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并有深交的藏族诗人是才旺瑙乳。2004年,因他和其弟旺秀才丹筹建“藏人文化网”的机缘,又认识了索木东。忘了第一次见面时间和情形,只记得他像头小公牛,桀骜不驯,蠢蠢欲动,目光里似乎长着无数触角,随时要与世界决斗的样子。当时就有些纳闷,那个年龄段的年轻诗人要么打扮得另类,要么装饰高深莫测,并且以说京腔为荣,并且每句话开头和结尾都以带脏字为荣,并且每三句话之间都要不显山露水地嵌入古今中外名人,以此为荣。

        我比较谨慎,很难在短期内对人产生好感。与小索也少有交往。那些年,我致力于写长篇小说,大量时间花在考察、文献和创作中,前不久从丁德文学兄文章中看到他转引作家杨显惠的话:“你知道我最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吗?就是没人夸奖我,也没人批评我,根本就没人理会我!这样,我就会一直这么写下去,写到自己写不动为止。这就是我的理想,也是我最后的底线。”这很切合我当年的状态。我总觉得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生命召唤,是精神远游,不受任干扰。别人把他们当上帝或魔鬼都无所谓,关键是看作品,看写作之路如何延伸。对作家最大的奖励是空间和时间。所以,我过得跟苦行僧一样,社交、娱乐活动少的忽略不计。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我是普通探索者、书写者,既不能给高人抬轿子,又不能给普通人什么实质帮助,自己识趣。特别一个偶发事件后,就更加固了这种觉识。有一次参加文学活动,主办方特邀一位邻省的放牛农妇参加。她之所以被邀请,乃是一边放牛一边写诗的行为。至于诗写的怎么样,没读过,不敢妄评。用餐时,正巧坐在一个桌子上,不少人都被她的写作精神感动,纷纷过来敬酒致意。后来人少了,我抓紧上前表达敬意,话刚说半句,一群诗人蜂拥而至,叫她给邻桌的文学编辑敬酒,她毫不犹豫扭头凑跟去了。我被抛弃,默默回到原座。这没什么尴尬的,后来遇到几位朋友,说经常遇到那类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改变命运的人。他们很难结识名流,遇到机会,肯定要捕捉。

        偏偏我太固执,总认为太急功近利写出好作品。而且,我见不得任何亵渎文学的现象。多少年来,我秉承这种执见,著文,交友,处世,虽坎坎坷坷,却也踏踏实实,心安理得。

        虽然不做文学评论,但我尽可能关注一切彰显美善事物的文化艺术,把这种关注作为采风的一种方式,用以滋养自己的文学趣味和创作。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黄河一以贯之,湟水河、洮河、渭河、葫芦河、祖厉河、清水河、泾河等支流相辅相成,让这片特殊地域具有天然二生动的雕塑性、文化性及抒情性。1992年开始,我就在两山夹一河的兰州生活,目光越过楼顶,但总被南北两山阻挡,呆久了会闷,总要找机会爬山,跑田野,与大自然对话。我尤其喜欢莽莽苍苍的荒凉。往山顶一站,尽管四周还是绵延不断、逶迤起伏的山脉,但心胸瞬间就通透了,舒畅了。有些人爬到半山都喜欢狂啸,似乎要证明“山高我为峰”。我到山顶,却喜欢与群山一起沉浸于安静。不管到沙漠,戈壁,荒滩,枯树林,都这样。这是西北高原内敛得近乎保守的表达方式。被西北大山大水滋养的文化人、文学人在血脉中大多都渗入这种性情。他们离开西北,不管走多远,走多久,都改变不了;而外面的文化人、文学人到了西北,也都迷恋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连自己都搞不清咋回事,以为是海拔太高缘故呢。

        上面这些感想有感于索木东《故乡是甘南》而发,有感于西北高原上由多民族构成的文学书写群体而发。索木东,还有许许多多藏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等民族的诗人、作家或文化学者,都自觉扛起西北文化代言人重任,真诚书写西北高天厚土蕴涵的人文精神,与“花儿会”、乞巧歌、河西保卷、傩戏傩舞等民间文化艺术交相辉映,叠彩纷岭。近年考古文化成果证明西北高原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串通史前就已形的藏彝文化走廊。

        《故乡是甘南》是“藏族优秀诗人作品”中的一本,从吉逖马加序言中可知,这套诗歌集共10本,诗人正好分布在这个古老深厚文化走廊上的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从他们的诗性语言和丰富意象中能读出久远沧桑的历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能有这种眼光,难能可贵。据我所知,西北大地的沟沟岔岔里还有很多身份各异的书写者,有高官,有高管,也有公务员、教师、小企业主,有些还是地地道道农民。他们接地气,接人情,接历史,爱文化爱文学爱得执着、纯粹。他们的书写状态应该受到重视。

        以上拉拉杂杂的一些感想,似与索诗人无关,他不会失望抓狂吧?应该不会。他还没走出西北就思念故乡甘南,从满头青葱到满头阳光,岁月带走太多浮华,却始终改变不了西北大地那样的质朴、宽厚和深远。如果哪天小索不想在纸质上写诗了,放下笔,拿起锄头在大地上种土豆,也还是一脸阳光,浑身淳朴。

        西北高原有不少放得下拿得起的诗人正这样书写浸润着乡土文化气息的文学史呢。

        我与师弟、《甘肃农民报》总编马效军正在策划一次农民诗文大会,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在努力。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

 

        冯玉雷,1968年生,甘肃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任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主任、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市“文化名家”。发表中短篇小说《陡城》《野糜川》《饥饿》等,出版、完成长篇小说《肚皮鼓》《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野马,尘埃》《禹王书》等,出版文化专著《玉华帛彩》《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笔记》《敦煌文化的现代书写》(与赵录旺等合著)。曾与赵晓琴合著文化旅游专著《走遍中国•甘肃宁夏》,在《中国比较文学》《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十多篇。与胡潇合著动漫电影剧本《飞天》获2010年甘肃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资助项目。小说、电影作品曾多次获奖。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