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穆塔尔将军墓园中残留的三通碑文,结合《清史稿》等文献中的记载,考释穆塔尔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将领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并对其生卒年代、埋葬地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这对于研究清代早期尤其是乾隆年间大小金川地区的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关键词:乾隆时期;十全武功;穆塔尔;廓尔喀;墓园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资料显示,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八角乡太阳沟村中梁子(“吉美古”到“吉美底”山路上)有一座穆塔尔将军墓(见图1、2)。中梁子藏语意为“穷底”,埋葬穆塔尔后改名“陈差”(藏语意为“墓园”)。墓葬地处山脊斜坡上,北临喇嘛寺沟,南临太阳沟,海拔3319米。
图1:墓园环境照 图2:墓冢现状
穆塔尔墓园,残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0米。现墓冢是村民自发修缮,由片石垒砌而成,坐西向东,长2.5米,高1.5米。墓碑三通,均残,青石,碑首与碑身分离,其中两块碑首和一通残碑嵌于墓冢内,其余部分散落在墓冢四周。墓碑阳面刻字,阴面打磨平滑。碑首系弧首,碑额浮雕二龙戏珠和龙凤呈祥图案。根据现墓碑规格、字体及内容来推测,此三通墓碑均为后期重刻且有先后次序。
一、碑文内容
第一通碑(见图3)身大部分缺失,散落墓园内,楷体竖书六行。录文如下:
图3:第一通碑文
弁,于是不法,吾公揣度天意,投顺……次,屡建勳猷,名标紫阁,不幸于……军中患病,奉……光年五十一岁。塔尔府君穆公之墓。
该碑虽短短数字,但因落款有“塔尔府君穆公之墓”字样,而弥足珍贵,可以表明墓主是穆塔尔。为三通碑文中最关键的一通。
第二通碑(见图4)嵌于墓冢内,碑身下部残,楷体竖书六行。录文如下:
图4:第二通碑文
大清嘉庆元年仲夏之吉,属下所辖各寨黎民……日,齐诣皇清诰赠老大人墓前,稽首顿首。祝而文曰:呜呼!忆……天朝以来,随征甘肃、兰州、台湾、勒巴、西藏等处,共计……乾隆六十年二月,内黔、楚逆苗不法,奉调带兵征……透发回籍养病,行抵阳县城内,正寝告终……
第三通碑(见图5)现存两截,依于墓冢。碑文较完整,楷体竖书九行。录文如下:
图5:第三通碑文
大清嘉庆元年仲夏之吉。所辖各寨……于是……皇清诰赠老大人墓前,稽首顿首,祝而文曰:呜呼!忆自丙金不法,吾公揣度天意 台湾、把勒、西藏仰等处,共计出征三十七次,屡建勳猷,名标紫,不幸于乾隆六十年二月,因在营中患病,奉旨透发回籍养病,行抵阳县城内,正寝告终。屯都司守备……者,享寿春光五十一岁,蒙皇恩差官,扶柩回籍,并赏赐祭银,年择期安葬……幸而平定,仰赖我大老爷仁慈宽厚,施恩逾搭,惟我百姓,仍复归回故,使我百姓……仁慈厚德,爱我弁百姓无微不至,其买家人应赏赐奴婢行出烟户惜乎……嘉庆元年六月初十。□□聪瑟过人,堪继吾公之志,□一应大。
二、碑文释读
三通碑文,虽残缺不全,仍清楚记载了穆塔尔自乾隆三十七年“归顺”清朝以后,作为一名土兵将领,随军四处征战,戎马一生,功勋显赫,最后卒于异乡。笔者以第三通碑为重点,结合史料中关于木塔尔(穆塔尔)的记载,对碑文主要内容释读如下:
忆自丙(两)金不法,吾公揣度天意投顺天朝以来。
指的是:“乾隆三十七年,小金川头人僧格桑为乱,拒我师,木塔尔率亲属及所部降。将军温福令从军,即率土兵夺八角碉,降千馀人,复官寨。攻木果木,面中石伤。克达响谷山梁,枪伤额。累擢三等侍卫,赐孔雀翎。僧格桑窜大金川,大金川头人索诺木匿之,与同乱。将军阿桂令木塔尔侦路,约内应,遂克阿不里,招其叔朗纳降。金川山径歧互,阿桂令木塔尔指画,绘图呈览;又以功喝尔拉贼守坚,常木塔尔。木塔尔言:’谷喝山路崎岖,树木深密。若密遣精兵画伏夜行,出贼不意,亦一策也。’从之,战有功。官兵护台站,遇贼稍卻。阿桂令木塔尔偕降人度喝率土兵截击,擒头人穆エ阿鲁库。攻喝鲁什尼后山及登春诸地,擒头人拉尔甲,创僧格尔结,以功赐缎。贼遣别斯满尼僧布薄伪降,私询木塔尔军事,木塔尔密以闻。上嘉其诚,擢头等侍卫。师攻喝拉依,索诺木等出降,赐号赞巴巴图鲁。授八角碉屯守备,督帛喝尔角克及萨纳木雅诸地降人屯田。”⑴
