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尼西乡汤堆村

俯瞰尼西乡汤堆村 摄影:尚久丹

尼西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

尼西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 摄影:尚久丹

这里也是藏族黑陶制作技艺传习所

这里也是藏族黑陶制作技艺传习所 摄影:尚久丹

  距离香格里拉县城30公里的尼西乡汤堆村,是坐落在茶马古道途中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不仅民风古朴,还传承着历史悠久的藏式民间黑陶制作工艺。

  从尼西发掘的石棺墓葬品中就有土陶器皿,经科学检测,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

  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西黑陶的传承人当珍初批介绍,他家祖传七代都是制作土陶的,他的父亲、民间土陶制作大师嘎玛定主在去世前,拉着他的手,唯一的叮嘱就是让他把土陶技艺传承下去。当珍初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为了更好的传承藏式民间黑陶制作工艺,他和村里12个陶艺师共同合资,于2005年注册成立了香格里拉县尼西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这里也是香格里拉县藏族黑陶制作技艺传习所。几年来,他们坚持挖掘、抢救和保护尼西土陶传统制作工艺,继续生产周边藏民喜爱的传统生活用品(土锅、土罐、土奶瓶、土火盆、土茶炉)和宗教用品(土香炉、土佛灯);同时,还面向汤堆村不限量地招收学徒进行培养,现在,就有12名学徒在公司里学习土陶技艺。

古朴的土陶工艺玩具小鸟

古朴的土陶工艺玩具小鸟 摄影:尚久丹

传统的尼西藏式土陶锅

传统的尼西藏式土陶锅 摄影:尚久丹

精美的黑陶工艺品挂件

精美的黑陶工艺品挂件 摄影:尚久丹

藏式黑陶技艺传承人当珍初批在制陶

藏式黑陶技艺传承人当珍初批在制陶 摄影:尚久丹

风格迥异的新产品

风格迥异的新产品:镂空花瓶 摄影:尚久丹

  感谢上苍的厚爱,汤堆村旁的山里就蕴藏着富含多种矿物质的陶土;感谢祖辈的恩赐,多少年多少代积累后流传下来了精湛的制陶工艺;历史悠久的尼西藏式民间黑陶,外观古朴厚重、粗犷大方、特色鲜明,被称为“现代古董”。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的沟通和交流,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尼西藏式传统土陶技艺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陶艺大师,是不是一定要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为了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要不要改变土陶原本的古朴风格,生产更多的玲珑剔透、时尚新颖的旅游纪念品?藏族黑陶技艺的传习,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都需要公司的正常运营以提供资金,能不能把土陶技艺变成为满足订单需求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

  这些困惑当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但却是藏式土陶技艺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真正传承下去必须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改变这么大,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在自豪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担心——担心传统文化的断代、担心自己民族历来引以为傲的东西逐渐被“现代化”所替代?因为现代化就像一块巨大的橡皮,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抹掉历史、抹掉祖先的痕迹、抹掉那份还带着前辈体温的文化。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因为这些饱经沧桑传承下来的遗产,记录着自己民族最独特、最辉煌的历史篇章和文化信息;但是保护文化遗产又绝不能变成妨碍、阻碍,或者不允许文化遗产持有者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审美改变它,甚至抛弃它的行为。我们只能讲道理,只能启发,只能告诉他们,这些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是有生命的,是不能割舍的,是不能丢弃的。值得庆幸的是,有人已经为藏式民间黑陶技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北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已经与香格里拉县的尼西乡签订了协议,决定提供一笔资金,就在尼西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的旁边,建立一座藏式民间黑陶的展览馆,专门介绍这种传统土陶悠久的文明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介绍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毕竟,放眼未来,我们既应该为紧跟时代潮流,每天都在创造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豪;也应该为珍惜和保有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历史悠久的、多姿多彩的,没有变的、而且不能变的文化遗产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