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赖喇嘛的英式放映机到今天的百姓“罗念”(藏语意为电影),西藏电影事业走过了它不平凡的50年,今天,看电影已不再是西藏人的奢侈享受。

在旧西藏,社会财富绝大部分集中在占人口总数不足5%的农奴主手中,占人口总数95%的农奴本身也被农奴主作为个人财富而占有,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吃不饱,穿不暖,在当时看看电影,享受精神生活简直是痴人说梦。只有罗布林卡里停放着一部英国造的放映机,那也是达赖喇嘛的个人奢侈品,老百姓是不敢去想的。

  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人民解放军进藏的脚步,电影这个被老百姓亲切称为“罗念”的“看得见会说话”的新事物才逐步成为高原人民主要的娱乐生活之一。

  民主改革后,西藏电影工作者进寺庙、下农村、走牧场,为广大老百姓免费放映了《幸福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胜利》、《白毛女》、《百万农奴站起来》等优秀电影,在农牧区只要一听说要放电影,人们就欢声雀跃。电影以它特殊的魅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西藏电影事业的发展,1981年12月,在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会议上,国家决定对西藏电影实行特殊的“中央包发行,地方包放映”的政策,为西藏电影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藏电影业也结出了累累硕果,1984年,藏语电影译制产量达到年25个节目、500个拷贝,这个产量一直保持到现在。放映队伍不断壮大,从无到有发展到448个农牧区放映队,完成区、地、县、乡四级发行放映网络建设,西藏农牧区年放映突破12万场。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影的需求和品位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外更优秀的影片。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西藏电影公司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影,上映了《红番区》、《生死时速》、《泰坦尼克号》、《生死抉择》等广大藏族青年津津乐道的影片,其中《泰坦尼克号》还创造了西藏单片票房收入历史最高纪录。

  改革开放后,国家还投巨资兴建了西藏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电影院等一大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娱乐场所,结束了旧西藏基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的历史,仅拉萨就有3个电影院。今年1至4月拉萨电影院上座率比上年同期提高29%,放映收入比上年增加30%。

  今天的西藏人不仅能看到精彩的中外优秀影片,而且还能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目前西藏自治区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76%。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拉近了雪域高原与世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