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三、绘画内容
安多地区的绘画艺术,内容丰富,题材各异。在艺术造型处理上,基本按照佛教工艺典籍中的规范绘制。据《拉卜楞寺总书目》所载,工艺类典籍就有二十余种之多,其中绘画艺术理论典籍留存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如至尊散珠盖勒华桑著《时轮尺度经》、隆多喇嘛著《エ艺学、天文历算品仪轨》、土观·却吉尼玛著《绘画和佛像建造卷帙·稀有游艺》、措扎丹巴坚参著《尺度经仪轨花蔓》、曲降多丹道尔吉著《エ艺学密宗宝藏大疏》、华丹罗哲桑吉著《工艺学明镜》、慈成扎西著《佛像优美造型视镜》、绒妥·罗桑丹曲坚参著《各种实用尺度经明释》、松巴·益西华觉著《佛像、佛经、佛塔尺度经注疏花鬟》等,均是拉卜楞寺专修绘画专业的重要教科书。这些著名学者用藏族人民传统的造像学和美学理论,以准确的数据和精确的构图,为后辈绘画艺术同行总结岀了绘画技法。安多地区绘画僧俗画师们根据以上佛画理论和平时对各种事物的详细观察,在绘画上显示出了高度的艺术天赋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正如人们所誉:“他们蘸辛勤的汗水于画笔,融智慧的丹青于画布,满怀对未来的希望,对现实的爱憎,勾画出了一幅天上、人间、地狱和神、人、鬼的种种画面,置罪恶于众目,寓信仰于画中”。在塑造形象时,贯用传统绘画手法,强化或减弱某些造型因素,强调整体效果,充分发挥线条的节奏感和运动感。通过奇特的想象、象征、比喻等手法,不仅描绘出多头多臂、千手千眼等各种佛画,而且给画面赋予喜怒善严的表情,使人心惊目眩,肃然起敬,情趣盎然。
安多地区藏族绘画艺术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显宗绘画、密宗绘画、传承祖师、护法神祗、寺塔图绘画、装饰图案及其它绘画共七种,在此我们以壁画为主题分别述要:
显宗绘画。此类画像在安多地区各大佛教寺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变化多端,复杂纷繁,令人眼花撩乱。其特点一般主张“我佛慈悲”为传神要点,画中的慈佛神态安祥,稳坐莲台,周围用莲花和光环相衬,使人物又具有一种稳固感。如拉卜楞寺医药学院的《弥勒佛净界》壁画和青海塔尔寺大经堂的《弥勒净土法会》,其笔法大有同工异曲之妙。传说弥勒佛是继释迦牟尼之后降生人间,普渡众生的佛,所以画中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位佛降临人间的情态。作者以抒情的笔触在同一张画中,创作出了形象各异和性格不同的各种人物。其中一些菩萨和供养天女,绘制得柔美娇艳,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温和与美丽。她们一个个手持莲花,神态安祥,洋溢着活泼轻快的浪漫气息。观音菩萨,在整个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举足轻重的,他是释迦牟尼救苦救难的本尊。此像以拉卜楞寺现存于喜金刚学院的《十一面观音》唐嘎较为珍贵。该像十一种颜色象征着菩萨修完“十地(大乘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最后功行圆满,到达第十一地即佛地。主体像身白色,面目慈祥,神态自如,站立在莲花座上,佛光普照,周围有十二尊不同佛神像相伴,色彩艳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而富有艺术魅力。其它诸如释迦牟尼像、白度母、文殊菩萨像均各有特色。
密宗绘画。安多各大佛寺,根据修习内容的传统分类,除闻思学院(或称为“法相学院”)为显宗外,其它如时轮、医药、上下续部、喜金刚等学院均为密宗学院,故密宗绘画也占有相当比例。无论是任何一个学院和佛殿,那三头六臂三目怒睁,那牛头马面、忿目攒拳的画像比比皆是。密宗学院画像一般以“佛法无边”为其传神点,画中多为忿怒变化相。正如史料所载:“佛教认为这些极为狰拧可怖的佛像在好人眼中都是慈悲美好的,人头珞璎和骷髅是一种吹醒‘人世无常’义理的精句,火焰光环是莲花光环等,而这些形象只有在恶人眼中オ是极为恐怖可怕的。所以藏族艺人们根据这些佛像解释,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挥动了巧夺天工的画笔,金刚手菩萨像,虎背熊腰,焰发竖立,眼如铜铃,张ロ龇牙,两腿一卷一伸地有力叉开,双臂一高一低地举起,这种强烈的动态感,表现出不可抗拒、迎接搏斗的瞬间情态”
