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至6日,“探索南方丝绸之路 发现甘孜丝路文明——专家科考行动”的专家学者们在石渠县,考察“南丝路”与石渠县的关联,揭开扎溪卡的神秘面纱。

       两天时间里,科考团考察了松格嘛呢石经城、扎日姆古岩画、须巴神山、照阿娜姆摩崖石刻、烟角村唐蕃摩崖石刻、白马神山唐蕃摩崖石刻、志玛拉宫等。考察中,专家学者们被当地多处摩崖石刻岩画群所震撼。几处石刻题记以多角度多场景特色,将民族融合刻进了历史。

       相比如今的道路,在一千多年前,另外一条道路更为曲折。在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四川石渠县映入了人们的眼帘,首次发现成片吐蕃时期石刻的地区,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

       洛须镇“丹达”沟内的照阿娜姆摩崖石刻,高约28米。据悉,该石刻大日如来和二菩萨造像有敦煌吐蕃时期壁画的波罗艺术风格,造像侧刻有“杨二造佛也”的汉语题字清晰可辨,应为当时的汉族工匠所留。科考团藏学专家总结说,“杨二”的汉文题记很重要,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所以融汇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考察团成员、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熊文彬说:“从石渠县已经发现的石刻来看,其中不少石刻都题写有藏文题记。题记中藏文的风格、书写特征和词汇都保留有明显的吐蕃时期古藏文的特点,与西藏现存吐蕃时期的碑文和甘肃敦煌石窟出土的古藏文写卷中的藏文风格一致。这三处题有“赞普赤松德赞父子”题记石刻的创作年代应不晚于797年。由此推测,石渠县现已发现的吐蕃石刻群应创作于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间。”

       在详细考证石渠石刻群后,专家们表示,通过石刻画像等历史遗迹,说明石渠县在过去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有专家认为,保存状况良好的石刻画像,为南丝路或唐蕃古道考证提供了实物佐证资料。也有专家认为,石渠是文成公主出川入藏过程中停留休憩和必经之路,无论南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或茶马古道,石渠都是多民族交流、商贸者必经的重要节点。

       据了解, 石渠唐蕃石刻主要为照阿娜姆石刻、大日如来石刻佛像、须巴神山摩崖石刻群。科考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玖表示,石渠上千的石刻画,不仅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从艺术的角度,也是值得一看、值得深入研究。

       横亘于草原的巴格嘛呢石经墙绵延1.7公里,由数亿块嘛呢石组成。在石经城的石板上,每块石头都刻有不同的经文和各种不同的佛像。9月5日,“南丝路”科考团抵达石渠县,对巴格玛尼石经城和巴格嘛呢石经墙进行了考察。

       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渠县阿日扎乡扎溪卡草原的松格嘛呢石经城,高约10米,由数不清的图像和祈愿文等内容的玛尼石堆砌而成。据传有千年历史,文字以咒文和祈愿文为主,图像主要是格萨尔题材和佛教题材,是迄今发现较早的嘛呢石经和图像遗存,推测为18世纪的作品。位于长沙贡马乡的巴格嘛呢石经墙长约1.7公里,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的玛尼墙,有300多年的历史,内存石刻佛像3000多尊,另有《甘珠尔》《丹珠尔》石刻经文。

       当地学者称,传说石经城地面上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石经古城和石经古墙,处于川青藏三省交汇处,古道存在的可能性很大。石渠的石经城和石经墙,作为古道上的特殊建筑,为进藏或出川的来往旅人提供了一个休憩、中转和朝圣祈福所在。专家表示,对于古道与石经城、石经墙出现时间是否相近,在当时状况如何,均需进一步深入探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