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的写作,并非凡俗眼里的男女恋情。”在龙冬看来,习惯把男女恋情关系放在首位来认识人判断人,这是一个浅俗的层面。“已知的仓央嘉措,似乎是一个从历史背景和他生活信仰中剥离出来的仓央嘉措,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一个‘情圣’了。这是对仓央嘉措的‘误读’。”

  作为作家和编辑的龙冬,从1990年踏上拉萨贡嘎机场的那一刻起,生命就被镌刻上了深深的西藏印记:援藏期间担任《西藏青年报》副主编工作,策划《聆听西藏》、《写真西藏》丛书,策划八个作家“走进西藏”行动,出版纪实文学《一九九九:藏行笔记》和长篇小说《娇娘》,为青藏铁路建设撰写电影脚本,学习藏文并翻译仓央嘉措诗歌。12月20日,龙冬在北京出版集团会议室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了他翻译《仓央嘉措圣歌集》前前后后的故事。

1990年龙冬在拉萨

1990年龙冬在拉萨(龙冬供图)

1991年龙冬在布达拉宫前留影

1991年龙冬在布达拉宫前留影(龙冬供图)

2010年龙冬和他的藏族朋友

2010年龙冬和他的藏族朋友(龙冬供图)

  “藏语学习完全出于偶然”

  龙冬从未想过自己会认真地学习藏文。即使他曾经九次进藏旅行写作,曾经有所念想,最终也因畏难心理打了退堂鼓。而且“我本身是一个作家、编辑,放着本职工作不做,去学习藏语,这在外人看来也是很蹊跷的事情。”

  一次在与曾在西藏工作生活过的友人吃饭的酒桌上,曾经的西藏诗人、现任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的吴雨初先生谈及自己学习藏语文的经历。龙冬那挥之不去的西藏情结在酒精的作用之下急速膨胀,坦言自己也要学习藏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吴雨初给龙冬递来了教材、录音等学习资料。

  “最开始的学习是非常艰难的”龙冬感慨道,“就是借助录音机反复地去听,不断地去写”。每天平均学习六七个小时,极其艰苦的学习生活成了每天的惯性内容。三个月后,龙冬学完了全部基础藏文拼音课程。

  然而,这种长期紧凑生活的突然结束让龙冬了感到莫名的失落,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藏文学习糊涂起步,自己也不清楚学来何用。如此放下,之前所学不久就会全部忘记。

  这时候,他想到了仓央嘉措。“我很喜欢仓央嘉措,最初也是把他当做一个情圣。”龙冬说,“为什么不把他的诗歌拿来做练习题呢”?于是,在2009年夏天他开始练习翻译仓央嘉措诗歌。

  固有的“情歌”认识几乎坍塌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法名洛桑仁增仓央嘉措,原籍西藏南部门隅地区,生于1683年,一说卒于1706年。父名扎西丹增,出身于宁玛派咒师世家。信史记载,仓央嘉措十五岁到拉萨正式“坐床”成为达赖喇嘛,履行宗教领袖尊位,据说二十四岁时圆寂在“执献京师”途中的青海境内。

  由于传奇性的生涯,仓央嘉措引起了许多人的浪漫遐想,他的“情歌”也一直为人们所传唱。

  龙冬也曾被仓央嘉措的“情歌”长久打动过,他在自己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中,甚至在他最为看重的作品中引用了那些“情歌”。

  然而,当龙冬翻译到第五首诗歌时,发现仓央嘉措这几首诗都不是“情诗”或“情歌”,“跟我看到过的所有翻译都有距离”。龙冬继续翻译到第十二首,还没有出现任何“情诗”的痕迹。“我固有的‘情歌’认识,几乎就要坍塌了。”龙冬告诉记者,“我忽然意识到,前辈的翻译是不是有某些客观原因的制约,他们某些地方犯了错误?”此时,龙冬已不仅仅将所做工作看作是巩固藏语文学习,他决定要将这件事认真做下去。

  并非简单的“情诗”或“情歌”

  于是,龙冬暂且停下所有翻译,开始阅读五世达赖喇嘛、摄政王第司·桑结嘉措和明末清初历史、蒙古和硕特与准噶尔部落历史,并且同仓央嘉措的诗歌进行对照。“诗歌和历史是可以映照的,不是矛盾的。”龙冬说,阅读仓央嘉措,一定要联系他所生活的时代历史。“他的诗歌,每一首都可作为对历史的生动注解,并且使历史具有饱满生命”。

  龙冬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既不是宗教诗,也不是纯粹的政治讽喻诗。“它就是一个‘人’写的诗”,有的涉及到宗教情怀,有的可能是政治斗争,也有跟班禅老师的感情,有的也可能涉及到别人对他的不理解,“我们要人性地去看待他,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仓央嘉措的诗歌并非简单的“情诗”或“情歌”,“情圣”也是对仓央嘉措的误读。

  就这样,龙冬重新开始翻译。不久,在参照庄晶1981年对拉萨哲通厦藏文刻本的整理本,同时部分参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于道泉1930年、达斯1915年的三个藏文版整理本,龙冬翻译完成仓央嘉措诗歌七十首,并刊发在1002期《读库》杂志上。

  “伪作”盛行  促完整翻译仓央嘉措诗歌

  原本不打算完整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的龙冬,偶然在网络以及各种媒体上发现了许多冒名或冠名仓央嘉措的今人“伪作”诗歌。这些“作品”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以致掩盖了仓央嘉措的真实作品。而依照这些“伪作”和“误读”撰写的仓央嘉措题材作品,也在图书市场上大行其道,甚至受到读者的热捧。这些对龙冬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

  “仓央嘉措毕竟是西藏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也是西藏文学史上的重要内容。而许多读者,特别是藏区以外的内地读者,对仓央嘉措的了解和认识存在着偏差”。对此,龙冬选择继续将未完成的54首诗歌全部翻译、集结成册。

  与此同时,龙冬在微博上进行“打假”。看到伪作,他会留言评论并贴上相关文章链接。在两三个月内,影响了一万多网友。

  谈及明年2月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将隆重出版的《仓央嘉措圣歌集》主要特色,龙冬告诉记者,“首先我做到准确,真实呈现。既严谨,又放松,有所译,有所不译,甚至基本直译,并不过多主观润色。同时,在诗歌结构上基本遵循六言四句,做到每行整齐。”“我相信我的翻译,起码有十首能打赢‘伪作’的优美。”

  龙冬简介

  龙冬,原名熊耀冬,生于北京,祖籍四川乐山。1983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工人,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经理、出版部干部,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西藏青年报》副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文艺编辑中心副主任。现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

  作品在《南方周末》和《收获》等报刊发表。著有小说集《江南江北》、《戏剧零碎》,长篇散文集《一九九九:藏行笔记》、《龙冬藏行笔记》、《河源散记》,长篇小说《娇娘》;策划主编《我的世界》丛书、《聆听西藏》丛书、《写真西藏》丛书、“赫拉巴尔精品集”、《河畔小城》、《世界美如斯》、《过于喧嚣的孤独》、《你读过赫拉巴尔吗》、《白桦林》等多种。并从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撰有《从“汉八刀”得来的零碎》等文章。2009年,获得捷克共和国外交部“扬·马萨里克”铜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