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参加西藏参观歌舞团赴内地参观与演出,后留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1957年回拉萨,同年前往昆明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蹈编导班学习。60年代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主要演员。参加主演的作品有:有型音乐舞蹈史诗《翻身农民向太阳》、舞剧《卓瓦桑姆》及歌舞《颂家乡》、男子双人舞《觉醒》、舞蹈《送别》等。

编导的作品主要有:双人舞《背水姑娘》、舞蹈《高原苹果香》、《雪山红花》、《大雁向着太阳飞》;男子集体舞《雪山民兵》、女子抒情舞《弦子》等。其中《扎根雪山下》和《草原新苗》参加了全国会演;《弦子》入选出访北欧五国和罗马尼亚等国演出,并获1979年西藏自治区文艺调演创编一等奖。他编导的热巴舞《欢腾》、果卓《江边篝火》1988年在羊城国际舞蹈节获“誉满羊城金边锦旗;朗玛《春天的舞步》,男子舞《西部堆谐》曾在香港第三届国际艺术节演出。他主持编导的独幕舞剧《雪域圣火这歌》受到领导和广大文艺界好评。

1979年参与创建西藏艺术学校并担任校长,15年间在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均获得显著的成绩,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专业人才。连续三次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论文有:《文艺理论对智能结构的作用》、《热巴舞的产生及发展》、《继承和发展载歌载舞的民间歌舞》、《西藏舞蹈史》等。1982年参加“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文。1991年和1994年先后赴澳大利亚和尼泊尔访问。现任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

阿旺克村:一生与舞蹈结缘

他是新中国第一批藏族舞蹈演员,1960年年轻的他就成为了中国舞蹈协会理事。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他主演了大型歌剧《红旗卷起农奴戟》,他着手创办了西藏艺术学校并担任校长几十年,目前他的学生是自治区藏剧团、话剧团、歌舞团、西藏大学艺术系的骨干。他写的《西藏舞蹈通史》填补了西藏舞蹈史的空白。现在已退休的他被西藏大学艺术系骋为客坐教授,在为西藏事业发挥点余热。最近,他撰写的13万字的《才旦卓玛传记》12月26日将在湖南长沙举行首发式,他就是原西藏文联副主席阿旺克村。

 

1、新西藏的幸运儿

生于1938年的阿旺克村,出生在拉萨一个贫民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后,阿旺克村成为拉萨一小的一名学生。新中国成立5周年的1954年,阿旺克村被推荐为西藏参观团歌舞团的一员,在北京国庆观礼台上观看了国庆庆典。活动结束后,阿旺克村和他的小伙伴们被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系统地学习舞蹈和文化知识。阿旺克村说:“那时我们的专业课老师都是全国有名的专家,文化课是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在那里,我们有机会观看了全国各少数民族名家的表演,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我很幸运我成了新西藏首批到北京学习的舞蹈学员。其实在去北京之前,父母为了让我将来能有一技之长,除了放羊,我还学过木工、裁缝、厨师等,后来父母看我能到内地学习,都很高兴,我也认为我是一个幸运儿。”

2、舞好歌也好

阿旺克村当年入选去北京参观的歌舞团,是因为他唱得好,在北京学习舞蹈时,班上有了现在的著名歌手胡松华。胡松华告诉阿旺克村:“你的嗓音条件好,还是学唱歌吧。”每次胡松华上声乐课时,总拉阿旺克村同去旁听。阿旺克村说:“我当时的舞蹈教员,后来成为胡松华夫人 师一直反对,坚持让我学习舞蹈,每次和胡松华去听课,我从不敢练声,怕老师说我三心二意。那时在北京可以经常欣赏到一些著名歌剧,我虽没认真学,但在环境的熏陶下,我的歌还是唱得很好。”

