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觉木隆藏戏传承脉搏
为深入了解藏戏非遗传承现状,7月25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藏岭遗韵”实践队走进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社区,观看觉木隆藏戏经典剧目《朗萨雯蚌》,并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洛桑扎西展开深度交流,解码这一藏文化“活化石”的传承密码。
藏戏作为集唱、念、韵、表、舞、技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表演程式缜密,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而拉萨觉木隆藏戏作为藏戏蓝面具戏四大流派中艺术体系最完备的流派,更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当日上午11时30分,实践队成员抵达乃琼社区,沉浸式观看了长达7小时不间断的演出。演员们身着绣满精美纹样的传统服饰,头戴色彩鲜明的特色面具,随着鼓点与钹声迈着古朴步伐登场,高亢唱腔与张力十足的肢体动作交织,将剧情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让队员们直观感受了藏戏艺术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观看藏戏演出(何咏轩 摄)
演出结束后,实践队与觉木隆藏戏传承人洛桑扎西围绕藏戏传承展开对话。据洛桑扎西介绍,自己8岁起便跟随曾为藏戏表演者的爷爷学艺,童年的耳濡目染让他与这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谈及藏戏发展环境的改善,他提到2006年藏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在政策支持与望果节等演出机会增多的双重推动下,传承土壤已逐步优化。
实践团成员采访洛桑扎西老师(何咏轩 摄)
在传承实践方面,洛桑扎西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传统剧情作为藏戏的根脉绝不可改,但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他特别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藏戏产生兴趣,自己在团队排练和各地演出之余,常专门教授少年儿童藏戏技艺,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青春活力。2014年获评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后,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如果一个人放弃,两个人放弃,大家都这样想的话,中国民族文化该如何传下去?”这份坚守初心的使命感,让实践队成员深受触动。
实践团与觉木隆藏戏班合影留念(何咏轩 摄)
交流中,实践队成员详细记录了洛桑扎西的传承故事,系统学习了藏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队员们表示,将以此次探访为契机,积极传播藏戏文化,助力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持续传承、焕发活力。当前,觉木隆藏戏正通过多样化的传承路径延续生命力,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同时探索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为藏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参考。
寻解擦擦文化
7月26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延续“藏岭遗韵”实践队在队长俞浩雯的带领下开展了对拉萨地区擦擦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活动,擦擦模具制作技艺传承人东噶次仁热情接待了实践队一行并对非遗文化的宣传表示大力支持。
在东噶次仁的配合下,实践队在位于拉萨双创中心的工作室内开展了对擦擦文化的探寻活动。此次活动对擦擦模具的制作过程和擦擦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深度调研,为擦擦文化的保护、延续与发扬工作提供了发展基础。
东噶次仁对实践队一行持续宣传西藏非遗文化的行动感到欣慰,尤其对非遗文创的创新型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擦擦模具制作技艺是西藏非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擦擦文化不应消散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要坚持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在本次交流中,实践队一行对东噶次仁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从擦擦模具制作流程、历史、意义与未来发展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擦擦文化。实践队队长俞浩雯表示,此次与东噶次仁老师的深度联动,对宣传西藏地区非遗文化产生了重要意义。
北京科技大学 张原驰7月26日摄
北京科技大学 马文睿 7月26日摄
为了深入了解擦擦文化,东噶次仁带领实践队来到了位于城关区的西藏擦擦文化展览馆,并邀请了展览馆馆长进行详细解说。
在本次交流中,实践队一行了解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与擦擦的不同种类。双方就擦擦文化的悠久历史进行了深度交谈与学习,展览馆馆长指出,擦擦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非遗传承人正着力推进擦擦文化的广泛传播与继承发扬。
北京科技大学 马文睿7月26日摄
依托西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与高校丰富的教育宣传资源优势,北京科技大学本心延续“藏岭遗韵”实践队和非遗传承人将持续深化创新融合,加速构建“非遗+创新”式发展体系,共同打造新时代特色非遗文化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