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咪山位于甘肃中部永靖县三条岘乡境内。地处洮河北岸、洮河西去与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当地传说中吧咪是一种野糜,因早年连岁大旱,民不择食,该山遍生吧咪,养活无数生命,故将此山称作吧咪宝山。
吧咪山是道教圣地。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金花仙姑(俗称金花娘娘)在吧咪山羽化成仙以来,灵感四方,信众纷纷募捐修建道观庙宇,供奉金花仙姑神像,举行各种庙会活动,吧咪山遂成为陇上名山。
农历四月初八,在吧咪山传统民俗节日期间,记者应邀采访,了解了名闻甘肃的金花仙姑的传奇身世,并结缘了因金花仙姑而兴起的诸多庙观建筑及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金花仙姑的传奇身世
如今的井儿街
兰州井儿街西口,据说这儿曾经有一座金花仙姑庙。
传说中金花仙姑小时候坐过的石头“仙姑坐石,原置井儿街,现安放于五泉山东侧金花仙姑殿前。
位于神树岘的金花仙姑”火棍松“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金花仙姑降生于兰州井儿街。其父金应龙,祖籍苑川河畔的榆中县金家崖村,后在井儿街教场关租地耕田,遂移居。“其母方氏,为上界仙普玉女降凡,夜梦吞日月,金光闪耀,遂身怀有孕,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临盆作草,降生一女,取名金花,又名天姑,为观音菩萨降世救民”。
根据《皋兰县志》遗碑记述:金花3岁时,即端庄聪慧,不荤不帛,尽显仙风秀骨。4岁始捻麻纺线,孝敬父母,好读经文。年将及笄,父母将金花许配兰州南山大马莲滩王家庄华岭子村庶民王尕福子,后人称尕福爷,金花执意不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金花刚满17岁。六礼既成,迎亲到期。金花心愿已定,于当夜亥时,一手拿火棍,一手拿麻线,将线头系在灶龛,便飞身出门,离家西去。金花出兰州西稍门,去下西园与舅舅道别,便直上晏家坪稍示休息。后途径摸石湾、泉神庙,在神树岘稍歇。次日晨,父母不见女儿踪影,心慌意乱,便四处觅寻。其母追至晏家坪,不见金花身影,心中茫然,骂声“小冤家”,便从原路返回(晏家坪原名“冤家坪”,源于此,后改名“晏家坪”)。后见金花所纺麻线垂空,下系灶间,即着其兄天元依线追寻。当金花行至大岭山今永靖县神树岘时,被哥哥追至,劝妹一同归家。此时金花对哥哥直言:“妹妹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肩负普渡众生脱苦海之重任。如今功果圆满,已成正果,此行此别,不能后退半步。”哥哥虽不相信妹妹的话,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用试探的口气说:“你若真的成仙,可与我当面显个灵验。”金花遂将手拿火棍插于道旁巨石之上,只见火棍瞬间生枝吐叶,变为一棵枝繁叶茂的青松。哥哥目瞪口呆,惊奇不知所措,知道一时难以携妹回家,只好忍痛长叹而归。兄妹分手,金花继续西行。又经蒲家沟、小干沟梁、格水岭、歇马殿、黑山顶,直达浪头山。
吧咪山的庙宇建设
金花登高俯视,只见吧咪山山势陡峭,森林茂密。是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金花途经黑岭屲到红石湾槽时,被山下名为戴和尚的一位高僧所见。这位高僧为了助金花早日登人仙界,急忙向金花所站立的山头登去。不料被金花察觉,便急转身由原路折回。和尚追至黑山顶,突然不见了金花的踪影。就在这转眼即逝的瞬间,金花已进入吧咪山无影洞中,羽化成仙。
吧咪山巅
吧咪山顶
戴和尚追至吧咪山顶不见金花,只好从原路返回,后得知仙姑已成正果,遂告知乡民。因金花仙姑处处显灵,逐瘟驱魔,祈雨除旱,有感即通。乡民便在吧咪山兴修庙宇,雕塑神像,长年供奉。
吧咪山的庙宇建设,是从金花仙姑羽化成仙起始,随着信众的扩展而壮大。吧咪山的金花菩萨庙宇,主要有吧咪山池庙建筑群和塔什堡总庙建筑群。
吧咪山池庙
吧咪山池庙,位于吧咪山主峰脚下,坐东北朝西南,背靠主峰黑山顶。主峰山脉由高向低渐次向池庙左右两侧延伸,形成合围之势。池庙正好坐落在簸箕状三面合围的一片谷地上,左侧由东池岘向下延伸至狮山为屏障,右侧由西池岘向下延伸至象山为屏障,在池庙正前方沟口正好形成门户,故有“左狮右象把门”之说。
吧咪山池庙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时修建池庙1间,绘画金花菩萨神帧一幅。由于金花仙姑的灵感,在信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朝拜者日渐增多。到清乾隆八年(1743年),吧咪山池庙扩建金花菩萨大殿3间,泥塑神像供信众敬奉。
光绪七年(1881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奉旨敕建灵感神祠,并自捐俸银五百两,募集白银五千两,重建池庙l间、大殿3间。左宗棠亲笔书写“敕建灵感神祠”铜匾一块。
