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藏人文化网>> 迪庆50>> 迪庆成就

香格里拉文化漫谈

更新时间:2007年09月12日 21:54:14

来源:香格里拉网点击数:

一、香格里拉文化的内容

  本文关于“香格里拉文化”的研究,不是对当今所有涉及香格里拉品牌的罗列,而是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统一的角度对原本意义上的香格里拉文化的探讨。有学者指出,迪庆的一切似乎可以归结为三个字,即“多样性”。它既不单一,又能浑然一体。自然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由此带来的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彩缤纷的迪庆香格里拉。

  迪庆地处青藏高原南缘、三江并流的横断山中,自古以来成为人类迁徙的天然通道,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各种民族生息繁衍的大舞台。自然而然地,各种文化在此交汇相融,构成以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的万花筒和积淀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文化。

  1、积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

  迪庆的历史文化古老悠久而给人震撼。在维西塔城发现的戈登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迪庆这块土地就有人类居住。德钦永芝、香格里拉尼西等石棺墓的发现证明,2000多年前的迪庆先民就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唐朝时,吐蕃在维西塔城设置神川都督府,在金沙江上建铁桥,勾通了藏、纳西、白等民族的交往,演绎了唐标铁柱的历史活剧。南宋时忽必烈率蒙古兵从这里渡过金沙江,平定大理国, 谱写了革囊跨江的伟烈丰功,蒙、藏文化在此交汇。元朝西藏划入中国版图,迪庆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进一步推动了藏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明时丽江木氏土司随着势力的逐渐强大,不断向康藏扩张,迪庆一度尽为木氏土司统治,客观上推进了藏、纳西、僳僳、白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清初,迪庆是清军进藏的滇军兵站,官兵大多是来自内地的汉族,后兵站逐渐演化成村落,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汉藏相互融汇。嘉庆年间,僳僳英雄恒乍绷率领的农民起义,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染指中国藏区的时刻,迪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演绎了抗击帝国主义入侵藏区的壮举。随着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势力向藏区的不断渗透,迪庆又成为中西文化的汇集地。1936年4月,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关向应、任弼时的带领下,渡金沙江经迪庆北上,经过休整,分两路向北挺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汇合,在迪庆高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了“贺龙敲石鼓,江中红旗舞”的传奇故事,也留下了迪庆人民支持红军的传世佳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州果断平息叛乱。之后,近半个世纪,迪庆始终保持和巩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有序,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迪庆人民特有的民族精神,成为香格里拉文化历史画卷的主轴和灵魂。

  2、美不胜收的民族歌舞文化。

  用歌的故乡、舞的海洋来形容迪庆的民族歌舞文化是毫不夸张的。迪庆各民族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往往就体现在世代不衰的民间歌舞之中。娱乐时,歌舞助兴,劳作时,以歌相伴,敬神祈福,婚丧嫁娶,迎宾送客,谈情说爱,独特的歌舞都是少不了的表现形式。在迪庆境内流行的独具特色的歌舞文化有:藏族的弦子、锅庄、热巴、情舞,僳僳族的阿尺木刮,纳西族的阿卡巴拉,汉族的从中原流入的大祠戏等。锅庄藏语称“卓”,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自唱自舞,边唱边舞。迪庆锅庄特色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奔子栏锅庄最负盛誉,曾多次飘洋过海出国演出。锅庄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有如雄鹰展翅。弦子舞是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表演时边拉弦边舞边唱。弦子的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绷成,琴筒用木制成。迪庆德钦弦子最为有名,其音乐主旋律欢快流畅,舞蹈奔放热情,刚柔兼备。流行于维西塔城的热巴舞被称为古典热巴,历史悠久,独树一帜。表演时独白、说唱、起舞相互交织,男持铜铃,又执手鼓,铃鼓声和舞步随着曲调和情感的起伏而高低舒缓。主要内容为敬颂佛祖菩萨,禳灾,祈求生活幸福,风调雨顺。1957年,塔城热巴曾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尼西情舞流传于香格里拉尼西及毗邻地区,是男女青年欢聚时的娱乐性歌舞。表演时男女各站成一横排,边歌边舞。尼西情舞既吸收了弦子舞的飘逸,又揉合了锅庄舞的矫健豪放,形成了热烈欢快、典雅华丽的艺术风格。阿尺木刮译为“山羊的舞蹈”,是流传于维西僳僳族地区的民间歌舞,表演时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边跳边歌,舞蹈 队形变幻无穷,舞步整齐刚劲有力,节奏感强,无论从唱腔到舞蹈动作都明显地带有模仿山羊的特征,是原始古朴的僳僳族歌舞。阿卡巴拉流传于香格里拉白地,是纳西族的著名民间歌舞,边歌边舞,走、迈、跺、跳是其基本的舞蹈动作,曲调柔美抒情,旋律欢快流畅。