续部学院正殿内绘制的胜乐、集密、时轮绘画,喜金刚学院正殿内的栽木尔、护法神及六臂怙主和吉祥天女等壁画,都是充满宗教神秘感的密宗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从形态上看,有的怒目攒拳,雄武勇猛或面状诡怪,肤脉连接丑睹驰趋之状,使人望而生畏,有的手持各种兵器,有的手持骷髅碗,有的系着人头嘤珞,身后燃烧着焰环,正如工布査布所谓的“忿怒明王及恶相护法神,乃以慈カ为降服世间纯阴毒神,待变猛烈之相者也”的形象的具体反映。有的拥抱着全身裸露的明妃,腰系璎珞,姿态柔美舒展,真是庄严中洋溢着浪漫的情调。绘画艺术大师们在绘画造像时,既依据经典要求,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夸张变形、装饰等艺术处理,使凶恶的形象不失美感,怪异的形象通于情理,使之符合审美要求和欣赏趣味。
佛本生故事及传承祖师绘画。这类绘画,基本上在各寺各殿堂都有。“佛传”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经历,主要情节有乘象入胎、花园降生、七步生莲、比武伏象、王子出行、夜半逾城、六年苦修、树下成道、传经说法、历经十难、佛祖涅槃、分取舍利等等。“本生”是表现释迦牟尼降生前几世的传说故事,主要有“大合手本生、摩诃萨埵本生、善友本生”等内容。一般在绘画作品当中,将这两种内容绘制成一体。拉卜楞寺以大经堂门楼厢廓内的最为典型,宽约二十五米,长约一点五米,色彩艳丽,画法细腻,显示了安多绘画艺术的绝妙和高超。虽历久而仍色明,人物栩栩如生,富有动态和生气。最小的人物刚1公分,而最大者有二十五公分。山水树本,鸟语花香。充分体现了能エ巧匠熟练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可惜这巨幅画廊于1985年4月7日随同大经堂付之一炬,有幸的是党和国家又拨巨资于1990年10月再度新建重绘。工匠是从热贡请来的“五屯”画师,使这个巨幅长廊的《佛本生传》再展新姿,仍不失其原有的绘画艺术风貌。另外,还有医药学院的《弥勒佛净界》的风格也为一绝。这些长篇连环画幅,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弘篇巨制,甚有气魄,在国内壁画史上均为罕见之作。
传承祖师绘画。主要是藏传佛教历代师徒辗转授教的世系肖像。各个寺院,无论是壁画还是唐嘎绘画,比比皆是。其中,宗喀巴大师和历辈达赖喇嘛、班禅大师以及安多地区高僧大德的尤为繁多。宗喀巴大师的画像,重点突出师徒三尊像。有的为单人画,主要突出其仪态形象;有的为群画,主要描绘该师及辅助这位大师的诸多名僧。
护法神祗绘画。这类绘画中,以四大天王最为普遍,学院和佛殿正门两侧,都满壁绘制,高大而威武,挺拔而尊贵。佛教说印度须弥山腰有一山名为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护一天下故名。四大天王所居之天称为四天王天。东边有一叫黄金埵,上为持国天王驻地,此王名毗提诃,管辖东胜身洲,身白色,手持琵琶。南边一个叫琉璃埵,上为增长天王驻地,此王名累流璃,管辖瞻部洲,身青色,持宝剑。南边一个叫白银埵,上为广目天王,此王名毗琉博叉,管辖西牛贺洲,身红色,手绕一龙。北边一个叫水晶埵,上为多闻天王驻地,此王名毗沙门,管辖北俱罗洲,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内地佛寺中的四大天王与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形象不相一致。这种神象一但进入藏传佛教寺院,难免注入藏民族的绘画审美观念。如其面部的眉、须、眼、ロ更类似藏区的护法神像。安多地区各大,寺院中,这类护法神像颇多,按其教义,传说中的各类妖魔鬼怪,外域异族的一切精怪都被佛法摄服,被当成护法神。不同经义分为许多部类,再加上一个神祗还有数种形象变异,致使这些密宗护法神多到不胜枚举的程度。法王、怖畏金刚、依怙、吉祥天女、尊胜佛母马头明王等等,大都相貌狰狞丑陋,面色青红,焰眉怒目,手持各种法器,脚踏不同鬼怪,尽力宣染佛教的威慑カ量。
寺院各种建筑绘画。玲琅满目的绘画艺术之苑中,还有不少建筑绘画。各寺院殿堂,通过装饰性花纹图案,使这些宏伟、庄严、富丽堂皇的藏传佛教寺院和佛塔跃然咫尺画巻之上,这种倾注辛勤汗水和表现智慧结晶的艺术杰作,无不令人赞叹。以拉卜楞寺大经堂二楼后侧的《噶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三寺绘画为典型,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再现了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院的风貌,使拉卜楞当地僧俗民众,每日络绎不绝地前往叩头朝拜。加之在墙壁泥土中混有金银珠宝和某高僧的舍利等,许多地方已被人们剥食,显示较为神秘。这种壁画,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在青海的塔尔寺、佑宁寺以及广慧寺中都曾见到过。另外,各殿的飞檐、斗拱、法轮、吉祥鹿、幡幢等,再加上随风飘鸣的拱铃,使人们仿佛进入亍佛门境界。这种艺术效果正是通过静物中揉进拱铃的动感实现的。