学有所成的阿旺克村在大型音舞蹈史诗《翻身农奴向太阳》中担任主演,在大型民族舞蹈《花仙——卓瓦桑姆》中担任重要角色,该剧1984年被四川峨眉电影人民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1965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歌舞团筹办了一台大型歌剧《红旗卷起农奴戟》。剧中的主要角色嘎玛必须能唱会跳,舞蹈演员出身的阿旺克村因唱得好,成功地演绎了这个重要角色。阿旺克村说:“在团里我只是舞蹈演员,但下乡演出时,除了跳舞,我还是独唱演员,我唱的歌很受观众欢迎。”

3、演出时的忙人

阿旺克村的身型在感观上比他实际身材高大魁梧。阿旺克村说:“我的体形在高个舞蹈队员中不显矮,在矮个队员中又不算太高,所以每次演出,几乎所有的舞蹈我都要上,很多时候换服装来不及,会耽误上场。最终导致我演出多、受责骂也多,但从没觉得委屈,那时出场机会多,锻炼多,也能更多地为人民服务,真的没想过个人的得失。”

4、年轻的编导

1957年,学成回藏的阿旺克村又去昆明参加了全国舞蹈编导班的学习,这为他以后的编导工作打下了基础,他编导了《高原民兵》、热巴舞《欢腾》、《高原苹果香》。其中《高原苹果香》是以他自身成长经历和感受编排的舞蹈。阿旺克村说:“西藏刚解放时,现在的西藏军区所在地是拉萨河的河滩,解放军就在那里搭帐篷住,并自力更生、开荒种地。现在的‘七一’农场、‘八一’农场就是那时叫开的。当时我经常在拉萨河边放羊,解放军对我很好,在舞蹈中我表达的是解放军种下的苹果树苗,国家遭遇的狂风暴雨的袭击,放牧的孩子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小树苗遮挡风雨,树苗在大腕的关爱下成长,并结出了果实。甜甜的苹果象征着藏族人民甜蜜和生活,表达了军民对共建美好生活的信心。这个舞蹈是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反响很好。”后来,阿旺克村根据采集亚运圣火的题材编排了独幕舞剧《雪域圣火之歌》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5、筹建西藏艺校

上世纪70年代末,阿旺克村的妻子因出身不好而被区歌舞团下放到农村,不愿与妻子划清界线的阿旺克村很郁闷,申请到阿里工作,当时的文化局领导很支持我的工作,当时的文化局领导挽留了他,让他着手筹建西藏艺术学校。阿旺克村说:“当时文化局的领导很支持我的工作,虽然艰苦,但工作很愉快。学校设在一个废弃的贵族院落里,我把马棚改装成琴房,把门楼拆掉改成办公室,把经堂改成简易的练功房,这就是最初的西藏艺术学校。”

6、桃李满天下

当时西藏艺术学校招生,阿旺克村总到各地区甚至偏远乡村去选材,只要发现是搞艺术的料,他便将孩子带回学校,也因此改变了不少偏远山区孩子一生人命运。现在西藏军区文工团著名的歌唱演员巴桑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的巴桑j堆龙庆县文艺宣传队的队员,阿旺克村看到一场巴桑的演出,便认定是块好料,法时堆龙庆县不放人,是阿旺克村几乎强行要起了巴桑。在巴桑毕业时,当时的艺校学生都想进自治区歌舞团,阿旺克村告诉巴桑,区歌舞团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去军区文工团吧,如果不行,你可以回校当老师,没有后顾之忧的巴桑像老师预测的那样走得很好。她的《天路》更是名扬全国,所以巴桑在专辑《天路》中特别提到发现她的伯乐阿旺克村。如今,自治区藏剧团、话剧团、歌舞团、西藏大学艺术系的艺术骨干里都有不少是阿旺克村的学生。

7、为艺术搞创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一家电影公司来藏拍摄电影,临走时送给文化厅两部雪铁龙轿车,文化厅将其中一辆送给阿旺克村当专车,阿旺克村把车卖了9万元钱,在学校临街处修了一排门面房出租,每年几万元收入用于奖励优秀学生,改善教学设施,让优秀学生到内地深造。如今,用这笔款深造的学生有人已成了博士。阿旺克村说:“我觉得有了钱才能更好地去搞艺术。”

