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穴”,这一在多个演出场所流动表演的演出方式,如今在雪域高原悄然盛行。西藏农牧民正利用能歌善舞的特点,奔走于各类演出场所。在为国内外观众进行传统文艺表演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西藏林芝县达孜乡22岁的村民尼玛次仁有一个“演出时刻表”,每天18时30分至20时30分在林芝县一个民俗文化村为游客表演藏族传统舞蹈“米纳羌博”和“工布箭舞”,21时至22时在一家酒店为歌手伴舞,22时30分至次日2时分别在两家藏式歌舞厅表演藏族歌舞。

  虽然很累,但尼玛次仁对现在的工作很满足,他说:“本来就喜爱唱歌跳舞,而且每天在这么多地方演出,收入远远高过干农活。”半年前,尼玛次仁还在家里务农,现在,他仅在民俗文化村表演每月就有超过1000元的收入。

  西藏不少的农牧民与尼玛次仁有相似的经历,“走穴”成为他们的工作状态,这样的演出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特别是青年农牧民文艺爱好者接受。

  “几乎每一个进藏游客都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在西藏从事旅游服务的陈雄告诉记者,在一些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地区,为了迎合游客,各类演出场所都少不了农牧民表演的原生态歌舞,有特长的民间文艺者成了各演出场所的“抢手货”,农牧民“走穴”开始流行。

  除了像尼玛次仁这样一个人“走穴”之外,集体“走穴”也在西藏文化市场出现。拉萨雪巴拉姆藏戏团团长边巴斯暖俨然就是一名“穴头”,在旅游旺季里的每天晚上,他都带着这支历史悠久的藏戏团辗转于拉萨多个酒店,为游客表演传统的藏戏,忙碌的时候每晚要在4家酒店演出。

  边巴斯暖告诉记者:“在旅游市场流动演出,演员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既提高了演员演出的积极性,也让藏戏这一藏族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