装饰及其它绘画。现实中的佛教圣迹,要比飘渺虚幻的“净土”、“福田”更能激发人们对佛国的向往。故佛教徒们为了广弘佛法,绘岀了大量的建筑风景画,以及坛城、日月星轨、动物、花卉、梵文图案等吉祥图画,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一幅图中,上有日月飞禽,下有河流、鱼、菩萨、上师、建筑……,犹如一个万千世界,包罗万象,光怪陆离。画中主题人物,在各式建筑琼楼中,活灵活现。一座座建筑组织得栉比鳞次,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有的还配有从事各种宗教活动的人物,熙熙攘攘”给古板画面平添了许多神气。如拉卜楞寺医药院绘制的《宗喀巴大师进入佛国图》,有天堂,有人间,有琼阁,有彩虹,有草原,有河流,有天女,有佛尊,描绘了宗喀巴大师圆寂后,进入佛界时的动人情景。佛和供养天女们搭上了五彩桥,手持宝伞、胜幢、法螺和香火,是壁画艺术中的珍品。飞禽走兽绘画中的《和睦四兄弟》图,一般绘于殿堂门廊两侧.上面的金鸡、玉兔、猴子、大象四种珍奇动物连为一体,用此动人画面.象征着人们和睦相处,共同生存,既符合其佛教教诫中的理论,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七珍宝图》、《大鹏金翅鸟图》、《五妙欲》、《八瑞相》等吉祥图案,在各大寺院绘画中,随时可见,当你步入任何一座寺院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既是佛教天国,又是艺术之宫,让人如痴如醉,眼花缭乱。
四、绘画种类
安多藏区的绘画艺术,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发展.,在本民族古老的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尼泊尔以及内地等国家和地区的绘画艺术的优点,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艺术体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其类别有壁画、唐嘎、堆绣、刺绣、木版印刷画等エ艺。各地寺院,馆藏十分丰富,一座寺院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和博物馆。
1、壁画。壁画在安多各寺院中的容量相当宏大。从佛教教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到山水风云、翎毛花卉、图案装饰,几乎无所不包,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多样。
壁画,藏语称为“江塘”,文字上称“德布热”或“罗合热”,一般指直接绘于经堂墙壁或绘于墙壁大小相同的布上挂在墙壁上的绘画。其面积可大可小,多为大幅巨作,一般高约两米许。这种较为普遍,如拉卜楞寺时轮学院、闻思学院、上下续部学院、喜金刚学院,青海塔尔寺的大经堂、大金瓦殿、弥勒佛殿、文殊菩萨殿、密宗经院、阿嘉活佛院,佑宁寺的大经堂等正殿内壁几乎都有这种壁画。壁画的染料,采用矿物质颜料,有数十个品种,绘画时颜料中调入动物该和牛胆汁,以便于凝固,起到保持光泽,增强牢固的作用。其方法是将墙面用石灰等抹平再绘,绘后用蚕青和加工过的葫麻油等透明油料涂于表面,使它保持光泽。
壁画取材内容,有佛菩萨罗汉、护法神、释迦牟尼业绩、佛经变相、藏族历史传说、历史著名人物、名胜古寺风景、花卉动物医学图及其它绘画。我们于1985年12月,就拉卜楞寺馆藏文物做过一次细致统计,仅就壁画而言,拉卜楞寺医药学院内壁画有12幅,文殊菩萨殿内4幅,白伞盖佛殿内32幅,释迦牟尼佛殿内12幅,上续部学院内27幅,宗喀巴佛殿内壁画17幅,狮子吼佛殿内4幅,夏卜旦佛殿内4幅,共计112幅,还不包括下续部学院、闻思学院、嘉木样佛宫等主体建筑内的壁画。
如塔尔寺,也是一座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这里收藏着各种罕见的艺术珍宝,尤以“艺术三绝”而著称,那精美华丽的壁画、独具一格的堆绣、美妙绝伦的酥油花,将一座座殿堂装饰得如锦似绣。如大金瓦殿中的丹增安修和爱克夏拉壁画,极为珍贵。丹增安修是河南蒙旗第二代亲王,于藏历火虎年(即公元1746年)亲王夫妇做该寺的施主,奉制了大金瓦殿的依业饰物,该寺僧众感念施主功德,将其肖像绘于大殿内壁,至今保存完好。整个画面,有五个人物出现,亲王与王妃身居宝座,穿华丽的蒙古服装,戴着珍贵耳环,手持珍宝,侍者三人居左右两侧,人物以尊侍有别,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实为珍品佳作。为研究早期青海蒙古族服饰,提供了宝贵资料。又如大经堂内的释迦牟尼诞生壁画,传说释迦牟尼在无数次连续转世中,为普度众生,决定降生人间,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摩耶夫人家中降胎。