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藏学研究机构和人员

一、德国藏学的萌芽及早期的藏学家
  
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具有古老的东方学研究传统,而作为东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藏学,近几十
年来在德国得到了较多的支持和重视,以致使其渐渐登堂入室,创立了藏学在德国“相对而言优于欧洲其他 各国的局面”。

纵观德国的藏学研究起步的发展过程,其早期藏学与传教士传教的需要、吐鲁番学研究和佛教研究以及印度 学研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开德国藏学先河的是传教士。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因利希·奥古斯特·耶希卡(Heinrich August J?schke ,1817—1883)、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August Hermann Franke)、伊萨尔·雅各布·施密特(Isaal Jacob Schmidt,1779—1847)等。 海因利希·奥古斯特·耶希卡是一名莫拉维亚(Moravian)教派的传教士。他的主要工作是传教和《圣经》的 藏文翻译,他可以称得上是德国藏学研究之父。他在传教之余所编写的《藏英字典》(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revailing dialects.London:Routledge,Kegan and Paul ,1881)和《藏文文法》(Tibetan Grammar.London:Trübner 1883)出版于100年前,是其藏学代表之作。 1856年,耶希卡被任命为建立在克朗·拉霍尔(Kyelang Lahul,古拉达克王国境内,今属印度)的一个新莫拉 维亚传教点的主管人。他在藏区住了11年,后期由于健康问题于1868年回到家乡,此后,一直从事《圣经》 翻译工作,还用藏文写过不少书。他所从事的学术性的副业除上述《藏文文法》《藏英字典》外,还有《论 藏语的语音系统》(Uber die Phonetik der tibetischen Sprache)等等。在耶希卡成果的基础上,藏学研究 开始在德国萌芽。

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是耶希卡最著名的后继者,他也是拉达克的莫拉维亚兄弟会的会员和传教士。 1896年他到达拉达克首府列城(Leh),主要工作是翻译耶希卡尚未翻译完的《圣经》。从一开始他就将传教工 作与对该地区的语言、历史和民俗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他是第一位拉达克专家。1914年他再度回到拉 达克。1920年成为柏林大学哲学系讲师,1925年晋升为教授。著述甚丰,涉及语言、历史、考古、文献、民 俗、史诗研究等各个方面。其主要代表作有《西部藏区兄弟会传教的语言问题》(Die Sprachenfrage in der west-tibetischen Mission der Brüdergemeine,Allgemeine Missionszeitschrift 37,1910,PP. 412— 454)、《在西藏的精神生活》(Geistesleben in Tibet,Gütersloh:G.Bertelsmann,1925)、《西藏历史研 究和从中人们所能经历的》(Tibetische Geschichtsforschung und was man dabei erleben kann.Herrnhut :Missionsbuchhandlung,1911)、《西部藏区史》(A History of western Tibet,1907,London)、《格萨 尔史诗中的春季和冬季神话》(Der Frühlings-und Wintermythus der Kesarsage.Beitrge zur Kenntnis der vorbuddhis-tischen Religion Tibets und Ladaks.Helsingfors,Soc.Finno-ougr.1902)。

伊萨尔·雅各布·施密特是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东方学家之一,也是守望屋兄弟会(Herrnhut)的会员,出生荷 兰,后作为教会的商人前往俄国,并加入俄国籍。因他在俄国的蒙古人居住区工作多年,学会了蒙古语,并 开始从事科研而日益受到教会和学术界的重视。伦敦的圣经协会派他将《圣经》译成蒙古文,同时他发表了 一系列研究蒙古语言、历史的文章,成为名震一时的大学者。他对欧洲藏学研究的发展也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他不仅呼吁欧洲学界重视对西藏学的研究,而且亲手编写过藏德、藏俄字典,藏文文法以及多篇关于西藏 语言和宗教的文章,还翻译过藏文《因缘贤愚经》,编排了藏文《甘珠尔》目录。 所有这些传教士在西藏的活动和他们对西藏的认识和记述,以及对西藏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后期德国甚至欧 洲的西藏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传教士外,德国的吐鲁番学的不断深入带动了藏学研究。德国著名画家 、佛教美术史家、中亚考古学家,也是国际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Albert Grünwedel, 1856—1935)就是从吐鲁番学逐渐转入藏学领域的,他曾组织了两次德国吐鲁番考察活动。他的主要作品有《 印度佛教艺术》(Buddhistische Kunst in Indien,1893)和《西藏与蒙古的佛教神秘学》(Mythologiedes Buddhismusin Tibet und der Mongolei,Leipzig)等。