根据上述记载,穆塔尔是乾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时“投诚”于清廷,帮助其剿灭金川叛乱头目僧格桑,首获战功。大小金川之役结束后,乾隆为削弱土司势カ,规范管理边疆地区,对大小金川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穆塔尔被清政府封为八角碉土守备,并将攒拉土司原大部分地区划归其名下进行管理,从而树立起他在这一地区的新兴霸主地位。在《金川案》中记载:“乾隆四十一年对两金之地改土为屯,拟放八角碉九寨、蚌鲁八寨管理。安插新旧投番土弁八名内。土守备一员木塔尔……”⑵。同时,《四川通志》中对穆塔尔的管辖范围亦有明确记载:“(穆塔尔)土守备住八角碉屯。管地东至独孤山与沃日交界九十里,南至大红山与屯民六十里交界,西至猛因山与懋功屯六十里交界,北至巴木通与别思满屯一百里交界,四至共三百一十里。”
随征甘肃兰州、台湾、勒巴、西藏等处……乾隆六十年二月,内黔、楚逆苗不法,奉调带兵……
指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壬寅,甘肃撒拉尔回苏四十三攻陷兰州,上命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军讨之,木塔尔从,中枪伤,赐银缎。复攻华林寺,再受伤,赐二品衔,以四川管理降番副将题补。”⑴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甘肃固原回田五等馀党踞石峰堡,上命成都将军保宁讨之,木塔尔从,カ疾赴调,赐散秩大臣衔。至石峰堡,屡有斩获,被石伤。”⑴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当时的台湾知府孙景燧取缔天地会,导致天地会领袖林爽文反抗,爆发了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穆塔尔跟随福康安从征台湾,偕侍卫博斌等生擒首逆庄大田於琅峤。”⑴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为乱廓尔喀即尼泊尔,攻陷聂拉木。木塔尔跟随成德将军守木萨桥,获头人格粉达喀叽哈等,加副都统衔。师攻济咙,木塔尔偕侍卫哲森保先攻克东南山梁,移兵逐贼,复济咙,歼贼数百,殪贼目七。师攻雅尔赛拉、博尔东拉,木塔尔率兵自喝多普好道渡河,夺石卡、木城。廓尔喀平,再图形紫光阁,列后十五功臣。”⑴
“乾隆六十年(1795年),贵州苗民石柳邓、石三保等在白莲教的鼓动下,发动湘西、黔东苗民大起义。乾隆派遣云贵总督福康安等分路镇压。遣木塔尔於下游河岸设伏,贼出卡抢掠,突出击之,夺其渡船。师进迫之,贼不能御,连克城卡。进攻土空,偕总兵花连布等连战三昼夜,破之,赐荷包。以病还师,至资阳,道卒,赐白金百。’'⑴
碑文中两次提到“巴勒”和“勒巴”。据査,勒巴是今青海省玉树地区,而巴勒是今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卡拉角乡。根据其碑文内容及年代推断,做“勒巴’更为准确。
碑文中描述短短一句,却涵盖了穆塔尔所参加的重要战役,对梳理他职位的迁升提供了重要线索,査阅清史稿不难发现,所涵盖的战役中,大部分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征战甘肃时,最初并没有派出土兵,导致其久战不胜,随后海兰察提议派出善于山地作战的土兵出战,方告捷。而这里所指土兵正是征战大小金川时的部队。值得一提的是,出征廓尔喀时,有穆塔尔带领的小金土兵,也有杂谷脑(今理县)木泰尔等众多将士,他们均在廓尔喀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金川案》记载:“……査得屯(守)备穆塔尔一名。节经蒙恩,加至散秩大臣副都统职衔。于四十九年奉旨赏给副将全奉。已属无恩可加……。”纵观穆塔尔将军一生,自“归顺”以来,跟随福康安征战南北,屡有奇功,其官职擢升也由乾隆三十七年(屋69年)三等侍卫(正五品)—土守备(正五品)—乾隆四十九年(1781年)赐二品衔四川管理降番副将题补(从二品)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散秩大臣、赐副将衔(从二品)。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清政府平定两金后,对屯土地方的官衔都采取虚设实空的方式。除土司、守备经清政府批准承袭外,所受的营官及巴图鲁名号、所带翎花等都是不能承袭的。故穆塔尔土守备为他的实职,而其他赐衔均属享受待遇。
