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藏人文化网>> 迪庆50>> 迪庆成就

香格里拉文化漫谈

更新时间:2007年09月12日 21:54:14

来源:香格里拉网点击数:

  4、与立体地貌相对应的立体分布的建筑文化。

  迪庆海拔落差大,境内最高点为梅里雪山最高峰6740米,最低点在澜沧江出境处碧玉河1480米,山高谷深,错落有致。不仅地形地貌、气候、物产呈立体状分布,就是民族的居住也呈现出立体状依次分布居住的特点。一般说来,藏族多居住在高原坝区和干热河谷地带,僳僳族、彝族大多分布在高半山区,而汉、白、纳西等民族主要居住在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江边河谷地带。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迪庆的建筑文化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多样性而又立体分布的特点,这与迪庆的立体地貌、立体气候构成了天然的和谐。在迪庆,一个个的村落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的景色就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建塘和小中甸,吸纳了纳西、白族建筑风格的人字房板式建筑体现出宽敞、大气的特点,而内部装饰摆设,却保持着浓郁的藏家风格。同样是藏族民居,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由于平地十分有限,建筑多为平顶土掌的雕楼,屋顶的平台兼备了阳台和晒谷场的功能。这些土掌房,有的用土夯成,有的用石砌成,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而当你走进澜沧江边的叶枝同乐村时,你或许就会突然被那一坡仿佛不经意而又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僳家木楞房惊呆了。这些完全出自僳家百姓之手的建筑仿佛是一代建筑大师的艺术杰作。这样的建筑群,大概是举世无双了。迪庆的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精彩写照。位于州府所在地建塘镇的藏经堂,是迪庆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建筑风格,为藏汉合壁,融纳西、白族建筑风格为一体。汉式的屋檐,白族的雕刻,藏式墙体和装修,让人叹为观止。此外,闻名中外的茨中天主教堂,把西方教堂建筑风格和中式亭阁及飞檐瓦顶相互融合,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天然合壁。这种中国各民族建筑文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实例,在迪庆比比皆是。

  5、异彩纷呈的服饰文化。

  对迪庆香格里拉的各民族而言,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财富的延续和积累。迪庆服饰集中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如藏族服饰,既保留着藏民族的共同特点,又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妇女服饰,可谓十里不同天,隔村不同服。如大、小中甸的服饰,不仅简洁、保暖,方便劳作,而且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白族和纳西族的服饰特征。澜沧江流域的藏族服饰则与西藏芒康藏区近似,而金沙江流域的藏族服装则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上身长袖衫,稠缎坎绢,下身着长百褶裙。迪庆的纳西族虽与丽江仅一江之隔,但服饰却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作为纳西族东巴文化发祥地的三坝白地,女子服饰具有鲜明的原始古朴的个性,大多数穿金绒对襟园领长衫,下身麻布或白布百褶长裙,腰系五彩带,背披一张白色长毛公山羊皮。

   僳僳族的传统服饰大多以自织麻(棉)布用手工缝制而成。男子多为无领长衫,背花腊裱,斜挎驽弓和皮制箭囊。女子上身穿右衽衣裳,外穿坎肩,下身穿白褶裙,头饰则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其中,叶枝同乐一带的古贝壳头饰最为古朴,独具特色。彝族男子多穿深色窄袖镶花边对襟上衣,下穿棉布裤,披羊毛毡披风。妇女穿右开襟镶边绣花短上衣,下穿五彩棉布百褶裙,头饰则各不相同。

  6、民间美术工艺文化。

  迪庆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主要有壁画、雕塑、雕刻、唐卡、酥油花、东巴画等。民间工艺主要有地毯、糌粑盒、木碗、土陶、草编、花腊裱、铜铸藏刀、佛象及宗教用具等。其中最有名的尼西土陶已达第8代传人,德钦民族工艺品已达第18代传人。

  此外,迪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还包括风格各异而又相互影响的民风民俗(如婚礼、丧葬、节庆、语言、礼仪等)和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文化载体。名胜古迹遍布全州各地。境内有一个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8个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还有在藏区乃至东南亚等地均有很大影响的佛教圣地梅里雪山、大宝寺、达摩祖师洞等。这一文化不仅产生于迪庆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又同迪庆各族人民的生命、生存融为一体,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和谐精神为核心的民族文化。

