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才哇老人的带领下,孩子们手舞足蹈,跳起了“白龙卓舞”。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舞蹈的灵魂源自内心情感。

        对玉树卓舞有过直观感受的人,对此说法有着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

       高原7月,最是流光溢彩好季节。趁着玉树草原盛夏的流云飘飞、清风扑面,我们于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境内深度游历,所见所闻,气势非凡,而流传于玉树地区的卓舞,尤以其古老悠远、气势磅礴等特点而叫人耳目一新,拍案称绝。 在玉树藏语里,“卓”是舞、跳的意思,它是一种种类繁多,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卓舞的赞誉。据资料显示,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在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的玉树卓舞中,囊谦县的“卓根玛”与称多县的“白龙卓舞”,当为其中神韵独具的代表。

 (一)

        7月9日清晨,我们从玉树市出发,在南行近200公里后来到了藏族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青海南大门,玉树小江南”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来拜谒当地古老而深邃的文化遗存———“卓根玛”。

       囊谦,曾经是玉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地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延绵不断的原始森林、星罗棋布的高原温泉,与绕城而过的澜沧江,织就了一幅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美妙图景。而以古朴、庄重、典雅著称的“卓根玛”,在澜沧江上游犹如高原江南的囊谦那苍翠的古木,生机盎然,散发出这块文化富地厚重而纯真的魅力,令世人瞩目。

       “卓根玛”,一种古典舞蹈,是古老“卓”舞的一个分支。据当地人介绍,“卓根玛”最早是贵族家庭在宗教活动或节日中进行的一种舞蹈表演,后来流传到民间,带着历史的烙印,走进了文明祥和的新生活,感动和温暖着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抵囊谦翌日,县文明办主任李岱基带我们来到当地学者尕玛东周家,就“卓根玛”的历史渊源、动作种类、传承意义等方面的问题而向他讨教。

       尕玛东周现供职于县统计局,听到我们的来意,儒雅的学者顿时笑意盈盈,说起有关“卓根玛”的一切,这位网名为“尕老爷”的康巴汉子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兴味浓时,辅以双手比划。他说,“卓根玛”主要以歌颂加舞蹈的形式来表现,以肢体语言来反映生产、生活、民俗、宗教,说唱内容包括“颂山”“颂神”“颂天”“颂地”“颂五谷丰登”“颂六畜兴旺”,以及颂扬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

       “我们小时候经常跳!”说至动情处,尕玛东周双手在空中游走,一副神采飞扬的姿态。在笔者一再请求下,“尕老爷”腼腆起身,为我们表演了一段模拟游牧生活中的鸟舞。他说,“卓根玛”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动作严谨,其舞蹈特点是男女舞者围成一圈后进行的,以慢拍起步,逐渐变速,舞姿庄重灵活,唱腔悠扬清亮,主要以牛角胡琴伴奏,声音深沉、悠远,扣人心弦,美妙非凡。

       “因为囊谦卓根玛涉及宗教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卓根玛’的传统遭到严重破坏,传唱舞蹈被禁,近20年无人参与。改革开放以来,老艺人们相继谢世,能系统完全表演的艺人已所剩无几”。说起“卓根玛”的传承危机,尕玛东周的眼眸中流露出深深的忧伤与失落,那一刻的静默,或许缘于他内心对一种草原文化行将式微的忧虑吧!

       这样的眼神,笔者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扎村党支部书记布扎西,从省级非遗传承人、香达镇青土村的尕玛南加眼中,也一一望见,并为之唏嘘!可喜的是,近年来囊谦县拿出专项资金,对这一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成立文艺队、订制服装、刻录光盘……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已见成效。