塔什堡总庙位于塔什堡上庄,始建于明成化四年。所谓总庙,是举行“水会”的后山二十四庙之首。总庙供奉的是金花仙姑八抬行神,遇有“水会”等神事活动,需请菩萨外出时,请的就是总庙的八抬行神。
吧咪山庙观建筑风格
歇马店遗址1
歇马店遗址2
金花仙姑庙宇分散各地,主要有吧咪山池庙建筑群、塔什堡总庙建筑群和前山(临洮)十八庙、后山(永靖县)二十四庙、大马莲滩(兰州)六庙。吧咪山池庙现有菩萨大殿、菩萨前殿、山神土地庙、龙王宫等9座主体建筑,是吧咪山的精华之地。
兰州红泥沟的金花仙姑殿,由全真龙门派第28代弟子党嗣仙募建。
兰州红泥沟金花仙姑殿内的金花仙姑塑像。
吧咪山是道教圣地,起初建祠以祀,后建池庙,供奉金花仙姑的神帧。随着佛教传入,金花仙姑灵感的影响逐步扩大,加之吧咪山周围汉、藏、回、东乡等多民族杂居,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将汉、藏、回及道、佛、儒等建筑融为一体,殿、台、楼、阁交相辉映。其建筑风格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独树一帜。据历史记载,“观”是道教庙宇的总称。“观”在古代原指宫阙两旁的望楼。西汉时,由于皇帝倚重道教,故将道教的庙宇总称为“观”。东汉以后,道、佛两教并盛于世,寺、观得于并称。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载:“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唐康骈《剧谈录》载:“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自汉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紫阳观、太玄观、玄妙观都是。至于道观中的偶像,一般只挂神像(三清至尊等的画像)。如今,观已成为道教的象征性建筑。
塔什堡总庙建筑群
塔什堡总庙大殿局部
塔什堡总庙里的行神
永靖是古典建筑之乡。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工匠辈出,世代相传。据《河州志》记载:“北乡多工匠”。所谓北乡,指的就是今永靖地域。东晋时期,这里就修建了唐述窟、时亮窟及凌空栈道,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永靖的工匠对各种庙宇古典建筑都有建树。吧咪山道观自明代至今,庙观建筑都是当地工匠精心建造的杰作。黄河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古人。如今的吧咪山池庙古典建筑群和塔什堡总庙古典建筑群,就是新一代古典建筑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精品群体。
池庙和总庙古典建筑群,按照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可分为殿、阁、庙、楼、牌厦等多种类型。
吧咪山的传统庙会
吧咪山庙会,是随着吧咪山庙宇建设和金花仙姑的影响逐步扩大而形成的。规模由小到大,逐步固定了下来。
吧咪山建庙伊始,仅为周围村民的朝山敬香活动,诸如嘛呢奶奶初一、十五烧香,正月初一社火上香,正月十五开庙门等小型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花仙姑影响面的扩大,周围十里八乡朝山敬奉者越来越多,兰州地区民众作为金花仙姑的娘家人心愿更切。加之省府的申报、嘉奖,金花仙姑灵感四方,朝山敬香者日盛一日,这便逐渐形成了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九月九固定的大型庙会活动。在这些大型庙会活动中,既包含有金花仙姑出生、成仙的纪念日活动,又与当地农事活动有关。
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九月九四大庙会,虽以吧咪山池庙为主,但日常小型神事活动,多在塔什堡总庙和上堡子头庙及沙家沟总庙进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经塔什堡上、中、下三庄信众议定,打起太平鼓、唱起太平歌,组织社火队,聚集于塔什堡总庙、祖师殿、向青寺等,举行隆重的“上香”祭典仪式,焚香朝拜,热闹非凡。农历六月初六,塔什堡的干沟岘村信众,将总庙黑池龙王爷请上山去,献羊一只,以示答报四海龙王,早降甘霖。另外,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由塔什堡三村的嘛呢奶奶,聚集在总庙焚香叩拜、念嘛呢经等活动。总庙还有固定的三个献羊节日,上堡子尚有三大庙会,沙家沟庙也有固定的庙会等神事活动。
外地信众来塔什堡迎请神轿,也是金花菩萨神事活动的重要内容。迎请一是为了举行庙会,二是有重大需求。此项神事活动从古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主要是二十四庙、兰州、临洮等地及刘家峡、临夏等地的信众,祈雨求水,或举行其他神事活动。金花菩萨所到之处,信众五里一迎、十里一接,焚香设案,锣鼓喧天,其迎送场面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