二、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1、香格里拉文化的特征。

  ⑴香格里拉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和特殊地域文化的统一。民族和地域是构成一种文化特征的最主要的因素。香格里拉文化则是多元民族文化与特殊地域文化有机统一的文化。从世界范围讲, 人类学家把从甘、青、川西、藏东到滇西的三江流域,再延伸到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这一狭长地域称为“民族走廊”,中国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迪庆处于“民族走廊”的核心区,是这一民族文化带的重要枢纽。从中国地域来讲,迪庆位于青藏高原最南端,世界著名的横断山脉腹地,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迪庆往南渡过金沙江,就进入云贵高原。云南学者周善莆先生很早前就提出金沙江在滇西北三个分界线的说法(即藏地和汉地的分界线,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分界线,人和神的分界线)。这样的地域位置,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都具有唯一性。这也使迪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演绎过许多历史活剧。动荡和战乱,使连接滇藏纽带和通道的迪庆境内外的民族频繁迁徙,形成迪庆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局面。迪庆世居民族13种,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种:藏、僳僳、汉、纳西、白、彝、普米、回、苗。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域和民族分布,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各异又相互影响和渗透,迪庆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典型地区。作为这一地域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文化,既是青藏高原文化即藏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而藏文化又极大地受到印度等南亚、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但迪庆又明显地具有区别于其他藏区的特点,既是滇文化的重要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又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文化有明显的不同。就单个民族文化来讲,藏、僳僳、汉、纳西、彝等民族文化,都不是迪庆所独有。在藏区或云南都称不上独一无二。然而藏文化和其他多民族文化共同汇集在迪庆这块2.3万多平方公里的高原上,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相互影响而又保持自己的特有品质,这却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这就是香格里拉文化的最大魅力之所在,也是香格里拉文化能引起文化人长久注目的深刻原因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格里拉文化的形式具有更为深刻的昭示:即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根源,即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不可遏制的浪潮之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仍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特殊价值,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应客观理智地对待其他文化,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重视自己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吸融其他优秀文化,世界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就能少一些隔膜和仇视,多一些理解和尊重,社会就能多一份和谐。

  ⑵香格里拉文化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消失的地平线》所描绘的香格里拉,不仅弥漫着当地浓郁的各民族文化的氛围,而且也是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汇集地。香格里拉是英语“Shangri-La”的音译。这一名词,是西方的小说家根据许多到东方探险考察的西方人士对中国藏区的资料,以及传播到西方的藏文化知识,再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所以其源又在中国藏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消失的地平线》创造香格里拉一词,其本身就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消失的地平线》从故事地点的山川、河流、植被、特产、民族、信仰等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描写,这使得小说自发表后,世人便相信,作者笔下的香格里拉一定存在着原型。根据《消失的地平线》对香格里拉的描写,上个世纪以来,世人踏足西藏、尼泊尔、印度等地,不断苦苦寻觅香格里拉。经过专家学者课题组的研究考证后,1997年,云南省政府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2001年,迪庆中甸县成功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定格于迪庆,使香格里拉原型之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就不难得出结论:《消失的地平线》所描写的香格里拉的客体是世界东方中国西南的藏区,然而并不是简单的照搬临摹,而是融入了西方文化的一些思想观念。这恰好是对滇川藏茶马古道要冲的迪庆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完整和古朴,又有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并行不悖、有机统一的真实写照。香格里拉从词汇的产生,原型的寻觅、确认到今天如日中天的香格里拉系列文化品牌的打造的历程,都反映出香格里拉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质,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

