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ni0819_b.jpg  见到尼玛次仁是在他家里。他正准备去演出“阿吉拉姆”的服装和面具。外面沥沥下着小雨。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峡谷里,尽管是在夏季,但天一下雨,人就感觉冷。这是雪域高原的特征。

  从尼玛家里出来时,村里的巴桑、卓玛、多吉、索朗等已经在沿河谷陆续向村子上边走去,肩上或怀里带着包袱。经过小河左岸一座不高的佛塔,村民们沿顺时针方向绕塔鱼贯而过。这是村里演出拉姆,看拉姆的习俗。江嘎尔位于山间蜿蜒的峡谷地带,有一条小河哗啦啦地流着。

  跟着村民们沿河谷向上,来到一块平坦的草地。雨已经停了,天空也亮了些。围坐几处的村民们,从包袱里拿出服装和面具、喝酥油茶的碗。卓玛和妇女们拿出的是纺锤和牦牛绒。那边的鼓和钹四周围了些小孩,看大人们擦抹试鼓。

  江嘎尔藏戏是蓝面具藏戏中四大流派之一,是从早期的白面具藏戏发展而来。蓝面具是软式面具,由牦牛皮做成。开场的猎人带的是蓝色面具。演出正式开始后,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的尼玛带着面具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随后,演员分列两班,一班穿戏装,带帽子,不戴面具,专司说唱。另一班着戏装,戴面具,随尼玛一起跳舞。说唱的一班,声音高亢、苍劲,有说有和。尼玛领跳的这一班,或张开双臂打旋子,或踩着鼓点列队行进,或叉开双腿跳着、间或交替左右单腿着地蹦着,色彩艳丽的软式戏装飘荡着。铺满格桑花的草坪上,原始的崇拜和对生命意识的冲动渐渐弥散开来。眼前展现出的是牦牛般顽强的生命力,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还有种种藏民族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完整的藏戏要演出三天以上,现在,只有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上或重大民间节庆期间才能看到。2009年,藏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链接:藏戏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被誉为“西藏文化活化石”。藏戏是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与宗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并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藏戏主要是在宗教节日、民间喜庆场合演出。藏戏中使用的面具造型多样,生动传神,服饰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雪域高原特色。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