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燃灯佛造像、乾隆皇帝御书的《楞严经》、六面开窗用来熏香的藏经转筒……南京博物院从上万余院藏清宫藏品中精选了101件佛教文物,于今日起推出《走近佛前———南博院藏清宫系列展》。百余件法相静穆、工艺精湛的佛教文物,将带领观众走近宫廷之内的“神佛世界”。

《御书楞严经》为乾隆真迹
  
此次展出的清宫佛教文物,几乎都来自藏传佛教,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历代帝王笃信藏传佛教。南博陈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胡卫民告诉记者,由于满族文化同蒙藏民族较为接近,清代帝王对藏传佛教情有独钟:顺治认为自己是金轮王转世,自号“痴和尚”;康熙皇帝自称为无量寿佛化身;乾隆还曾拜章嘉三世活佛为师修习密宗。
  
乾隆皇帝手抄的《御书楞严经》堪称本次展览的一大珍品。胡卫民介绍说,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格外尊崇,清朝宫廷中为数众多的佛堂,大部分都是乾隆时期建造的。无论国事多么繁忙,乾隆都会坚持每日抄写一部《楞严经》,而且30年不辍。如今,这部长26.2厘米、宽10.2厘米的《御书楞严经》已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此次展览也是它的首次公开亮相。
  
宫廷佛像由皇帝督造
  
百余件佛教文物中,各种形象的佛造像占了一大半。偌大的展厅内,工艺精美、形态逼真的佛造像看得人眼花缭乱:有铜鎏金造、有瓷玉材质,还有的用水晶和石块雕成。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度近1米的铜鎏金观音大佛造像,佛像左手上缠着一条锦带,注明这件观音大佛是“扎萨克喇嘛”给“宣宗成皇帝(道光)”的贡品;最小的一尊白玉佛像高度不足5厘米,虽然体形小,但雕刻图案却十分精妙,小至眉眼处也刻画得细致传神。据胡卫民介绍,这些佛造像除了少量为藏区贡品外,大都由清代造办处督造,“清代宫廷造像严格遵循藏区佛像的艺术比例,并由皇帝亲自审查。”胡卫民说,史料中曾这样记载乾隆的修改意见:“咸积金刚发矮长高二分,照交出发样另改造”,“如此细微的修改意见,足见清宫佛造像制作之严谨。”
  
高僧头骨做成密宗法器
  
佛像、经书、法轮、净瓶……形形色色的佛教文物中,最奇特的要数嘎布拉鼓了。从形状上看,嘎布拉鼓和沙漏颇为相似,它由两个圆锥形器物拼接而成,中间用皮带箍紧,上下两端则用绿色皮革蒙成鼓面。虽然名字中带“鼓”字,但这并不是一件打击乐器,胡卫民告诉记者,嘎布拉鼓是藏传佛教祭祀仪式中常用的法器,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那两个圆锥形的器物居然是两位高僧的头盖骨。据了解,“嘎布拉”是梵语“骷髅”的译音,象征大悲与空性。藏传佛教认为死亡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因此人死后并不全身土葬,而多采用水葬或天葬。按照藏传佛教的理念,高僧们的遗骨是很珍贵的法器,高僧的修为越高,其头盖骨做成嘎布拉鼓的法力也越大。胡卫民说:“这种造型奇特的嘎布拉鼓,是喇嘛们修行的重要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