乘摩耶夫人睡觉时,化作小象入胎。诞生时刻,摩耶夫人按当地风俗,回娘家生育,路过兰毗花园时,自知出生时刻己到,于是就端立树下,右手攀着一株无忧树枝,释迦牟尼从她右胁出生。这时吠陀和婆罗门教中两位最高的神帝释和梵天来迎接释迦牟尼,并用双手按捧婴儿,释迦牟尼向四方上下各行七步,脚下生出七朵莲花。这幅壁画就再现了当时释迦牟尼诞生时的情景。真切感人,微妙微肖。如密宗经院的无量光佛壁画、献曼茶罗壁画,小金瓦殿内的吉祥天女像,阿嘉活佛院的阿嘉活佛世系图、八十成就僧修道壁画,却西活佛院的守舍壁画,均为塔尔寺壁画中的优秀作品。守舍壁画尤为一绝,画中数个僧侣赶着或骑着大象,沿着一条曲折的大道走向极乐世界。路途的终点是一法力无边的佛尊,画中有山有水有人,有蓝天、白云、动物、雪山和房屋,更有日月、花草和树木,说人间似天堂,说天堂更似人间,妙趣横生,给人无穷的遐想。
2、唐嘎。唐嘎,系藏语音译称谓,在藏语中似乎无意可释,这与国内的卷轴画很相似。它是藏族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以及独具的艺术风格。其精湛的工艺和神话般动人的画面享誉世界,代表着藏族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祖国艺坛中引以自豪的宝贵文化遗产。据有关人士考证:“唐卡最早出现的时代,是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但真正开始并大量采用这一形式,大约在明朝。如仁邦巴家族的语自在布毗称“以胡地上锦,庄严画像,而作悬幅,实自此始,以资证明”。不过,就其产生的年代,还尚待我们进一步考证。
就唐嘎的内容种类,极为丰富,有佛像、菩萨像、神像、说法图、宗教人物、历史人物、宗教寺院、教义、佛经故事、神话、寓言以及象征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等。从整体来看,宗教特色极其浓厚,反映宗教内容的画卷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拉卜楞寺、塔尔寺、佑宁寺以及隆务寺.几乎各个学院、佛殿以及活佛宫邸甚至僧侣手中都有不同质地、内容各异的唐嘎。
拉卜楞寺,据我们统计,展览馆馆藏彩绘“释迦牟尼佛应化史”唐嘎31幅,医药学院馆藏“班禅大师应化史彩绘唐嘎”17幅、“嘉木样应化史唐嘎”5幅、“宇妥·云丹贡保唐嘎”1幅等各类唐嘎105幅。文殊菩萨殿馆藏20幅,白伞盖佛殿馆藏3幅。释迦牟尼佛殿馆藏50幅。绿度母菩萨殿5幅。嘉木样佛宫87幅。上续部学院134幅。下续部学院馆藏弥勒佛坛城唐嘎1幅。宗喀巴大师佛殿9幅。弥勒佛殿70幅。白度母菩萨殿46幅。狮子吼佛殿16幅。喜金刚学院管藏“三仪规图”等唐嘎88幅。夏卜旦佛殿馆藏“密教禁行神”等唐嘎50幅。时轮学院馆藏各类唐嘎162幅,总计887幅,其数量相当可观。其中“释迦牟尼佛之应化史唐嘎”、“班禅大师应化史彩绘唐嘎”、“嘉木样应化史唐嘎”、“弥勒佛坛城唐嘎”、“不动佛、药师佛坛城唐嘎”、“三仪规图唐嘎”、“十一面观音唐嘎”、“尊胜佛母唐嘎”等,均为唐嘎中的精品。有些唐嘎之历史,甚为久远,考其历史远远超过了拉卜楞寺的历史,相当一部分是历辈嘉木样以及各大活佛曾赴西藏留学或朝圣时由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大师以及各大高僧赏赐的精品。如现存在医药学院的一幅宇妥·云丹贡保唐嘎,就是曾经第二世嘉木样大师赴藏请回寺院的,其历史较为悠久。
如塔尔寺金瓦殿中楼,供有宗喀巴大师用鼻血绘制的自画家唐嘎,极为珍贵。此画因年代久远,仅能辨其轮廓。据有关史料记载,宗喀巴大师为能学得佛法真谛,于十六岁便离开青海前往西藏学法。六年过后,其母亲非常想念远去的他,就让人捎给宗喀巴自己头上的一束白发和信,信中写道:“我现在年迈体衰,盼望孩儿务必回家见一面。”宗喀巴收到母亲信后,为了继续攻读佛教经典,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用自己刺破鼻子流出的血绘成的自画像一幅。狮子吼佛像一幅,这幅画像是给他姐姐的,后从大师姐姐的居地今湟中县苏尔吉迎请到塔尔寺,供奉于此。另外一幅,被卡地喀商人诺布桑吾带至卡地喀寺,至今藏于该寺的这幅画像,长2尺,宽1.5尺,是以宗哈巴大师诸师及弟子为陪衬的大师画像。传说其来源是,“明永乐年间,当地商人诺布桑保曾去西藏面晤大师,返回故乡时,大师以自己鼻血搀合其它颜料绘制比像,让他带给母亲。商人自觉此像具大加持神力,另绘一幅,带到衮本(大师出生地)交给大师母亲,而将大师自画像请到卡地喀寺供奉。由此原因,卡地喀寺蜚声藏区,乃至有“‘不拜卡地喀,何来三大寺’之说”。文革期间,卡地喀寺被毁,寺僧久美雪郎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这幅唐嘎,文物被救,他却坐了长达八个月的监獄。1979年寺院重建后,又将此唐嘎供至该寺。还有塔尔寺大经堂的弥勒净土法会唐嘎,也为塔尔寺唐嘎绘画的珍品。
