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完整文化类型的藏民族,同样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构架。由于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藏族的信息传播方式历经悠久时光,凝聚为成熟而独到的模式。而作为民族文化原生态的民间信息传播方式,其形式的丰富、生动和个性化,更具备认真研究的传播学意义和民族文化意蕴。

一、选择:藏民族民间信息传播方式

选择一个伟大民族的“民间信息传播方式”作为研究其博大精深文化的视角,意在探究其民族文化的根源和信息传播最基本的方式。作为传播学范畴的“民间信息”的概念,实际上与“民间文化”极为接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作为文化模式的创造主体和渊源被给予了简要地说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划分为如下形态: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为我们把握藏民族民间信息传播方式提供了参考文本。

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并拥有辽阔的地域。藏族聚居在以青藏高原为主的广大区域。自古以来,青藏高原就是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吐蕃王朝兴盛时期,藏族人口大约有1500万,分布也较广,除西藏本部外,涉及今川、滇、甘、青、新等主要地区和尼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藏族共有人口5416021人,主要分布于西藏、清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自治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藏族人口并非最多,但分布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少数民族中居住面积最广大的民族。这也意味着藏族民间信息传播据有广大的地缘优势和民族基础。

、藏族民间信息传播方式的类型描述

符号是进行传播的媒介。我们可以依据传播学对传播符号的解释,将藏族信息传播方式按照“语言”和“非语言”两个方向来进行类型描述。

第一、关于藏民族民间语言信息传播

一般认为,藏文在1300年前的公元7世纪为吞弥·桑布札所创制,而最近的考古又提供给人们一个新的推论:在西藏朗县列山墓群中发现了长1米左右的条形木构件,其上书有墨写的单个字母,早在吞弥·桑布札之前,人们已经在使用一种“蕃语”了。而如果依据苯教使用但已经绝迹的“玛尔文”文字来计算,藏文诞生的时间当在8000年前。


民间艺人说唱《格萨尔王传》

藏族的民间语言传播方式纷呈。它以口传为基本特征。

1、神话。藏族神话具有鲜明的高原色彩和藏族特点。内容丰富的神话包括“自然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生产劳动神话”等。而与其它民族有重要区别的是诸多的“山神神话”和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很多著名的雪山被神化,猕猴成为人类的最初的祖先。

2、民歌。在藏族民间口头传播中,民歌历史之久远、涵盖题材之丰富、表现手法之美好,足以成为其代表作。藏族民歌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几乎覆盖了藏族民间文化的所有领域。承载着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诞生、生产劳动、阶级冲突、婚姻爱情、汉藏友好的饱满内容,甚至包括红军长征的歌谣。在新中国时期,藏族民歌又将它的目光投射到新的生活方面,像镜子一样映鉴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感受。

3、谚语。在民间极为流行,有“话无言语难说,器无把柄难握”“最可口的就是甘露,最悦耳的是谚语”之说。它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拥有口才、智慧和学识的标志。谚语的内容涉及政治、道德和认识论,富于哲理。民间艺人“仲哇(讲故事的人)”、“丹歇巴(演说者)”和“鲁哇(歌手)”喜用谚语增强传播效果。

4、卜辞。为巫卜占卜吉凶祸福的繇词。在敦煌古藏文写卷中,就发现了公元7-9世纪吐蕃的卜辞,涉及从军国大事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每段卜辞的结构基本由正文和解释二部分构成。内容主要涉及自然风光、游牧猎狩生活等。

5、传说。传说略晚于神话,故依然有神话的色彩。山、水则成为传说的主角。传说一般涉及人物、史事和风光三个方面。关于松赞干布、禄·东赞(噶尔·东赞宇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仓央嘉措以及茶和瓷器传入西藏等的传说,总是经久不衰的题材。它的故事性和神话色彩使其传播久远,家喻户晓。

6、民间故事。藏族民间故事浩如烟海,曲折动听,传播着藏民族的道德判断和人生理解。爱情、哲理和阶级的冲突,是藏族民间故事的中心题材。它还塑造了两位杰出、睿智的藏族戏剧人物阿古登巴和尼诺桑布,他们既是故事的主人公,又是故事的结构者,成为藏族民间信息传播的最著名的使者。

7、说唱及“格萨尔”。藏族民间说唱艺术具有信息传播的巨大优势,它把讲故事与音乐、简明的舞蹈融合起来,形象悦耳,喜闻乐见,现场感强,传播效果为其他口语形式所不及。面对篇幅较长的故事,羊肉和青稞作为“付给”故事讲述者的报酬被置于故事现场,传播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现世色调。藏族说唱品类丰富,有包含民间和宗教说唱的“古尔鲁”,有源于苯教时期,文学色彩强烈的“堆巴”、“谐巴”,有作为古代藏族士兵壮威歌的“百”,在节庆之际表达祝福赞颂的“折嘎”。但最著名的莫过于《格萨尔王传》。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诞生于公元11-13世纪,并且至今依然处于旺盛的不断创作之中。它不仅在中国的藏族地区流传,而且在中国的蒙古族、土族地区,在蒙古国和前苏联布里亚特地区,同样回响着《格萨尔王传》神奇的故事。它巨大的故事建构能力、具有神秘色彩的说唱者和最广泛的受众,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信息传播张力,而且是藏民族一种百科全书式的信息传播经典模式。

8、人名、姓氏。在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民间传播中,个体人的命名以及对他人的称呼,构成了人际传播的最初前提。如果没明确的命名和称谓,自然就不能选定传播的对象。藏族人名的命名具有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性。菩萨或法器、溺爱、期望、出生日期、辟邪、自然物、生育、节育等均成为命名的元素或缘由。在社会演进中,藏族原有的形式被逐渐淡化,造成现世中藏族大多有名无姓、个人命名多有重复的情况。为加以区别,就在同名前加署年龄大小、性别男女或职业名称。以4字为基本“篇幅”的人名,在实际呼叫中可全称,也可1-3字或1-2、3-4字简称,循此才不至于发生误会或不雅。

9、谜语是藏族民间传播的特殊形式。在古藏语中,它被称为“德乌”,现在则叫作“嘎凑”。藏族谜语历史久远,据藏史《五部遗教·国王箴言》记载,早在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就有“德乌”流传。在布达拉宫的屋梁上,就画有很多猜谜语的图画。谜语内容涉及动物、植物、行为、自然、山河湖泊、城堡寺院、身体、神与圣贤、生产生活用品、藏文字母、字词和经典等。这种思维联想游戏,不仅具有护国理政的功能,更是传播着丰富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