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鲤蕴藏量 超过10万吨1.jpg黑颈鹤

裸鲤蕴藏量 超过10万吨2.jpg青海湖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氏原羚

裸鲤蕴藏量 超过10万吨3.jpg每年6月,青海湖裸鲤进入洄游季

裸鲤蕴藏量 超过10万吨4.jpg青海湖日月山湿地

       图片均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提供

       碧波万顷的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进入6月,青海湖迎来最美的季节,从水上到陆地,从普氏原羚自由奔跑到鱼翔浅底、水鸟翔集,青海湖向世界展示着生物多样性之美。

       保护区植被总覆盖率达到76%

       去年57万余只水鸟

       飞抵青海湖

       在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的背后,是巡护队日复一日的辛苦跋涉,是护鸟人的不懈努力,更是来自不同岗位的守护者扎根湖区,几十年来不畏艰险的坚守。

       在青海湖工作的十六年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青走遍了环湖周边鸟岛、海心山等鸟类栖息地、普氏原羚种群区域,一本本巡护记录见证了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的过程。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或超过世界种群分布1%的水鸟有13种;2016年至2020年,青海湖水鸟统计总量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保持在40余万只。2021年,青海湖栖息水鸟数量达到57.1万只。

       孙建青说,水鸟作为湿地生态变化的指示物种,数量的增加标志着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呈现向好趋势。如今的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种类不断刷新,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提升,成为中国境内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普氏原羚数量达2800余只

       进入6月,高原的降水增多,天气更为多变。在青海湖畔,一场降雨让普氏原羚开始忙碌起来。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的管护员吴永林没有进屋躲雨,而是拿起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情况。

       吴永林用望远镜观察着普氏原羚的一举一动。从2003年第一次救助了一只受伤的普氏原羚后,吴永林便扎根草原,19年来守护着奔跑在这片土地上的普氏原羚。

       每年夏季,普氏原羚繁殖期间,吴永林都会在野外搭起小帐篷,整日整夜看护待产的母羚。冬春季,他便到普氏原羚的栖息地投放饲料,帮助普氏原羚度过牧草不足的季节。

       因为长年守护,吴永林对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情况如数家珍,它们在什么地方觅食、什么时间饮水,他都一清二楚。

       截至2020年底,吴永林与同事们从野外救助伤病残的普氏原羚个体成活率达95%。通过对伤病残普氏原羚的救助与人工驯养繁殖,普氏原羚在救护中心种群数量达到60余只。

       在吴永林看来,普氏原羚家族的不断壮大,与青海省生态环境改善、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密不可分。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青海湖旗舰物种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了2021年的2800余只。

       夏季的青海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每年六七月,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外,一辆辆旅游大巴车穿行在公路上,载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青海美景。景区内,游客在湖边欣赏美景,用手机、相机记录着水鸟嬉戏的和谐画面。在悠闲惬意中,青海的美景定格在游客的镜头里,也通过游客的镜头,传播到国内外。

       在第一次走进青海的游客眼中,草原、沙丘、湖水构成的亮丽又独特的风景线,是青海旅游的一张金色“名片”。2021年,青海湖景区旅游总收入超过3亿元。

       而对于生长在青海的人们来说,青海的美,是各地旅游不断发展和景区景点转型升级带来的“新鲜感”。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二郎剑分局工作人员李晓明见证了青海湖旅游的绿色转型。

       2021年以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统筹推进青海湖一体保护系统治理,集中实施生态保护、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旅游等项目,为推进环湖地区绿色发展提供了绿色动能。

       为积极拓展青海湖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的模式和路径,青海湖启动建设鸟岛观鸟基地、普氏原羚科研救护中心、湟鱼洄游观赏基地三个生态教育基地,打造“一环引领、两线联动、多点带动”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新格局。

       青海湖绿色空间进一步扩展,高密度植被覆盖率增加、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根据2020年植被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植被总覆盖率达到76%,植被生长的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在青海湖流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不断增加。今年5月2日,青海湖周边首次出现马麝。

       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保护初期的近42倍

       2021年,青海湖水域面积扩大到4625.6平方公里,比2020年增加37.8平方公里。同2005年相比,十七年间水体面积增大375.35平方公里,水位上升3.29米。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多年来保持不变。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类由监测初期的69种增加到97种。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整体种群数量多年保持稳中有增。

       2002年起,青海省通过在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河道,建设专供裸鲤洄游产卵通道等,为恢复裸鲤种群数量提供支撑。目前,青海湖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近4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