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是人们在生存环境中吸取的经验之表达与结晶。可以说,没有不依托生活的文学作品。

我创作小说的经历也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是深入生活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每当遇到能给予我深刻灵感的事物,我从不急于用这个灵感塑造形象、创造艺术世界,而是将它视为路上偶然找到的一块檀木宝贝。面对这宝贵的檀木,我会慢慢地考量它的价值,即使知晓它的别具一格之后,也不急于将它出售于市,而是把它装进衣兜,思考把它做成什么形状,怎么去做。

明白它是价值连城的檀木,然后意识到,把它展现给众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了这种事前的思考,我才会动手将檀木雕刻成大家膜拜的神像、令人惊魂的异鬼、可爱的禽类、或张牙舞爪的野兽。总之,我会努力把它变成引人入胜或独具匠心的东西。艺术创作的道理正在于此。我认为,把路上偶遇的一般的檀木,塑造成为众人歌颂或鞭挞的形象,这样的作品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我认为,所谓的文学艺术,并非将讽刺、赞颂等内容直接展现给读者。恰如核桃一般,将用绿色的外皮包裹,中间用如牙齿般坚硬的壳所包藏。人们只有剥掉一层层外皮,才能品尝核桃真正的美味。成功的艺术作品就像核桃一样,人们所需要的是内部的果肉部分,但只有经历过剥皮的过程,人们才能获得非同一般的生命体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其价值之所在。不像桃子,直接品尝果肉后将其他部分扔掉,毫无趣味可言。至于说我的人生道路,似乎既充满了浪漫色彩,又布满荆棘。起初我是个在自由的天际翱翔的小鸟,并相信山背是平坦碧绿的原野,无限美好的愿景时时浮现在我幼小的心里。我认为未来有银色的雪山、珊瑚般的果树、如玉的湖上有各种水鸟星星点点,阳光明媚,一切美好得令人动容。但一场车祸让我失去了对未来的一切美好幻想,我的人生被黑暗笼罩。有一阵子连门槛也无法跨越。在如此悲惨的境遇中,我努力寻找希望和光明。在一片死寂的屋里,眼中只有柱子和房梁,我孤独地听着自己的心跳声,无奈地流着许多泪。为了寻找心灵的光明,我开始阅读先辈的典籍,让卧病在床的自己的心灵感受一些温暖,并逐渐从黑暗中走了出来。从此,我寻找到了文学创作这一条充满绿意的道路。之后的日子,我与笔墨为伴,开始在《章恰尔》《西藏文艺》《山南文艺》《西藏文化》等杂志发表以小说为主的作品。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百年预言》《天眼石之泪》、小说集《石头和生命》《幻化城的秘境》,并获得了区内外多个奖项。

我的小说创作,是我人生经历的写照,也是我对人生的思考。那里蕴藏着我对生活的感受与体悟,也映照着我心灵的期盼与生命的渴望。

1696609190803574.png

艾·尼玛次仁,藏族,出生于1981年,西藏山南市曲松县人,第二十一届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学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天眼石之泪》《百年预言》、短篇小说集有《石头与生命》《幻化城秘境》。出版历史作品有《西藏民间气象谚语》《雅砻山水文化》《乃东地名历史文化释义》《曲松史话》《隆子边境旅游文化指南》等。部分作品翻成英文、日文,先后获得“第七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 “喜马拉雅杯”第八届章恰尔新人新作奖、第三届全国“岗尖杯”藏族文学奖、北京“民族文学2015年度小说奖”,首届雅砻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