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旦增伦珠研究员在“首届藏学珠峰论坛”上呼吁,要重视和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以应对西藏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建设问题,这一呼吁发人深省。

    西藏正处在转型期的关键期,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

    旦增伦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的保障和国家的推动下,整个西藏处在高速发展的转型期,但它又深受千百年旧制度的影响,这就造成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社会建设问题。

    西藏在50多年的转型中,砸碎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了一个新的制度;从1992年以前的计划经济走向了其后的市场经济;从一个封闭的社会转变成了一个开放的社会。旦增伦珠认为,这些成长是巨大的,但在加速的社会转型期中,西藏社会也面对着一个极为复杂的环境,这导致了新问题的产生和集中。因此能否适应新环境对西藏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解决社会问题,应建设社会工作者队伍,培养公民意识

    旦增伦珠长年关注拉萨市的社会发展,他以拉萨为例解释说,转型期产生问题很正常,关键是能否在制度上创新予以应对,能否通过加强社会服务、培养公民意识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旦增伦珠的调研显示,拉萨市城关区社区居委会从过去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三十多个;社会结构、居民人口总量等发生重大转变,发展极为迅速。过去的老居委会主任、书记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群众威望都很高,在社区管理、调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在他们整体都面临着代际更替。而且目前城关区流动人口持续增长,而刑事犯罪近80%都发生在流动人口中。在这个新形势下,社区管理如何应对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如果不能适应这个环境是不行的。

    旦增伦珠认为,应对这样的问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社会服务,组建社会工作者队伍。以服务来提升和加强社会管理。从北京、广州这些城市的经验中可以看出,社会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在调节利益诉求、缓解社会问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西藏最缺的就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在整个西藏是一个空白,而这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得非常好,志愿者队伍、社会工作者队伍已经在建立和迅速推进过程中。西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性建设。

    另外,旦增伦珠认为,在现有的“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下,仅仅依靠政府来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只有民众具备成熟的公民意识,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社会的长治久安才有真正的保障。因此在社会管理上,应把社会服务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西藏社会在转型期中的问题和矛盾压缩到最小范围并予以解决,从而使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旦增伦珠认为,社会长治久安的核心就是要把社会建设摆在一个和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西藏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旦增伦珠说,西藏目前社会发育水平还比较低,这是一个先天性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很长时间。西藏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党中央在西藏发展问题上,也不断强调农牧民的发展、农牧民的利益,强调民生问题,强调社会事业。因此西藏在讲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本身的培育,不能忽略人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幸福指数的提高。这对于“十二五”计划的实施和国家的整体发展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