……屡建勳猷,名标紫阁……
紫光阁初为明武宗的跑马场,曰平台。在《金鳌退食笔记》中这样记载“台高数丈中作团顶小殿,用黄瓦,左右各四楹,接栋稍下,瓦皆碧。南北垂接斜廊,悬级而降,面若城壁……”。后オ废台建阁。到了清朝,它又做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之地。乾隆年间,西征南讨,紫光阁的地位达到巅峰,对绘制战图及功臣像十分重视,亲自指定画师,哪些画师画头像,哪些人画衣纹、着色都规定得十分具体。所以,能够在此挂图的都是有过显赫战功之人。穆塔尔先后在平定金川,列后五十功臣,图紫光阁;平定台湾冽前二十功臣,复图紫光阁;平定廓尔喀,再图紫光阁,列后十五功臣。”⑴可见其战功卓著,在少数民族将领中实属罕见。
……享寿春光五十一岁……
春光即岁月,即享年51岁。各类史料中对穆塔尔将军出生之年未做记录,对他的年龄和武功时代无法判断。据此,推断穆塔尔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卒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
……遣发回籍养病,行抵阳县城内,正寝告终……
穆塔尔在征战贵州时患病,在奉命回家养病途中病逝。《金川案》中记载穆塔尔病故专报手谕:“嘉庆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兹从征苗匪,患病回川,途次身故,实为可惜。著即加恩,照阵亡之例,准其子阿申承袭一次……”。另《中国土司制度史》记载:“穆塔尔土屯(守)备以父子关系共承袭三代,即:木塔尔-阿申-甲木初。至甲木初时,并无号纸。”⑷故笔者认为甲木初是否属于官方承袭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行出烟户惜乎 ……
烟户即普通百姓。
该碑不知何故,存在明显的错字、衍字、漏字、内容混乱等情况。现将错误之处辑录如下:其一,“忆自丙金不法,吾公揣度天意”中“丙”字应为“两”字,本句应是아乙自两金不法,吾公揣度天意”。其二,“台湾、把勒、西藏仰等处”中的“仰”字应是闲字,本句应是“台湾、把勒、西藏等处”。其三,“屡建勳猷,名标紫”中最后应漏刻“阁”字,本句应为“屡建勳猷,名标紫阁”。其四,“微不至其买,家人应赏赐奴婢,为赖户惜乎”本句意思不明。其五,“……行抵阳县城内,正寝告终。屯都司守备……者,享寿春光五十一岁,蒙皇恩差官,扶柩回籍,并赏赐祭银,年择期安葬”中语句颠倒,句意不明,正确的顺序应为“行抵阳县城内,正寝告终,享寿春光五十一岁,蒙皇恩差官,扶柩回籍,并赏赐祭银,屯都司守备……者,年择期安葬”。同时,“屯都司守备”中都司和守备均为清代武官官职,但职级大小不一,根据史料木塔尔应是屯守备更为准确。其六,“嘉庆元年六月初十。□□聪瑟过人,堪继吾公之志,□一应太”中重复出现时间。同时,仍有内容在落款之后的情况来判断,这在正规碑刻中是绝不会出现的,故属后期添加。
四、余论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几位近似穆塔尔的人名,因只存其名,且无此功绩,故不在此赘述,仅介绍有一字之差的木泰尔作比较。据《理番厅志》载:“木泰尔下孟董寨人,从征金川、兰州石峰堡、台湾、廓尔喀。累著功绩,升授副将衔,赏戴花翎,赐宁都巴图鲁名号,奉勅撰廓尔喀后十五功臣图。”⑸据此,可以发现他与穆塔尔均参加了兰州、台湾和廓尔喀之役,都图于紫光阁,同列为后十五功臣,均赐副将衔。差别仅为,穆塔尔系四川土守备,正五品。木泰尔系四川土都司,正四品。
近年有关穆塔尔与阿木穰的关系争议较大,两人均载于《清史稿》,故认为两人系父子或亲属关系。但根据文献记载,穆塔尔主要功绩在乾隆年间,以平定两金川为始,而后以跟随福康安南征北战等武功而著称;阿木穰主要功绩在道光年间,主要武功为抗击英军,二者相差近30年。再者,《清史稿》内记载:“阿木穰,世袭土司,大金河千总,加副将衔,巴图鲁勇号。”可见,穆塔尔是乾隆征大小金川后被封为土守备:而阿木穰是世袭土司。在乾隆两征金川后,实行了改土归流,已无土司。此处记载有较大矛盾。两人之间确是否存在亲属关系,尚无法定论。