唐嘎,虽然受宗教题材的限制,内容多类同,然而,在绘画艺人们在制作时,并不以一个模式为标准,同样的题材,经过不同艺人的创作,无论从形式还是构图都有所不同。宗教内容中唐嘎的构图,必须以《造像度量经》的要求为准则,且构图严谨、匀称、丰满,以虚济实,活泼多变,优美多姿,反映社会历史生活习惯;以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等方面的画图,具有据史作画、以画作艺、以艺证物、画派各异的特征。
绘制唐嘎时,工序相当复杂而考究,首先开始备料:第一步,选布;第二步,上框;第三步,铺底;第四步,打磨。
第二阶段绘制:第一步,确定画面中心点,第二步,起画稿;第三步,勾黑线;第四步,着色(着色步骤:1、絵制唐嘎采用重彩法和淡彩法。2、先着深色,后看浅色。3、先着衣服颜色,后着面部颜色);第五步,勾复线;第六步,描金;第七步,书写文字说明和编号码。
第三阶段是装衬:第一步,用绵缎镶边;第二步,为遮挡灰尘,保护唐嘎画芯,也唐嘎正面加一道遮幔;第三步,装天杆;第四步,上画芯。
第四阶段是举行开光仪式,方告唐嘎正式启用。
就质地而言,分为布、绢、纸几种,彩绘顔料以金、银、朱砂、雌黄、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植物颜料次之。一般唐嘎为竖长方形,中央的画面称为“麦隆”,画面四周用彩缎拼成,其红、黄框称为彩虹,是精灵之气的象征。两端加硬木轴心,底边轴心两头装有轴柄,较为珍贵讲究的唐嘎轴柄精雕细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了保护唐嘎画面,通常用制有丝绸幔子覆盖,观赏时揭开,幔子上有两条等长的彩带,藏语称“隆南”。有些唐嘎画面以下中间部位镶有称为“通久”的红色方形绸缎。长度一般为一米左右,宽六、七十公分,极小的仅有几十公分,无装裱,最大的有五六十米,宽三、四十米。如塔尔寺和拉卜楞寺等寺院一年一度的晒佛节,有三幅绘有释迦牟尼、无量光佛、宗喀巴大师的巨幅画像,逐年轮换展出,到时由数百名僧侣抬向晒佛坛展出,画面宏大,层次分明,色泽明亮,实为安多地区宏大的艺术珍品。
3、堆绣:藏语称“给唐”,俗称“堆绣”。它是一种手工剪贴与绘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依据画面所要表现的人和物,用不同颜色的布块,剪贴于纸上或绢绸上,然后用针缝好。为了增加立体感,有的还在里面填些羊毛或棉花,缝绣起来的画面用毛和颜色再描绘加工具体的形态。堆绣,绘制出来后,要用纸或绢,天杆两侧加双条彩带,显得十分庄重华美。堆绣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安多地区最为流行,而拉卜楞寺和塔尔寺所藏堆绣作品,更为珍贵。其内容也包罗万象,人物、飞禽、走兽、树木、花草、佛像和亭台楼阁等应有尽有。
如现存在拉卜楞寺嘉木样佛宫的八幅人物堆绣画,由于采用平堆与高堆技巧,故立体感极强,造型生动,形态逼真。故一直珍藏于喜木样佛宫之中。此外,各学院及佛殿、活佛宫邸、僧舍内也有珍藏内容各异、质地不同、规格不等的堆绣作品。目前,青海果洛籍的僧侣画师谢热布,用传统绘画艺术和当代摄影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将人物头部采用照片,人体用堆绣的方法绘制岀的“第五世喜木样活佛”和“第六世贡唐仓活佛”作品,颇具特色,作品宽0.35米,造型相当逼真,乃当今一大创新。
现存在塔尔寺的十六尊者显神通堆绣,蟠桃会堆绣以及十八罗汉堆绣,均为安多地区绘画艺术中的稀世珍品。如蟠桃会堆绣,西王母居中,各路神仙围拢,有一仙童跪在西王母面前,双手举着令人垂涎欲滴的仙桃,王母面带笑容,手持玉如意,穿着华丽,诸仙面部呈现喜色。据有关史料记载,传说东海有山名度索山,上有大桃树.蟠取三千里,曰蟠木。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此桃三千年一生果实,每逢蟠桃熟时,西王母大摆寿宴,诸仙都来为她上寿。此画再现了诸路神仙为王母祝寿的情景。整个画面造型生动传神,色调明快高雅。十六尊者显神通堆绣,带有明显的汉族画风,各尊者单幅表现。十六尊者藏语称“内丹吉智合”,俗称十六罗汉。“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教传说他们受释迦牟尼之命常住人间,济度众生。汉地佛寺一般都供十八罗汉,其余两个为斯里兰卡的庆友尊者和译师玄奘。也有增加叶和军徒钵叹或加降龙伏虎。藏传佛教寺院一般加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和弥勒。塔尔寺如今留存的这几幅尊者(罗汉)堆绣,制作极为精细,底料为青色,内容为降龙、伏虎,返老还童,佛在心中等,立体感强,姿态各异,情趣盎然。
