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赋予意义”的方式,只是确认自己。

 

        2012年7月的末尾,我只身坐在北京到成都由北到南的硬座火车上,不知等待自己的究竟是什么,只是知道自己必须要去做。有些事情因被设想了太长时间,它就必须要发生,否则生活就是假的。

        这件事从高三起的憧憬,到被确认为冲破高考压力的目的与愿望的重要一项,直至拖至大三的上学期,我意识到如果此时不去做,那么工作以后生活的轨道开始按部就班,也许我便再也没有了这青春时光,让我如此肆意行事。

        彼时,《外省娃娃》刚刚出版,我把它装在行李里,希望与它一路,让书中的主人公彼岸葵知道,让曾经的自己知道,我和我们仍在寻找与确认的路上。在最本质上,她未曾放弃自己。她知道,唯有梦想,才能支撑自己依然要执着地走下去,唯有它,能让自己找到存在的意义。

        我要重新发现自己的内核,从而给自己不断出发的力量与勇气,让自己有信念走下去。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你自己赋予给它意义。

        于是我用头抵住窗外闪后的风景及黑暗,来到成都——川藏线的起点,来到那接下来一个月我未知的旅程生活的起点,来到我此番寻找自我的长路的起点。

 

        从未骑过山地车的人要去骑行川藏线,同学朋友多番劝阻,也并不敢告诉父母真相,到成都后临时买了车子才知道前刹和后刹的区分,尚弄不懂变速。卖车的小哥说我是去送死,又认定我第一天就会搭车,我笑笑,骑着未磨合的车子转了转城区,晚上在人声鼎沸的店里吃火锅,辣得呛出眼泪来。

        在幽蓝夜色的城区迎着夜间的徐徐微风骑行穿梭,知道未来的一个月将面对的都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繁华与喧嚣随着身旁的景色将慢慢退去。

        不论路上将遇到什么,只要开始行动,一步步坚定而有信念,错误的产生和对待的方式都会自动调整而做出跨越。出发是首要的。并不给自己留下退却的后路。旅行如是,人生亦然。

 

        318线被称为中国的景观大道,选择骑行这条路一是对于藏地的向往,二是进行内心修行,再者就是希望观看那些奇特景观与风土人情。可骑行毕竟不同于观光,每日必需到达一处乡镇才能免得夜宿荒郊野外,于是旅程变成了每日与体力、毅力的博弈,但每日脚下的路即是当下一切,简单、坚定而心无旁骛,在磨炼中回到人最原始的状态。

        于是,很自然的,与路上自然的一切和谐相融,并不觉得自己是个闯入者,也没有自驾游人一惊一乍的心态和猎奇式的摄取,因而颇得藏民们的温厚相待。

        没有住过什么“风情园”去“感受藏族生活”,而是实实在在地住在藏民的家里,或是二十块钱就能得到一个床位的骑行驿站,和藏人一起吃糌粑、藏面和上山自己采的菌子,寒冷的夜间围着火炉烤火喝酥油茶,教藏族的小孩子们画画,和磕长头的人互相对以诚挚、肯定的目光。

        那段时光自然、淳朴,简单得就像骑车累了把车子扔在路旁自己往草地上一倒就能嗅到满溢的植物清香。身体纵然疲累,心胸却是豁然的。每次在高海拔缺氧状态下的山路上缓慢而费力地骑行时,若是遇到藏人,必然会得到一句带着满面笑容的“扎西德勒”,那笑容声音朴实温暖,顿时给人力量。

        想来那段时间我的物质上全部所有无非一辆单车和一包衣物,但因没有欲望,内心充足而愉悦。其实很多时候人们想要的太多,却都与生命和生活的本真无关。

        大城市人虽物质琳琅,却因而容易迷了眼目,碍于外物的绑架,心里未见得愉快,偏远地区的人自然物质不繁复,但在饱腹的状态下无过多欲求,内心清洁,欢乐也简单得多。

 

        十分喜欢劳作收割的场面,骑行中每遇藏人收麦,便不由得停下车来观看,有时也与他们连带着肢体动作聊上几句。

        藏族妇人平日里衣着朴素,通常着灰色衣裙,但头巾艳丽,俯身在农田里只见玫粉色、紫色、蓝色、草绿色的头巾,高低起伏,是对生活抱有积极面对的态度的显示。

        她们面容坚毅峻朗,起身时的笑容自有一份淡定从容。麦草被打捆后五六捆聚成一小垛,男人们身背大捆的干草走在蓝天下的山间,他们的房屋就散落在缓坡上,房顶上也堆放着麦草。

        人们的劳作方式原始,勤勤恳恳,偶见有小伙子打马归来。他们不依赖于电子设备来打发时间,纵是闲暇也身处自然,哪怕只是喂喂牦牛晒晒太阳,懂得沉默和保持某个状态的清空与安然的感受。

        而在大城市最常见的,是人们无时无刻不用各种方式来把脑袋填满,无法容忍一小会儿的独处与平静,在地铁上无一不要拿出手机来看各种新闻、打游戏,目不暇接,脑内信息膨胀,人也浮躁难安。这显示的是一种精神的匮乏,尚不足以支撑自己。

 