对于碑文中的穆塔尔和史料中的木塔尔之变化,笔者猜测是否是为征战有功后皇帝赐名,改为穆塔尔。或是在图像紫光阁时为与木泰尔区分而改名,亦或书写中的简化。
当地居民一直称他为穆塔尔将军。但根据清朝官制而言,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则又分为数营。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而将军是清代满族官员的独有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绿营即汉兵,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提督实为一、省的最咼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所以穆塔尔仅能称为功勋卓著的副将,不能称为将军。而被称为将军墓只是当地居民的一种尊称而已。同时也能说明碑首虽有龙纹,却无象征将军身份的神道标志。
碑文中所涉之事,多为改土归流之后。改土归流始于明,盛于清。雍正四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而阿坝州地区历属边外,改土归流应始于乾隆十七年攻打杂谷土司后,将其地分为五屯,屯兵制度也应始于此。而大小金的改土归流则应是攻打大小金川之后。据《清史稿》志一百九载:“土兵惟川、甘、湖广、云、贵有之,调征西南,常得其用……乾隆征廓尔喀,调金川土兵五千,讨安南,以土兵随征。傅恆征金川,疏言:’奋勇摧敌,固仗八旗。乡导必用土兵,小金川土兵尤骁勇善战。’岳锤琪平西藏,咸、同间讨黔、蜀发匪,其明效也。”"可见土兵之功,对征战尼泊尔、贵州等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特别是清军在征战廓尔喀大获全胜之后,举国同庆。清廷特命令所有参与其中的土司、土守备等进京,享受国宴待遇。通过此次战役,他们争回了世袭官职的荣誉,并争取到了以前最高的土司守备,得到副将、参将的俸禄。
结语
穆塔尔墓现损毁严重,墓碑残缺不全。但根据残碑碑首双龙戏珠图案判断,应属较高等级墓葬。碑文内容和各类史料,都较为全面的讲述了穆塔尔将军的戎马生涯。他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将领在维护祖国统一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后人谱写了一段传世佳话。该墓的发现,对近年来争论不休的穆塔尔将军生卒年代和埋葬地,提供了最可靠的史料证据,对研究乾隆平定大小金川时如何攻克木果木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对研究乾隆年间改土归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等.清史稿・李清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金川案[M].[内部资料].1963:63.
[3](清)常明等.四川通志•武备志十七・土司三[M].成都:巴蜀书社,1984.
[4]龚荫.中国土司制度史[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2:274.
[5](清)同治.理番厅志・学校人物[M].本衙藏板.
[6](清)赵尔巽等.清史稿・裕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兵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作者简介:李勤学(1984—),羌族,四川茂县人,文博馆员,主要从事宗教研究;杨克明(1972—),四川小金人,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民俗研究。
原刊于《西藏研究》2016年10月第5期,原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