4、刺绣:藏语称“资合知布”,エ艺复杂,做工精细。其一般与绘画相结合,是用各种各样的丝线一针针绣成,色泽艳丽。还有一种如中间主尊用颜料绘制,四周景物用丝线绣成。其内容与堆绣大同小异,人物、飞禽、走兽、树木、花草、佛尊无所不有。
在拉卜楞寺中,刺绣画并不繁多,现存于闻思学院大经堂的十六幅“十六罗汉”刺绣作品,实为佳作。十六罗汉,传说是受释迦牟尼之命主持佛教者。佛书又说,释尊灭度前敕罗怙罗等十六尊者曰:“吾教住此世间,汝等亦与教同永住此世,望能护持佛教,济度众生”。十六尊者,依佛教言,遂分居十六处,弘扬佛教。藏传佛教寺院的十六尊者之各种画塑像,始制于十世纪大喇嘛贡巴绕色之弟子鲁梅。他根据仲穹赴长安仿照唐太宗迎请十六罗汉时所造之像回拉萨而仿照塑造于扎也巴寺之十界神殿中的。嗣后,藏地诸寺中的十六罗汉塑像虽均演变为印度十六罗汉像,但藏区之绘像仍沿传统画着汉地大袖和尚之象。拉卜楞寺的十六幅罗汉像,采用藏族传统的刺绣エ艺与内地十六罗汉造型エ艺相结合的手法绣制而成,色泽鲜明,人物造型逼真,做エ精细,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使人观后犹如真人跃入眼前,百看不厌,均达到传神动人的艺术效果。
塔尔寺的帏慢刺绣,颇具特色。在长达三十多米的帏幔上绣制十六尊者和四大天王。色彩鲜明,针法细腻,技巧高明。这种帏幔刺绣,为安多地区其它寺院所少见,其打破了藏族传统的只挂于门楼和天窗等上半满喫珞帏幔的常规,又是人们朝拜瞻仰的圣像。画中的十六尊者,面相奇特,姿态各异,或闭目修持,或抱膝独坐,或双手合十,或跌坐盘陀。有的降龙伏虎,有的妙手还童,真可谓“胡貌梵相,曲尽其志”,达到了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真切的艺术效果。
5、木板印刷画:它是绘画、雕刻、印刷和着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一般印在布或纸上,必要时也有装裱的。这种画刻工镌镂细腻,以阴刻“线”为主,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显得典雅清秀,层次分明。这在拉卜楞寺以及塔尔寺等,都有不同的雕版,并且用不同的色彩成批印刷。这些印刷画用在不同的场合中,有的可当佛神敬供挂于墙上,有的当守护神挂或贴在门外和大门口,有的可在祀神煨桑时散于天空。
拉卜楞寺印刷厂印刷的有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此外,尚有“十相自在”、“希索合郭卡希贝松考尔”、“资俄更图布”、“桑贝东珠布”、“南木觉木如松”、“白伞盖“、“目合则木”、“咱扎”等佛教密宗所说各种以药物、咒语、观想构成能防灾避难的保护轮。
此外,就是各种装饰图案的绘画,它是一种依附于墙壁和室内陈设场地的装饰艺术,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近年来这门艺术已跳出表现纯宗教意义内容的范畴,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从人们的门框、墙裙到横梁、柱斗、藻井以及人们岀外郊游的大彩帐上,都绘制或剪附精美的图案,有的是花草树木,有的是飞禽走兽,有的是山水鱼虫,有的是几何图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广泛的思想境界。如有关人员在调査“五屯艺术”情况时,他们在五屯下庄一间陋室里发现墙上画有一幅草原风光图,图中表现了成群的牛羊和背水妇女的形象,也画了贵族在高楼上饮酒作乐的形象,是一幅感人的现实主义作品。
藏族的绘画艺术作品,题材极为广泛,不仅仅拘尼于佛画等宗教题材,这类作品历史上各个寺院中都有。当今即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作了以“格萨尔”和“文成公主进藏”等作品,为热贡艺术的发展迈岀了可喜的一步,突破了宗教艺术只能临摹不能创新的旧观念。他们绘制的“作明佛母”、“吉祥天母”等14幅佳作被选1992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热贡艺术画册》,使他们的名声传到了世界各地。由此说明了藏族绘画艺术不纯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它有着广泛的人民性和实用性。
五、绘画的艺术特色
