Volume A 1,AII,1983;VolumeD,1986; VolumeE,VolumeF,1992共5种均由otto Harrassowitz作为Asiatische Forschungen丛书出版。)等著作20余 种。普康活佛的工作重点是教学、教授藏语会话和现代藏文的阅读和书写。白玛次仁先生曾是一位宁玛巴僧 人,来自四川白玉寺(dpal-yul-dgon-pa),后在印度获格西学位。1961年作为慕尼黑大学印度学系教授霍夫 曼(Hoffmann)的合作者来到德国,先后在柏林、波恩大学的印度学系工作。1970年开始参加“特殊研究领域 十二”的工作,后留在中亚所。他的著作和论文有20余种,基本围绕格萨尔王和宁玛派的内容进行研究,有 《元宫廷中的宁玛巴喇嘛》(rNin ma pa Lamas am Yüan-kaiserhof;in:Proceedings of the Csoma de krs Memorial Symposium,Budapost 1978)等。(注:除特别加注之外,波恩大学的人物介绍参考和引用了 沈卫荣教授《德国的西藏学研究和教学》一书中的内容。)

波恩大学所拥有的数字化藏文档案材料也值得一提。波恩大学非常重视藏学资料收藏及其数据库的建立。这 项针对藏文文献的整理和出版项目,继承了上世纪70年代由迪特·舒教授创立的传统,皮特·施韦格教授时 期又创建了一个提供和分析典型个案的数据库。由于该项目得到德国研究基金的支持,数据库逐步扩大。从 1998年到2000年底,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合作,整理了13世纪到20世纪涉及西藏功德林 寺的法律文书,共有2700件文档被数字化。学者们利用搜索板块不但能查询到关于功德林寺历史和文献所用 的论文,还能找到原件以及储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2002年底,另一项关于西藏文献和信件的计划已经启动 ,它们包括一大批来自私人和公共收藏的西藏和尼泊尔之间的来往通讯和信件。

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学系

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学系(Department of Indian and Tibet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mburg),主要以 印度和西藏的历史、语言、宗教、文化为研究和教学对象。具体分为四个部门:1.古代印度语言和文化;2. 现代印度语言和文化;3.佛教学;4.西藏学。该系隶属于亚非学院(Asia-Africa Institute)。亚非学院成立 于1908年,是目前德国最大的亚非方面的研究所,有27位教授。设有6个系,分别是日本学系、汉学系、东南 亚学系、印度学和西藏学系、近东学系(伊朗、土耳其、阿拉伯)、非洲学系。现有1400名学生。 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学系的前身是著名的印藏学教研室(Seminar für Kultur und Geschichte Indiens)以及 1988年后的印藏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Kultur und Geschichte Indiens und Tibets),该机构的历史比汉 堡大学的历史还长。汉堡大学对印度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大约从1914年开始,早期研究印度学的著名学者 有斯滕·科瑙(Sten Konow)、沃尔特·舒布凌(Walter Schubring)、路德维希·阿尔斯多夫(Ludwig Alsdorf) 、弗朗茨·贝恩哈德(Franz Bernhard)等。该校对于藏学领域的涉及始于1946年,第一位在汉堡大 学讲授藏文的是著名藏学家黑尔木特·霍弗曼(Helmut Hoffmann)教授。其后,他的学生哈姆(F.K.Hamm)继承 他的席位,继续教授藏文。1966年弗朗兹(Franz Bernhard)接管该系讲席后,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印度与西 藏学系的教学和研究走上系统化和正规化,从此享誉欧洲学界。1967年,他从印度邀请了一位藏族学者格西 根顿罗追(Gendun Lodroe)作为客座讲师。由于格西卓越的贡献和高深的学问,1979年继弗朗兹之后,被正式 任命为教授。从此,汉堡大学印度与藏学系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格西英年早逝,55岁就去世了。格西去 世后,西米陶森(Lambert Schmithausen)教授接替他,负责藏学专业的工作。西米陶森教授是著名学者弗绕 瓦尔纳(Erich Frauwallner)的学生,与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厄恩斯特·斯坦因凯尔勒(Ernst Steinkellner)教 授是同门师兄弟。他不仅精通梵藏语文,而且通晓汉文、日文。该系目前共有四个教授岗位。其中分别是两 个梵文教授、一个印地学教授和一个藏学教授。该系原主任维茨·阿尔布瑞特(Wezler Albrecht)教授是研究 印度哲学、古代法典、梵文学等领域的杰出学者。他最初主要研究梵文传统文法,其博士论文和教授资格论 文皆在此领域。成为教授后,他的研究领域还包括印度西藏文化、历史等方面。从1982—2002年,他还担任 “尼泊尔—德国写本保护项目”主席,并因此于2000年获得了被认为是德国的诺贝尔奖的马克思—普朗克奖 。维茨·阿尔布瑞特教授已于2004年退休,其接班人是现任系主任、梵文教授哈如纳嘎(Harunaga Isaacson) 先生。

哈如纳嘎教授,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和远东研究系、南亚系任教。从2000年起,任汉堡大学印度学 系助教、日本东京国际佛教研究所访问学者、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6年5月正式走上德国汉堡大学印度学和 藏学系主任和教授的岗位。哈如教授通晓梵文、德文、英文、藏文、日文、意大利文、法文、荷兰文、拉丁 文等,主要研究兴趣在印度哲学、藏传佛教和佛教密宗方面。一直执掌梵文教授的西米陶森教授于2005年退 休,其继任者是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兹玛尔曼(Michael Zimmermann)博士,德国人。他曾在日本 留学4年,也是一位梵藏兼通,并懂汉文、日文的学者。2000年他在汉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是西米陶森教授 的高足。后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在国际学术界颇负盛名的印度学、西藏学研究专家大卫·塞福特· 鲁格(David seyfort Rueg)教授,曾任藏学教授西藏学教席多年,学术成就显著。他的后继者是著名藏学家 戴维·杰克逊(David P.Jackson)教授,他从1992年开始出任藏学教授,近几年在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的 研究方向是西藏宗教艺术、萨迦派文献和历史、慕思塘(Mustang)的历史等。曾对《智者入门》(mkhas pa'i jug sgo)等进行过研究,著有《西藏唐卡画资料和材料》(Tibetan Tangka Painting Sources and Material.London:Serindia,1984)一书,中国学者已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并以《西藏绘画史》 为名出版。目前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学系 藏学教授席位空缺,近两年内将聘任一位新的教授。该系还有两名讲师。其中有一位是从不丹来的学者多吉 旺久(Dorji Wangchuk)博士。他是西米陶森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来汉堡大学已有十多年。 他的夫人是“尼泊尔—德国写本编目计划”的成员之一,以色列人,懂藏文,主要从事藏文写本的整理和编 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