       据称,口传身教的囊谦“卓根玛”起源于1119年,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佛教传入藏区,当时囊谦社会因唐武宗时期(公元841年)吐蕃帝国崩溃后,成为宋代的囊谦小邦,处于半独立状态。由“囊谦加宝”一系统治囊谦及整个玉树地区,到玉树和平解放传承了68世。从佛教传入藏区以来,囊谦已处于“囊谦加宝”的统治之下,期间,“卓根玛”开始在民间流传,并盛行于清代中期乾隆年间。据尕玛东周介绍,其中白扎村“卓根玛”当属保留最完整。有关白扎“卓根玛”,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传说:相传800多年前,噶玛巴一世活佛曾接受白扎村民的邀请前来观礼摸顶,此后凡有高僧大德路过此地,白扎村都有献舞的习俗,历史上白扎“卓根玛”这种只传本村人,从不外传的舞蹈只有得到囊谦千户的允许,方可表演。

       是日下午,县委宣传部安排笔者一行赴县广电局拍摄“卓根玛”,听闻,顿时精神抖擞,伴着澜沧江畔吹过的一缕微风,来自白扎村的毛毛等七八名舞者为我们表演了传统的“卓根玛”。

       几名康巴汉子头戴红绳和黑发辫结的盘头长辫,身着白色丝绸长袖衣,外着酱红色氆氇藏袍,腰间系彩绸,腰带上佩戴着金银打制、珊瑚装点的火镰和藏刀;下着白色丝绸灯笼裤,灯笼裤面缝制了各种对称的吉祥图案,脚穿皮质藏式长靴,远远望去,真个是玉树临风,清新俊逸;而那些女子,则将头发梳理出五六十个小辫,两鬓佩戴金银饰制藏式发夹,头顶绸带上,镶嵌三个琥珀,绿松石和红珊瑚,在她们身上星星点点,恍如水波;她们俱身着粉红色丝绸长袖衣,外着黑色氆氇缝制的藏袍,腰束金银铜打制装饰的皮腰带、女士藏刀和藏式钱夹,脚穿皮质中腰藏靴,一眼看去,个个粉妆玉琢,婀娜多姿,康巴地区特有的女性之美,在她们身上一一体现。

       据资料,囊谦“卓根玛”的舞蹈部分有九姿八风:媚态、英态、丑态、猛烈、嬉笑、威胁、悲悯、愤怒、和善及妩媚、凶猛、豪迈、恻隐、可厌、可笑、奇异、恐怖,舞蹈时,舞者通过这九姿八风,把心理活动尽情表露于语言与动作上……

       不可谓不奇绝!

       俗话说:长袖善舞。从“卓根玛”舞者身上,让笔者真正体悟到这个成语的由来。 但见:舞者的袖子全部拖曳在地,起舞前,男子双手拉响牛角胡琴,一边伴奏,一边起舞,他们的舞蹈幅度虽然不大,但舞蹈节奏鲜明,舞步端庄优雅,充分展现了雪域男子的阳刚之美;女子舞蹈的动作显得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的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同,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特有的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

       虽然我们并不能很快就分辨出舞者的动作语言,但一种美的意向,早已扑面而来,并通过各自相机镜头,将这种古典优雅的舞蹈形式,传达到雪域深处…… 站在午后的阳光里,笔者捧起毛毛的长辫套仔细观看,她竟然很大方地用一口熟练的普通话向我们一一做着讲解,而说起“卓根玛”,她笑言记不得从几岁起开始学会舞蹈的,“反正会走路就会跳舞了”———当毛毛和她的同伴挥动长袖,欢歌起舞于囊谦的阳光下,那一脸笑容明媚灿然,令人动情…… 玉树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在其众多的民间歌舞中,玉树“卓”舞因其古老性、仪式性而独具风格,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沉淀着玉树藏族社会丰富的历史记忆,其中被誉为“玉树卓舞之冠”的白龙卓舞,粗犷豪放,稳健大方,既表现出强烈的自娱性,又兼有非常重要的仪式性功能。

(二)

        “白龙卓舞”的发源地,正是地处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的白龙村。

       盛夏季节,白龙村周边草长莺飞,村头一片开阔地里,青稞抽穗,野花吐蕊,一早赶来表演白龙卓舞的近百名村民们已经三三两两地聚在村里的广场上,远处的白塔,近处的牛羊,营造出此地平素的姿态:丰盈高贵,安宁祥和。

