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花甲的更堆培杰是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藏族音乐理论和古乐谱、古代西藏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时24年的努力,更堆培杰在藏族音乐研究的诸多领域中均有建树,特别是在宗教音乐乐谱和古谱破译方面颇有心得。
  从1987年开始,更堆培杰开始进行抢救挖掘西藏民间音乐的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收集整理了近120首堆谐囊玛乐谱。他撰写的《藏传七音品对研析藏族音乐的重大理论价值》、《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中的古谱破译》等论文获西藏大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由他个人承担的科研课题《藏族音乐理论与乐谱研究》获西藏大学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此外,他从事的有关藏族古谱破译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西藏音乐史略》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更堆培杰说:“乐谱是人类音乐文明的标志,它就像文字记录语言一样,乐谱研究的目的是去发现人类历史上对音乐的记录方法,探索人类在音乐实践中发明的各种乐谱及其记载音乐的能力,从而估价当时音乐艺术发展的水准。藏传佛教音乐乐谱也不例外,同样也是用来记录各种佛教诵经音乐、仪轨音乐,以及各种佛教仪事音乐的一种乐技方便法门。所不同的是,藏传佛教“央移”乐谱记录的是上下滑动的声音特性和强弱气息变化,以及一段音调自始至终流动和发展的旋律线条和用此线条勾勒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音乐图像。无论是声乐乐谱还是器乐乐谱,藏传佛教的乐谱本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超强的艺术美感。尤其是那些五彩缤纷的大法号乐谱被各教派和寺庙美化的一个比一个漂亮,其中的乐谱图案有的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有的像正在破蕾怒放的鲜花,有的是相貌各异的人面头,有的像武士手中的长矛利剑。这些乐谱图像不仅是藏传佛教音乐艺术的标志,同时也是极其罕见的音乐视觉盛宴。
  但是,对这些独特的宗教乐谱进行咨询和调研并非易事。目前能识谱的僧人不多,而修行密宗并能视谱解读它们的老僧人们心有余悸,认为“天机不可泄露”,非常忌讳对外人谈论有关密宗乐谱和演唱的细节问题。正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艰苦探索和研究中,更堆培杰从纷繁的乱麻里窥见了藏传佛教丰富的乐谱资源和其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并梳理出其中的某些规律,认定藏传佛教诵经音乐没有完全统一的乐谱,虽然都是“央移”乐谱或器乐谱,但各教派、甚至同一教派的不同寺庙都有其形状各异的乐谱图案,这使藏传佛教的寺庙乐谱不拘一格、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这些乐谱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长曲线乐谱,格式加短线的曲线乐谱,格式加文字符号术语的格式乐谱,还有一种是非格式的文字与符号相加的乐谱等。其中曲线乐谱线条奇形怪状,或像白云,或者其线条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浪。而格式中蜿蜒起伏的线条也犹如蠕动的蛇或者是蚯蚓。无论是曲线线条或者是文字和符号都不仅记录着寺庙诵经音乐上下起伏、轻重缓急的音调变化,还能根据乐谱,引导学徒正确掌握其唱诵佛经的具体演唱方法。


  有了对古谱的基本认识,音乐家最想做的莫过于破译这些古代乐谱,对千年古代音乐来一次“旧调重弹”。更堆培杰至今还记得当时他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材料——《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是由卡尔本巴桑顿珠先生在世时历尽艰辛,从国外找到残缺不全的一份复印件后带回拉萨才得以出版的。从现有资料看,《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是西藏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宫廷音乐的乐谱书,其中完整记载了当时的绝大部分供云卡尔音乐。由此表明那一时期的宫廷音乐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乐谱记载大意为:音乐有七个基本音级,引用这七个基本音级的符号却能把无穷无尽的乐曲都完美记载下来,以七个基本音级为循环重复的乐音体系,如同乐音之曼陀罗,把所有的音乐用一定的符号记录而纳入其中。由此显示出三百多年前的供云卡尔音乐之乐谱竟以如此科学的基本音乐理论为依据,“实在令当今时代的我们叹为观止”。更堆培杰还明显感觉到《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中的许多囊玛乐作品表明该乐种来自上部阿里,很多作品忠实反映了当时的史实,对研究西藏历史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有一首歌曲叙述了女子因为不从父母而被嫁到吉林松达地方的遭遇,歌中唱道:“母亲虽给我织成一匹配有绿松石的被裢,但偏僻的山谷有何炫耀之处,吉林松达有何眷恋之处”。反映了旧时代里姑娘对父母强逼婚姻的极大不满。
  破译出的古乐曲,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反映历史和宗教题材的,也有不少酒歌,如《特拉里(头饰)》、《次仁桑珠(酒歌)》、《卡达嘎下(古堡群)》等。专家们在欣赏了这些古曲之后认为,它们与通过末代宫廷乐师口传下来的相同歌名的曲目相比,旋律比较简单,听来欢快、古朴,实为西藏音乐史上的珍贵财富。
  2011年7月,更堆培杰新作《西藏音乐史》在拉萨出版上市。