安多地区藏族绘画,千百年来,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和不断探索,日臻完善,精美绝顶。就其艺术特色,归纳起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纵观藏族历史,宗教伴随着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渡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也正是通过宗教的折射,使本民族的聪明才智、独异的风尚性情、瑰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你步入每个寺院的殿堂时,似闯进一个神奇浪漫的艺术迷宫,在那香烟缭绕、光线幽暗中,各种充满神秘色彩的绘画造型,令人惊叹,令人敬畏。绘画艺术大师们也尽量将佛教思想溶入绘画作品当中,使这些作品尽最大的可能服务于宗教。绘制过程中,不仅表现佛经中描绘的诸神佛以及神灵,更以大量的笔墨塑造藏族历史生活中所涌现岀的高僧大德、伟人事迹及施主信徒。从宗教中走向生活,又从生活中走向宗教,依附于宗教,最终服务于僧俗民众。
从民族风格来讲,它从不同民族艺术中吸取它所需要的部分,并溶化到自身的发展中,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藏传佛教、敦煌以及印度佛教艺术,都反映了释迦牟尼佛为主体的佛教人物故事、护法神和供养人的生活情景。但传到各地区各民族又受到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影响。拿服饰来说,印度是热带、男女穿的很单薄,特别是妇女,都披薄纱,看起来非常轻盈。这些自然地反映在佛画艺术上,印度女神总是那样婀娜多姿,衣带飘逸,婆娑起舞的情景。敦煌绘画艺术中的一部分衣饰与印度大体相似。其原因是当时唐朝首都长安气候炎热,人们穿得也很单薄。而居住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由于气候寒冷,衣着都很厚重。这种高寒山区的生活特点很自然反映在绘画艺术当中,表现传统的衣饰庄重、服饰颜色较深。再从人体上看,印度人身材高细,女性身材苗条秀美,而藏族人体,大都粗壮结实,轮廓分明。现实生活的事实,必然反映到画幅当中,将本民族的审美观念,融汇到艺术作品上,而形成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2、多变的构图形式和生动的人物造型。在取景布局上,以广阔的视野鸟瞰全局,将景、物、人等有机地组合在画面之中,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尽量强调所表现的对象和层次关系,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内容决定构图,以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为中心点,形成群星围月之势,放射排列,达到画面主次分明,饱满均齐的效果。如佛本生故事唐嘎以佛释迦牟尼为中心,诸佛圣环绕,灿烂群星,环抱着月亮。以主佛为中心左右上下形成对称排列状,如释迦牟尼和弟子阿难、迦叶图,宗喀巴师徒三尊图等。诸佛不受主次局限,平行排列,如拉卜楞寺大经堂厢廊内的佛本生故事,将整个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组成巨幅画廊。大多数作品以中心人物的动态、性格、特点配以自然风光,如“米拉日巴”唐嘎,构图清新简略,使人们看一眼就会沉浸在画面中。整个画面以优美的高原风景为主,清澈的泉水从险峻的山峰中泻出,绕着山崖和草地,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米拉日巴尊者身披白色袈裟,垫着兽皮,斜坐在百花盛开的草坪上,一副悠然自得学者形象,与大自然景观溶为一体,给人以潇洒飘逸的感觉。重重的云雾,时隐时现的山峰,弟子们以不同的姿态在草坪上传播道歌,草地上点缀了猎人、狗和鹿等,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情趣,使构图更富变化,使观者产生更多联想。
也有建筑为主的壁画,如拉卜楞寺全景图、塔尔寺全景图、佑宁寺全景图等,这种采用鸟瞰全局的散点透视图法,把建筑的特征结构充分表现出来。六道轮回图、香巴拉王国等构图更是变化无穷,从人类轮回,天堂地狱无所不有,无不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增长许多知识。此外,藏医专用的人体脉络、疾病原因以及气功图,更是构图简明,内容丰富,不仅是研究藏医的珍贵资料,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3、优美的线条艺术和绚丽的五彩世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如旦巴绕丹画师在其《藏族传统绘画》中所写:
“形样虽好色欠佳,如同美女穿烂衣,
难见美体俊身天。形次色佳何为用,
如同八旬涂脂粉,何能打动君子情。”
不同颜色的变化反映不同的感觉。如:
“红和桔红色之王,永恒不变显威严,青、蓝美丽幸福家,富饶、智慧者为伴,亲朋知友在其中,暗色威武如武官,有你黑来再加劲,青澈三青如湖水,不容让巴来离间,先行信使淡胭脂,格西石黄待活佛,土黄你把金垫当,亲朋副色之行为,根据需要你去选,烟色、雄黄油润厨,忠实帮厨暗翠绿,色之天性从中明,对君牢记在心中”。
