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金顶全景 摄影:王舒
萨迦古寺
“十一五”期间,西藏不仅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建设也同样硕果累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指出,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西藏对传统文化和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回顾“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文化建设的成果不难发现,西藏传统文化正愈加受到重视和保护,传承人的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荐,为西藏民族文化的传承保留着火种。8月2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将专门立法保护。
记者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了解到,自2005年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通过对西藏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西藏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展。
目前,西藏共有藏族天文历算、拉萨囊玛等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包括藏族唐卡画师丹巴绕旦、藏医洛桑多吉、藏戏大师大次旦多吉等在内的53名来自各传统行业的名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22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34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735项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让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2009年,西藏自治区藏戏和格萨尔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西藏又有16项(包括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嘉黎县民间故事、尼玛乡谐钦、勉唐派藏族唐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2005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级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大力实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名录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有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活动建设、学术研究以及宣传展示等工作,为实现“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西藏自治区共启动了21个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重点包括藏戏的各个流派,觉木隆藏戏、江格尔藏戏,迥巴藏戏,湘巴藏戏、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琼结卡卓宾顿藏戏、昌都香堆藏戏、门巴戏;藏香制作技艺,囊玛等。
大威德金刚唐卡——丹巴绕旦
保护文物古迹 尊重历史
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在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之上,至今仍保留着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承载着这片热土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文物古迹如今也在国家的特别关注下得以重焕光彩。
西藏“十一五”期间,国家共投资5.7亿元对西藏自治区22处重点文物单位进行保护和维修。经过前期调查准备工作,自2008年22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正式启动至今,已开工建设21项,竣工4项。
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夏鲁寺、大唐天竺使出铭、朗塞林庄园、昌珠寺、桑耶寺、拉加里王宫、色喀古托寺、科迦寺、古格王国遗址、拉萨关帝庙、波密扎木中心县委红楼、东嘎寺、乃宁寺、亚东清代海关遗址、太昭古城等。
在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如桑耶寺、阿里古格遗址等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过维修,历经多年,此次“十一五”期间,通过对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再次检查和维修,确保文物得到切实保护。
在各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施工期间,施工承建和监理单位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通过对文物单位施工工程实地考察、严格把关等措施,保护好文化遗迹,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西藏自治区文物资源丰富,纯粹的自然环境,穿越古今的人文积淀,为西藏这片雪域高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于国家,利在文化经典香火不断,代代相传,于民族,是精神和灵魂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