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1856年出生在德国的小城米海,为了学习东方学,他20岁时从米海美术学校转到米 海大学,专攻东方学。他从1883年起就任柏林人种学博物馆(Staatliches Museum für V?lkerkunde)印度部 管理员。当时正是印度犍陀罗(Gandhara)(注:中亚地区为佛教造像的起源地之一,位于今巴基斯坦、阿富汗 交界处。由于该地处于中亚交通要冲,曾被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因此人物雕刻的风格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 ,形成“犍陀罗式”风格。其造像的特色是具有希腊式雕刻的特征,造型比较纤美,衣纹皱褶紧贴身体。)佛 教雕刻品开始大规模地流入欧洲之际,作为欧洲较大的人种学博物馆的柏林人种学博物馆也收藏了出土于今 巴基斯坦北部斯巴特(Swat)地区的共63件犍陀罗艺术珍品。格伦威德尔充分利用了这一便利条件,对这一批 艺术品以及收藏于该馆的其他艺术品包括对印度佛教美术,尤其是图像学和中亚考古学进行了潜心研究。 1893年他在柏林出版了轰动整个欧洲东方学界的《印度佛教艺术》一书,从而确立了格伦威德尔在佛教艺术 研究方面的权威地位。他在研究犍陀罗佛教艺术时,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艺术对东亚中国、日本佛教造像的 影响。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格伦威德尔将佛教艺术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中亚地区。格伦威德尔和他的 助手缪勒(F.W.K.Müller)试图在东亚佛教艺术和古代希腊、罗马之间找到联系。(注:以上内容根据兰州大学 历史系敦煌研究所陈双印的文章“德国敦煌学史”的内容整理,参见 http://www.dha.ac.cn/xueshuyanjiu/deguodunhuangxue.htm)在研究佛教艺术的同时他的研究涉足了与西 藏佛教相关的问题,1900年他出版了《西藏与蒙古的佛教神秘学》一书,奠定了德国学者研究藏传佛教艺术 的基础。

德国早期藏学的一部分是从佛学和印度学中分离出来的。在各大学的印度学系内,多半有人从事西藏学的 教学和研究工作,有许多印度学家、佛学家本身就是藏学家。

贝托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 1874—1934)是著名的人类学家、东方学家,又是语言学家和艺术史家 。他出生在德国科隆(Cologne)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93—1895他在柏林继续他的研究,1897 年在德国莱比 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ipzig)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后来移居美国直至去世。他作为耶稣北太平洋考 察队(Jesup North Pacific Expedition)成员于1898—1899年期间完成了在阿穆尔河(Amur River)和萨哈林 岛(Sakhalin Island)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1904—1906他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担任有关人种学方面的助手,1905—1907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所(East-Asiatic Languag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的人类学讲师。在王家巴伐利亚科学院哈迪(Hardy)基金会的资助下出 版了他的《诸相》(Das Citralaksana.Nach dem,tibetischen Tanjur herausgegeben und übersetzt, Leipzig 1913)的藏文版翻译和校订版,这是一部关于印度造像学的极为重要的文献。他的藏学著作主要有以 下几种:《济龙经精要》(Klu 'bum bsdus pa'i snying po.Eine verürzte Version des Werkes von den Hunderttausend Nága's.Heelsingfors 1898)、《西藏人的语言学研究—<宝箧经>》(Studien Zur Sprachwissenschaft der Tibeter.Zamatog.In:Sitzungsber.der philos-philol.Class der K? nigl.Bayer.Akademie der Wissenscheften.Münschen 1898)等等。

法兰克—理查·哈姆 (Frank-Richard Hamm 1920—1973) 是20世纪印度学家和藏学家。从1948—1952年,在 汉堡市任印度学的指导教师,他从1952—1954年为那格浦尔市(Nagpur,印度城市)印度文化国际协会成员。 他以一个学者、教授的身份在柏林、汉堡和波恩从事学术研究。他专心于耆那教(Jainism)、梵文佛典在西藏 的传播以及米拉热巴大师的传记、道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