这充分说明了不同的造型艺术,把握其色彩的搭配极为重要。安多藏族画风,是基于“曼娄”和后藏藏拉道画风而产生的,故其特点雍容华贵淮丽堂皇,造型严谨,用色强调对比,善于沥粉堆金,笔法细腻,技法丰富全面,层次鲜明。用金独到是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这在“热贡艺术”中显得非常明显。绘画师们特别讲究用金技巧,塑像重视塑金身,即通体涂金粉,绘画同样讲究绘金,使作品金光闪耀,极为高贵。如金盆等器物上不加别的颜色,也能在金上绘制出金色图案来。凡涂有金色的云纹旋花之处,其中都隐含着朵朵暗花,在灯光的反射下,熠熠闪光,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此外,对其它颜色的调配和选择也十分考究,如着色最多的是红、橙、绿、蓝等颜色。从而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姿而感人。
绘画艺术大师们,不仅在人物造型上追求完美的效果,而且在大体比例、解剖结构的准确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突出和发挥“线条”的表现力,采用厚涂与点染相结合的手法,所塑造的佛像比例匀称,形神兼备,维妙维肖。线条的讲究与应用是绘画艺术的主要手段,在每幅饵品中都有不同表现。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挺秀流利,有的纤细繁复,有的朴素古老。
无论绘制壁画、唐嘎,还是其它工艺,画稿必须将白描勾得十分具体以后才能敷色,人物肉体的勾勒画根据人物的表情、姿态、结构及肤色进行勾勒,几乎看不出毫痕。而衣纹却随肢体的起伏变化而转折,以虚实确定疏密关系。这无论在细密小型的唐嘎还是数丈的巨幅画作,勾勒线条十分认真,一丝不苟,用色十分讲究。颜料均系矿物或植物茎加工而成.有透明和不透明两种,矿物颜料有石青、石绿、石黄、红、黑、白等多种。这些颜料加工全是手工操作,过程复杂,顔料纯度高,质量稳定,覆盖力强,画面效果十分厚重、艳丽。因而保存千年而不变色,有的作品经几百年还艳丽如新。如拉卜楞寺医药学院供奉的宇妥唐嘎和五世达赖供奉过的几幅佳作已经数百年,而色调明朗。
在色彩应用上,固有的色和夸张色同时使用,蓝天、白云、雪山、草地、鲜花、树丛采用高原强烈阳光下呈现出的固有色相,具有浓厚的高原特点。将大自然赋予世间万物的绚丽色彩,结合画师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岀独特的色彩风格,如同美丽的梦幻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在绘画艺术中真正领略和步入到五彩缤粉、万紫千红的色彩世界。
纵观上述,安多地区藏族绘画艺术,是本地区藏族人民长期艺术实践中.继承本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与国内外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辉煌成就,它在祖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出的具有藏族独特艺术风格和淳厚质朴的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不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カ和高超的エ艺技能,也表示了超自然的神秘境界,如同璀灿耀眼的明珠,在藏族艺术宝库中,放射着奇光异彩。
注释
①察察:用模型印造的小泥塔或小泥像。
②オ旺多杰:《举世闻名的热贡艺术》,《西藏艺术研究》(藏文版)1992年第二期,55页。
③希瑟・卡尔梅著,向红茄译:《作为画家的根敦群培》,《雪域文化》1990年春季号,27页・
④索文清:《青海五屯蔵族宗教绘画雕塑艺术概述》,《中央民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89页。
⑤尼玛泽仁,《敦煌宝窟中的藏族壁画》,《雪域文化》1990年秋季号’35页.
⑥奈寇:《藏族佛画艺术评价》.《青海民院学报》1987年第四期,111页・
⑦赵远文:《蔵族艺术述略》,《西藏研究》1989年第四期,88页。
⑧薄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36页・
⑨贺文宣、窦存琦:《藏汉对照常用合称词词典》,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686页。
⑩旦巴绕丹:《藏族传统绘画》,《雪域文化》1991年冬季号.27页。
原刊于《西藏艺术研究》1997年第2期,原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