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亦称“石雕”,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中国的石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承沿不绝,流传至今,显示出传统民间工艺的精湛技术、巧妙构思和丰沛创造力。其中,泽库和日寺石刻这一流传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和日寺及周边地区的藏族民间雕刻艺术,因其工艺复杂、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和日寺石刻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和日寺、和日村为中心的生产、研发、销售石刻工艺品基地,从业人员多达数千人。年过半百的阿更登便是和日寺石刻的传承者之一,也是和日寺石刻发展的见证者。

       师从贡保才旦

       贡保才旦,1934年出生于青海省泽库县,曾师从多位名师,掌握石雕、唐卡绘画、堆绣、壁画、泥塑、刺绣等多种技艺,2008年7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泽库和日寺石刻)代表性传承人。在重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项目“和日石经墙”的过程中,贡保才旦作为总策划和设计者,雕刻石经墙主要石雕佛像及刻写佛教经文,逐渐成为当地最著名的石雕艺人。

1.jpg图为贡保才旦的石刻作品

       1992年,年过20的阿更登在岳父的带领下,拜访了贡保才旦,表明自己希望学习石刻的心愿。“在我们那里师父的名声非常大,我想跟师父学习手艺,作为将来生活的保障。当时师父身边还没有其他学习石刻的弟子。”回忆起初见师父的情景,阿更登记忆犹新,“师父听了我的想法,什么都没说,只是问我会不会画画。”对于从小喜爱画画的阿更登来说,师父的话问到了自己的心坎上,急忙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师父看。

2.jpg图为阿更登的石刻作品

       贡保才旦没说什么,但是让阿更登留了下来。“开始的时候,师父一直教我画唐卡,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所以我从不多问,只是一心一意地学,一遍一遍地画佛像、画图案、画动物……”过了半年左右,贡保才旦开始教阿更登制作雕刻使用的工具,“在石头上手工绘画、雕刻是需要专门工具的,当时这些工具都需要自己制作,师父就教给我打铁、做木工、泥塑……我一边学,一边惊叹于师父的多才多艺,他不但是有名的石刻家还是优秀的画家、铁匠、木匠、泥塑师……好像没有什么是师父不会的。”于是,阿更登便更加勤奋地跟随贡保才旦学习。

       对于阿更登来说,学习石刻艺术越久,就越会沉迷其中,2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着石刻工艺。“开始是为了生活,学习一技之长,时间久了,好像自己也没有其他乐趣了,唯有石刻。”

3.jpg图为阿更登的石刻作品

       师从贡保才旦,对阿更登来说,是一辈子的骄傲,他学到的不只是手艺还是一种文化。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机械制造的石刻产品出现了,手工雕刻速度慢而且价格贵,很多手工艺人的石刻作品只能堆在家里。让阿更登更焦虑的是,“我这一辈的还有人跟着师父学石刻,但是我们的下一辈人似乎并不太愿意跟着学。因为挣不到钱,而且很辛苦,所以很多年轻人宁愿离家打工,也不愿意学习石刻手艺。这本来是要靠师徒相传的手艺,该怎样传承和发展?”

       面对现实,阿更登也无能为力,只能埋头继续在石头上刻着,希望自己的技术能越来越精湛,不让师父失望。

4.jpg图为阿更登参加培训

      新兴的文化产业

       2008年,泽库和日寺石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这似乎成了和日石刻新的发展起点,越来越多人关注和日寺石刻,这让阿更登非常兴奋。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泽库和日寺石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阿更登知道,和日寺石刻的春天来了!

5.jpg阿更登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节目录制

      2018年,有着20多年石刻经验的阿更登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荐和帮助下,作为泽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参加了青海师范大学雕塑手艺和青海民族大学唐卡绘制等培训。培训结束后,阿更登被和日村聘请为石雕技艺老师,负责教授当地的年轻人绘画和石刻技艺。“和日寺石刻终究没有被忘记,虽然有压力,但是我很高兴自己能成为和日寺石刻的传承者之一。”

6.jpg图为阿更登教学生们石刻

       现如今,石刻已经成了和日村及周围老百姓的支柱产业。“和日村村民全部收入的60%到70%是靠石刻赚来的,既能靠手艺挣钱,还不用背井离乡,所以这几年学石刻的年轻人多了不少。”不但如此,和日寺石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过去我们大多时候雕刻经文和佛像,现在石刻的内容更丰富了,有人物画像、山水风景、历史场景等,还会雕刻一些文创产品。”

       一把小刻刀,在铁锤的敲击下,在一块块青石板上有节奏地跳跃着,刻出的不只是艺术品,还有和日百姓的幸福生活。(本文图片由江措提供,原标题:在石头上刻出“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