8、用作品为自己正名

如今,阿旺克村除了自己的编导的一些舞蹈作品,他写了一部《中少数民族舞蹈史》的西藏部分,从1989年至2002年担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工作。最近,他又写了一部13万字的《才旦卓玛传记》,将于12月26日在湖南长沙首发,他还打算把这部书译成藏文出版。阿旺克村说:“我这么努力,只是想让人知道,舞蹈演员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最起码证明我自己不是这种人。”

9、发挥为余热

在西藏自治区文联担任副主席近7年的阿旺克村于几年前退休了,但他仍是个大忙人。阿旺克村被西藏大学艺术艺术系骋为客坐教授,每周要为西藏大学艺术系编导班上课。阿旺克村说:“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再办一个艺术学校。目前我区培养小学到中学年龄段孩子的艺术学校出现了空白,有此专业的艺术人才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特别是舞蹈演员,既然我这一生与舞蹈结缘,我希望能为它多做些事。
来源: 西藏商报

1、新西藏的幸运儿

生于1938年的阿旺克村,出生在拉萨一个贫民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后,阿旺克村成为拉萨一小的一名学生。新中国成立5周年的1954年,阿旺克村被推荐为西藏参观团歌舞团的一员,在北京国庆观礼台上观看了国庆庆典。活动结束后,阿旺克村和他的小伙伴们被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系统地学习舞蹈和文化知识。阿旺克村说:“那时我们的专业课老师都是全国有名的专家,文化课是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在那里,我们有机会观看了全国各少数民族名家的表演,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我很幸运我成了新西藏首批到北京学习的舞蹈学员。其实在去北京之前,父母为了让我将来能有一技之长,除了放羊,我还学过木工、裁缝、厨师等,后来父母看我能到内地学习,都很高兴,我也认为我是一个幸运儿。”

2、舞好歌也好

阿旺克村当年入选去北京参观的歌舞团,是因为他唱得好,在北京学习舞蹈时,班上有了现在的著名歌手胡松华。胡松华告诉阿旺克村:“你的嗓音条件好,还是学唱歌吧。”每次胡松华上声乐课时,总拉阿旺克村同去旁听。阿旺克村说:“我当时的舞蹈教员,后来成为胡松华夫人 师一直反对,坚持让我学习舞蹈,每次和胡松华去听课,我从不敢练声,怕老师说我三心二意。那时在北京可以经常欣赏到一些著名歌剧,我虽没认真学,但在环境的熏陶下,我的歌还是唱得很好。”

学有所成的阿旺克村在大型音舞蹈史诗《翻身农奴向太阳》中担任主演,在大型民族舞蹈《花仙——卓瓦桑姆》中担任重要角色,该剧1984年被四川峨眉电影人民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1965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歌舞团筹办了一台大型歌剧《红旗卷起农奴戟》。剧中的主要角色嘎玛必须能唱会跳,舞蹈演员出身的阿旺克村因唱得好,成功地演绎了这个重要角色。阿旺克村说:“在团里我只是舞蹈演员,但下乡演出时,除了跳舞,我还是独唱演员,我唱的歌很受观众欢迎。”

3、演出时的忙人

阿旺克村的身型在感观上比他实际身材高大魁梧。阿旺克村说:“我的体形在高个舞蹈队员中不显矮,在矮个队员中又不算太高,所以每次演出,几乎所有的舞蹈我都要上,很多时候换服装来不及,会耽误上场。最终导致我演出多、受责骂也多,但从没觉得委屈,那时出场机会多,锻炼多,也能更多地为人民服务,真的没想过个人的得失。”