  有了对古谱的基本认识,音乐家最想做的莫过于破译这些古代乐谱,对千年古代音乐来一次“旧调重弹”。更堆培杰至今还记得当时他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材料——《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是由卡尔本巴桑顿珠先生在世时历尽艰辛,从国外找到残缺不全的一份复印件后带回拉萨才得以出版的。从现有资料看,《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是西藏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宫廷音乐的乐谱书,其中完整记载了当时的绝大部分供云卡尔音乐。由此表明那一时期的宫廷音乐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乐谱记载大意为:音乐有七个基本音级,引用这七个基本音级的符号却能把无穷无尽的乐曲都完美记载下来,以七个基本音级为循环重复的乐音体系,如同乐音之曼陀罗,把所有的音乐用一定的符号记录而纳入其中。由此显示出三百多年前的供云卡尔音乐之乐谱竟以如此科学的基本音乐理论为依据,“实在令当今时代的我们叹为观止”。更堆培杰还明显感觉到《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中的许多囊玛乐作品表明该乐种来自上部阿里,很多作品忠实反映了当时的史实,对研究西藏历史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有一首歌曲叙述了女子因为不从父母而被嫁到吉林松达地方的遭遇,歌中唱道:“母亲虽给我织成一匹配有绿松石的被裢,但偏僻的山谷有何炫耀之处,吉林松达有何眷恋之处”。反映了旧时代里姑娘对父母强逼婚姻的极大不满。
  破译出的古乐曲,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反映历史和宗教题材的,也有不少酒歌,如《特拉里(头饰)》、《次仁桑珠(酒歌)》、《卡达嘎下(古堡群)》等。专家们在欣赏了这些古曲之后认为,它们与通过末代宫廷乐师口传下来的相同歌名的曲目相比,旋律比较简单,听来欢快、古朴,实为西藏音乐史上的珍贵财富。
  2011年7月,更堆培杰新作《西藏音乐史》在拉萨出版上市。


  有了对古谱的基本认识,音乐家最想做的莫过于破译这些古代乐谱,对千年古代音乐来一次“旧调重弹”。更堆培杰至今还记得当时他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材料——《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是由卡尔本巴桑顿珠先生在世时历尽艰辛,从国外找到残缺不全的一份复印件后带回拉萨才得以出版的。从现有资料看,《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是西藏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宫廷音乐的乐谱书,其中完整记载了当时的绝大部分供云卡尔音乐。由此表明那一时期的宫廷音乐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乐谱记载大意为:音乐有七个基本音级,引用这七个基本音级的符号却能把无穷无尽的乐曲都完美记载下来,以七个基本音级为循环重复的乐音体系,如同乐音之曼陀罗,把所有的音乐用一定的符号记录而纳入其中。由此显示出三百多年前的供云卡尔音乐之乐谱竟以如此科学的基本音乐理论为依据,“实在令当今时代的我们叹为观止”。更堆培杰还明显感觉到《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中的许多囊玛乐作品表明该乐种来自上部阿里,很多作品忠实反映了当时的史实,对研究西藏历史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有一首歌曲叙述了女子因为不从父母而被嫁到吉林松达地方的遭遇,歌中唱道:“母亲虽给我织成一匹配有绿松石的被裢,但偏僻的山谷有何炫耀之处,吉林松达有何眷恋之处”。反映了旧时代里姑娘对父母强逼婚姻的极大不满。
  破译出的古乐曲,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反映历史和宗教题材的,也有不少酒歌,如《特拉里(头饰)》、《次仁桑珠(酒歌)》、《卡达嘎下(古堡群)》等。专家们在欣赏了这些古曲之后认为,它们与通过末代宫廷乐师口传下来的相同歌名的曲目相比,旋律比较简单,听来欢快、古朴,实为西藏音乐史上的珍贵财富。
  2011年7月,更堆培杰新作《西藏音乐史》在拉萨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