       白龙村,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农业村,这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气候相对温和,日照时间足。享有盛名的“白龙卓舞”就发祥于此。

       出行前查阅到的有关资料显示,“白龙卓舞”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而且只能由成年男子参加;舞者头缠红色缨穗,身着红黑两色氆氇装,围成两圈后先由一方唱,然后又由另一方将唱词复唱一遍,唱腔韵律深沉而悠远,庄严凝重。而其表演形式往往是先唱后跳,也有边唱边跳,舞者声音高亢,表情严肃,姿态威严,从缓和的节奏、深沉的步伐和朴素的着装中显示:“白龙卓舞”的“舞规”相当严格,舞者若没有相当的资历,是难以进行传神的表演的。

       据称,“白龙卓舞”内容丰富健康,多半都属赞美家乡,赞美山水风光之类的;也有奉劝世人一心为善,祈祷众神护佑的。如:“你要朝拜神山,就去朝拜雪山。你若朝拜雪山,就要诚心朝拜。你若诚心朝拜,定能得到三宝的护佑”。有赞美家乡的,如:“家乡的幽谷深处中,有一眼吉祥的湖水,湖畔落下了八十只金丝鸟,唱颂着家乡五谷的丰收”。也有赞美卓舞服饰的,如:“头饰红绸穗子,肩挂彩缎披肩,头饰肩挂是小伙的饰物。耳系珠宝环子,脚穿牛皮靴子,珠宝靴子同样是小伙的饰物。因为有了装饰,跳卓舞的小伙显得更加潇洒。”

       笔者一行从白龙村民们当日所展示出的“白龙卓舞”里,深深感受到这种动静组合的舞蹈,动则为舞,静则为歌,静时歌声如飞龙盘旋,祥云弥漫;而动时则舞姿舒展大方,矫健明朗,仿佛给人一种不动胜动,不舞胜大舞的感觉……

       有专家称,“白龙卓舞”的舞蹈特点是表情严肃,姿态威严,步伐深沉;韵律特点是深沉悠远,庄严凝重、节奏缓和,充分展示了舞蹈最高妙的境界,是所有藏区卓舞的经典和极品。

       在舞者当中,笔者找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已经67岁的才哇老人。

       老人头戴礼帽,鼻梁架镜,一身大氅,古朴华美。说起白龙卓舞,他的眼中透出别样的光芒。他说,“白龙卓舞”最早可以追溯到格萨尔王时代。格萨尔赛马称王后,嘎·伊洛扎巴和咒师昂琼庆布两人曾率白龙著名艺人赶赴岭国参加格萨尔和珠姆王妃的婚礼,婚礼上,艺人精彩的演出博得了格萨尔的赞扬。到了晚期,约在公元1267年间,元朝忽必烈帝师八思巴在称文镇尕藏寺忠确滩举行灌顶仪式时,“白龙卓舞”大放光彩,备受帝师赞誉,继而在全藏区一举成名,就从有记载的元朝算起,“白龙卓舞”经过了739年的漫长岁月。

       据才哇老人回忆,先前“白龙卓舞”的舞种大约有80多种,如今能搜集到的只有30种。话音未毕,老人就神秘地带笔者一行来到村小学,说他现在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了这里。

       说话间,下课的铃声响起,在校长授意下,二十余名男童略带羞涩走进了我们的镜头,来到场院,老人先是用藏语对他们一番生动讲述,紧接着,童稚的歌声飘入耳膜,陡然之间,孩子们手舞足蹈,起舞之间,“咔咔”的踢踏声伴着清亮歌声,在白龙村的祥云之下,回荡开来…… 难怪老人脸上突显几丝得意的神色,看到在场院里翩翩起舞的孩童,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他身怀的绝技后继有人,每周两次在村小学的授课,使他现在拥有几十名聪明伶俐的传承人,而已经领会到“白龙卓舞”的得意门生,已达60余人。

       我们深信,“白龙卓舞”,这个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古老文化遗存,将会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显示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以其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岁月的交替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