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漆黑的暮色笼罩着山路,结古寺小堪布索南丹周从自己的僧舍出来,去位于山腰上的结古寺佛学院给僧人们上课。
夜色阑珊,结古一如往昔般静谧而安详。结古寺是玉树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拥有玉树一半以上的信徒。寺院雄踞结古镇东北山巅,建筑雄伟而壮丽。
“4·14”大地震后,在当地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僧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结古寺的佛事活动很快得到了恢复,目前已基本恢复正常。
“除了每天正常的诵经、上课等,一些重大的法事活动也都正常了。我们正在筹备举办每年一度的‘萨迦祈愿世界和平大法会’。”索南说。
“这已经是第十二届了,不会因地震的影响而中断。”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政府文化部门快速开展了文物保护单位的紧急支护排险工作,为结古寺拨付2万元文物抢救经费,为宗教活动的尽快恢复创造了条件。
青海省文化厅厅长曹萍介绍说,截至目前,已下达玉树文物抢救保护经费1400万元,用于震区新寨嘉那嘛呢、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藏娘佛塔及桑周寺、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及达那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保护和安防、消防工程建设。
坐落在结古镇扎西科的东仓大藏经珍藏馆,是玉树地震后完工的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
传说东仓家族的先祖是藏族传奇英雄格萨尔王手下30员大将之一的“东·白日尼玛江才”,由其收藏的《大藏经》,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用金、银和朱砂等材料书写而成,其家族还收藏着格萨尔王的马鞭等珍贵遗物。
藏学专家称,东仓《大藏经》不但有佛教教义,还囊括了几乎所有藏学学科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玉树地震中,东仓家族65岁的男主人次仁文青及他的一名女儿遇难,他们居住并收藏《大藏经》的土木房子坍塌,经书被埋,救援人员历时4天才将《大藏经》全部抢救出来。
青海省积极开展了珍藏馆的修复建设工程,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拨款50万元对珍藏馆进行维修加固。
记者在结古镇扎西科看到,占地456平方米、藏式建筑风格的珍藏馆外观雄伟挺拔,在震后处处满目疮痍的结古镇尤为显眼。
目前,东仓家人及《大藏经》已全部搬入该馆。青海省文化厅还拨付东仓《大藏经》保护修复经费16.5万元。
包括东仓大藏经珍藏馆在内,玉树拥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灾后第四天开始,青海省文化厅着手编制了《玉树灾后文化遗产恢复抢救保护规划》,争取文化遗产恢复抢救保护资金5亿元,对包括珍藏馆在内的上述单位进行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
“我厅还协助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完成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玉树新寨嘉那嘛呢震后总体抢险修缮工程方案的设计。”青海省文化厅厅长曹萍说:“保护工程正在进行中。”
“我们还下达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资金1068万元,用于保护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玉树,文物保护人员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展开了专项调查,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对各类项目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建立完整档案和数据库;还实施了传承人培训工程等。
在位于赛马场的永巴阿妈家的过冬帐篷里,阿妈每天都会手摇转经筒为家人祈福,地震后也不例外。
在结古镇东的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28岁的下拉秀村民才仁措,在随着人流顺时针转动。在地震中,25岁的弟弟和3岁的侄子遇难,她和丈夫专程从100公里外的下拉秀来到这里,扎下帐篷,每天转经,为亲人祈福。
花白头发的阿妈,古铜肤色的老者,他们手握转经筒,虔诚地席地而坐,嘴里念念有词,诵经祈祷,祈求平安。
古老的嘉那嘛呢石经城,桑烟缭绕,信徒环绕,五彩经幡在风中飞扬。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和宗教设施列入“和谐家园”建设中,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寺院配套设施以及佛教学校等均纳入重建规划中。
据悉,仅寺院的恢复重建资金将达八九亿元之巨。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结古寺,其修复重建已列入玉树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中。
“相信建成后会比地震前要好得多。”结古寺小堪布索南丹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