4、年轻的编导

1957年,学成回藏的阿旺克村又去昆明参加了全国舞蹈编导班的学习,这为他以后的编导工作打下了基础,他编导了《高原民兵》、热巴舞《欢腾》、《高原苹果香》。其中《高原苹果香》是以他自身成长经历和感受编排的舞蹈。阿旺克村说:“西藏刚解放时,现在的西藏军区所在地是拉萨河的河滩,解放军就在那里搭帐篷住,并自力更生、开荒种地。现在的‘七一’农场、‘八一’农场就是那时叫开的。当时我经常在拉萨河边放羊,解放军对我很好,在舞蹈中我表达的是解放军种下的苹果树苗,国家遭遇的狂风暴雨的袭击,放牧的孩子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小树苗遮挡风雨,树苗在大腕的关爱下成长,并结出了果实。甜甜的苹果象征着藏族人民甜蜜和生活,表达了军民对共建美好生活的信心。这个舞蹈是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反响很好。”后来,阿旺克村根据采集亚运圣火的题材编排了独幕舞剧《雪域圣火之歌》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5、筹建西藏艺校

上世纪70年代末,阿旺克村的妻子因出身不好而被区歌舞团下放到农村,不愿与妻子划清界线的阿旺克村很郁闷,申请到阿里工作,当时的文化局领导很支持我的工作,当时的文化局领导挽留了他,让他着手筹建西藏艺术学校。阿旺克村说:“当时文化局的领导很支持我的工作,虽然艰苦,但工作很愉快。学校设在一个废弃的贵族院落里,我把马棚改装成琴房,把门楼拆掉改成办公室,把经堂改成简易的练功房,这就是最初的西藏艺术学校。”

6、桃李满天下

当时西藏艺术学校招生,阿旺克村总到各地区甚至偏远乡村去选材,只要发现是搞艺术的料,他便将孩子带回学校,也因此改变了不少偏远山区孩子一生人命运。现在西藏军区文工团著名的歌唱演员巴桑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的巴桑j堆龙庆县文艺宣传队的队员,阿旺克村看到一场巴桑的演出,便认定是块好料,法时堆龙庆县不放人,是阿旺克村几乎强行要起了巴桑。在巴桑毕业时,当时的艺校学生都想进自治区歌舞团,阿旺克村告诉巴桑,区歌舞团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去军区文工团吧,如果不行,你可以回校当老师,没有后顾之忧的巴桑像老师预测的那样走得很好。她的《天路》更是名扬全国,所以巴桑在专辑《天路》中特别提到发现她的伯乐阿旺克村。如今,自治区藏剧团、话剧团、歌舞团、西藏大学艺术系的艺术骨干里都有不少是阿旺克村的学生。

7、为艺术搞创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一家电影公司来藏拍摄电影,临走时送给文化厅两部雪铁龙轿车,文化厅将其中一辆送给阿旺克村当专车,阿旺克村把车卖了9万元钱,在学校临街处修了一排门面房出租,每年几万元收入用于奖励优秀学生,改善教学设施,让优秀学生到内地深造。如今,用这笔款深造的学生有人已成了博士。阿旺克村说:“我觉得有了钱才能更好地去搞艺术。”

8、用作品为自己正名

如今,阿旺克村除了自己的编导的一些舞蹈作品,他写了一部《中少数民族舞蹈史》的西藏部分,从1989年至2002年担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工作。最近,他又写了一部13万字的《才旦卓玛传记》,将于12月26日在湖南长沙首发,他还打算把这部书译成藏文出版。阿旺克村说:“我这么努力,只是想让人知道,舞蹈演员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最起码证明我自己不是这种人。”

9、发挥为余热

在西藏自治区文联担任副主席近7年的阿旺克村于几年前退休了,但他仍是个大忙人。阿旺克村被西藏大学艺术艺术系骋为客坐教授,每周要为西藏大学艺术系编导班上课。阿旺克村说:“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再办一个艺术学校。目前我区培养小学到中学年龄段孩子的艺术学校出现了空白,有此专业的艺术人才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特别是舞蹈演员,既然我这一生与舞蹈结缘,我希望能为它多做些事。
来源: 西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