  此外,迪庆各民族中,流传着数不胜数的民歌,其中有劳作歌(舂墙歌、犁牛调、丰收歌、赶马调等)、情歌、恋歌、情卦、说唱茶话会等。

  有人说,在迪庆藏区,歌舞是每一个人自先祖传承下来,自幼便要研习的生命精要。有人说迪庆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言不过实。迪庆民间歌唱家,高亢有如雪峰之巅的嗓音,而又那样的自然、淳厚。迪庆人的歌舞,是要和先祖交流,和神灵对话,是要将灵魂向着整个宇宙开放,将生命中的种子,籍着歌魂表达出来。这是对迪庆音乐文化的恰如其分的评述。

  3、包含了世界主要宗教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

  迪庆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多种教派并存。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巴教、道教、原始宗教在这里和睦相处,形成了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殿堂。迪庆香格里拉的宗教文化,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多元性,更在于它的包容性和交融性。当然,这种包容和交融是在曾有的冲突之后归于的共处,喧嚣之后的宁静。这种从冲突、抵制到包容、交融的过程,或许正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中所说的一句至理名言:宝石是多面体的,而且许多宗教都可能有自己适度的真理。正是这种共存性和交融性,使这块总面积为2.3万多平方公里的高原,形成了诸神并存的圣地。香格里拉县城大龟山,道观佛寺同居一山;维西康普寿国寺,一楼供奉藏传佛教的神灵菩萨,二楼却为道教八仙过海图;在中西文化合壁的德钦茨中天主教堂外,就是藏传佛教的玛尼堆。了解了这种奇异的宗教文化现象后,你就不必为不同宗教神灵共居一屋,或同一家庭的成员信仰不同的宗教而深感诧异。

  藏传佛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于建筑、雕塑、绘画、文字、音乐、舞蹈、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精华的汇集。在迪庆流传的藏传佛教有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等。藏传佛教是迪庆香格里拉的主体宗教文化。

  东巴教是享誉世界的东巴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纳西族古老原始宗教基础上吸纳借鉴藏族苯教一些仪轨而形成的纳西族的宗教。东巴教经典以象形文字——东巴文记录,是迄今还“活着”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东巴教没有固定的寺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以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和卜卦等活动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东巴教的发祥地就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一带。

  基督教于20世纪初传入迪庆,主要在澜沧江沿岸的僳僳族聚居区传播和发展。英国传教士为了能在怒江、迪庆一带的僳僳族中传教,创制了拉丁化的僳僳文,并用僳僳文翻译了《圣经》。随着僳僳文字的推广,基督教在僳僳族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天主教于1848年以后传入迪庆,在经过中西方思想和观念的交锋撞击后,得以在澜沧江峡谷一带传承。岁月流逝,当年传教士的身影早已消匿,然而澜沧江峡谷的信徒民众仍在用优美的藏文书写《圣经》,用动听的藏语一遍遍诵着给主的赞美诗。这可能是仅存于迪庆境内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道教在明末清初随着汉族的迁入而传入迪庆。此外,迪庆还有彝族的毕摩教、僳僳族的堆玛、尼扒、尼玛等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