        沿318国道从成都到拉萨全程2166公里,共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2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10座,全程骑行大概一个月,几乎每天都要翻山,因而无论对于体力还是意志力都是不小的挑战。同时要沿窄小山路与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同行,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除大江大河外,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以及峡谷,都是世所罕见的风景。

        在这一路上颇多与自己的较量,心灰意冷的几次大多都忍耐、坚持、克服,但仍有两次以为自己会死去,所以记忆深刻。

        一次是从理塘到巴塘的路上,因为路程漫长,很多人会选择在之间的一个禾泥乡住下,但我到达乡里时尚且是中午,于是选择继续前行。

        这段路都是原始土路与石子路,又因在修路,扬尘吃土、一路颠簸自不必说,可那天在干粮未带足的情况下又坏肚子,虽与朋友合吃了一袋面包,但在长途骑行中仍觉腹内空空,身体虚脱无力。

        在理塘与巴塘之间要翻越一座海拔4685米的海子山,然而骑了很久都没看到山在哪里,望着茫茫长路没有目标,只觉“此路漫漫无绝期”。等到土路终于变成水泥路时,真正的爬山也便开始了,而我已经完全没有力气。

        坐下来休息了很长时间,摸出口袋里最后一颗糖,剥开,吃掉,凝望着面前的坡路许久,最终靠意念鼓起最后一口气拼命爬坡,气喘吁吁。此时爬坡已是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气压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气喘加无力,幸运的是终于见到前面飘扬起了风马旗——这说明山顶要到了。可那段路于我而言是那么漫长,终因没有体力而不得不下来推车,纵使知道推车更加耗费力气——最后还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眼见天要黑了,此时高原的夜风吹起,寒意袭人,不禁心有恐惧。朋友无奈,指着前面的风马旗说,垭口不远了,一口气骑上去吧。那时的我已经瘫软,“你走吧,别管我”这种话都想说出来,可是知道于人于己无益,不拖累人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站起来继续。

        终于用手撑地将自己的身体撑起,极为缓慢地又开始蹬车,然而就在这时天空乌云密布,雨水突然打落了下来,寒风强劲一阵冷似一阵,头盔上的雨水随着高原上的夜风飘落,我不禁顿时眼里充满了泪水,知道如果不能到山顶过垭口下山,在这里饥寒交迫必死无疑,没有选择,能再往前一步便是一步。然而我终于还是到垭口了,终于看到了那个“海拔4685”的牌子,也是在那一瞬间,雨骤然停了。

        我相信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上天对我的考验。

        所幸后面的路都是下坡,但是眼见天黑,山路十分危险,幸运的是在下山路上看到了海子山警务站,于是借宿一晚,吃了警察叔叔一大盆饭,捡回了一条命来。

        另一次是在骑行色季拉山时,上山时狂风暴雨,下山时又加上冰雹,天气状况的恶劣和极高的海拔导致身体极度寒冷,雨水使得我视线不清、手指冻得麻木握不住刹车,在曲折、陡峭、颠簸且有多处270度大转弯的下山路上十分危险,后来想想,能安全下山多亏老天眷顾,自己也是觉得后怕。

 

        纵使有这诸多危险,纵使遇到过泥石流、涉水区、落石和简直不能称为路的烂路,纵使一路多以馒头大饼与榨菜充饥,纵使途中几次有骑友因受伤而只得放弃……对于这场旅程,我在路上从未有所质疑和后退,回来后更没有后悔。我知道这是我这一生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我必须要在那条路上。

        后来有人问我,在这一路上是不是收获了很多,悟出许多意义。

        对于这种思维我却突然反感,旅行也许就是旅行本身,它就是它自己的意义,我纵然收获很多,但我已不愿用各种“意义”来归纳它们,因为这是自作聪明的人类的模式,而旅行就是怕把自己砌在一种水泥模式里。

        所以,不管是自强不息的意义,还是流浪在路上的意义,要是被绑架了,其实都是在表演,不管这个词有多好听。用意义来归纳各种东西,只是人太害怕没有拐杖了,可是拐杖也是一种绑架,关键是要看是不是诚实,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做出某种姿态。

        所以要说的是,出发的缘由是因为内心的呼唤与持续的信念,而不是游山玩水的一时兴起——这也是大部分人,包括很多身强力壮的男生无法坚持骑行下去的原因。

        更要值得一提的是,旅行并不是万能的济世良方,很多人把它当成一种逃避,而只有把它当成一种直面的人才能从中有所收获。

        那些旅游处的生活远远没有那么美好,或许大多数的旅行之所以美好只是因为人们离开了自己的环境,而“生活在别处”,但无论是哪一种生活,都必有其自身的困扰。

        重要的是,在脱离固有环境束缚之时,从中找到自己的本真,确认自己,那么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便可明晰。于是知道,当回去之时,该要如何面对,应该怎样生活。这些,新都桥繁密的群星不会说,然乌平静的湖水不会说,雪山森林峡谷它们都不会说,最终,只是人在参悟与修行。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你要有一个自己。你需要的是一个信仰,而不是拉萨。

        所以,人生“赋予意义”的方式,只是确认自己。

 

        苏笑嫣,90后青年作家、设计师、自媒体人。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期刊,并获得多种奖项。出版有书籍7部,有微信公众平台“苏笑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