  ⑶香格里拉文化根源于藏族香巴拉文化理念。香格里拉是希尔顿向世人描绘的一个充满诗情和梦幻、飘荡着藏家田野牧歌的理想国度。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自古至今世界人们的共同愿望。几千年前,西方有乌托邦的理想国度,中国有世外桃源的梦幻追求。今天,当对“香格里拉”追根溯源后,我们发现“香格里拉”这一带有鲜明藏文化胎记的理想王国存在于藏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根源于藏族香巴拉文化理念。在藏传佛教的浩瀚经典中,记载了一个神秘之地——香巴拉王国。那里四周雪山环绕,中间是八瓣莲花状的区域和城市。历代香巴拉的神圣国王,为未来的世界保存最高佛法,构建世界的黄金时代。香巴拉王国的人们富裕安乐,不贪、不执、不迷、不愚。然而,要进入香巴拉王国,决非易事,除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外,还得以求得诸护法神的协助,征服恶魔。香巴拉的传说,在藏区流传久远,印度、英、美等国亦早有传播,十九世纪有不少中外学者作过专题研究和介绍。在藏区家喻户晓的香巴拉文化理念成为西方人士构建同时代异地空间体现完美和谐的文化根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香巴拉是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没有香巴拉,就没有香格里拉。当然,香格里拉源于香巴拉文化理念而又突破了香巴拉文化理念 。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在香格里拉文化中,根植了多元文化的理念,这也正是香格里拉文化的最大魅力之所在。这说明香格里拉文化既秉承了古老的藏文化理念,而又植根于迪庆现实文化的土壤。

  ⑷香格里拉文化是以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香格里拉文化的特征,但这种多元文化的主体是藏文化。这不仅从迪庆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云南唯一藏区,藏族是迪庆人口最多的民族的角度来讲的,也是从迪庆历史嬗变与这种历史嬗变对迪庆文化的影响来讲的。迪庆的地理区位属于青藏高原。从历史上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时,迪庆隶属吐蕃王朝,是康藏、吐蕃、南诏联结的通道。至元朝时,迪庆是中央宣政院的直辖地。明代几百年间,迪庆又属丽江木氏土司的势力范围。清雍正年间,迪庆才划入云南的版图。尽管如此,但由于迪庆与川藏山水相连,血脉相依,文化同源,所以藏文化一直是迪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并且对其它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其它民族文化也对藏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云南而言,迪庆地处边远,长期相对闭塞,这是使得藏文化能够完整古朴的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如纳西的东巴教经专家考证,被认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演化,再如藏传佛教,已渗透到迪庆境内和周边非藏民族地区,服饰、饮食等文化对其它民族的影响也很大。除了藏文化外,迪庆还是举世闻名的纳西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僳僳族自治县所在地的迪庆,僳僳文化古朴而独具特色;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和对自然、财富、信仰的适度原则和平和的心态受到崇尚。此外,彝、白、普米、回、苗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文化。

  2、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

  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和谐,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归根结底就是社会的和谐。

  《消失的地平线》所描写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自然生态优美,空气清新,多民族多宗教和睦共处,凡事奉行中庸适度原则的神秘之地。凡是读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人,无不被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缱绻关系、亲近祥和的社会风尚所吸引并深深地打动。千百年以来,迪庆10多个民族世代杂居,不因文化信仰习俗不同而相互歧视,这与《消失的地平线》所描述的那种多民族团结和睦的理想社会是一致的。有位理论专家曾把香格里拉文化的特质精练为“和而不同,魅而无穷”八个字。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本,迪庆各民族文化都有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然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其地位远远高于人类自然力。如藏族的神山崇拜,使藏区的许多大山湖泊的植被和生物链得以最原始、最完整的保存,使今天的后人以能拥有保护最完整的生态而自豪。再如僳僳族认为滇金丝猴是人的祖先的文化理念,藏族关于黑颈鹤和人的关系的美好传说,使迪庆成了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乐园。迪庆各民族世代沿袭的天葬、水葬、火葬等丧葬习俗,是对生命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最朴素的诠释。在迪庆的民间传说故事中,藏、纳西、白三个民族是由三兄弟演变而成的。迪庆民族众多,但互不歧视,各民族之间通婚十分普遍,每个民族的节日都是大家共同的节日。不同的民族在迪庆和谐共处,代表各民族信仰的不同的庙宇神灵也和平地共存于迪庆。这一切,都反映出香格里拉文化的和谐本质,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各种民族各种文化和谐,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和谐,亦即社会的和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