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1203083215.jpg

        “虽然这个荣誉授予了我个人,但实际上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以及许许多多文学人共同的努力。”对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一荣誉称号,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感慨道。他说:“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我们还有1800多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是父亲、儿子、母亲、女儿,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所做的事情,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这是此前陈涛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2015年7月,陈涛由中国作家协会选派到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任职第一书记,尽管那时他的女儿还不满4周岁,但是,能够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和工作,体现了他的理想与担当。两年的挂职生活,他靠脚步丈量那里的每一片土地,帮助学校建书屋,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等工作,而且还把经历写成了《山中岁月》(辽宁人民出版社)。

        对有着作家身份的陈涛来说,他在去扶贫前,还没有写一本书的想法。陈涛居住在仅有一床一桌、一个用砖头支起破烂沙发的陋室里,而且常常停电,无法读书写字,甚至无法喝到热水。

        艰苦的生活环境,与群众的真心交流……身在其中,作为一名作家,他更愿意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记录下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点点滴滴。

        陈涛到池沟村的第一天,在与村两委成员见面时就遭遇尴尬——他听不懂群众的方言。如果语言这一关过不了,不能交流,那还怎么来扶贫呢?于是他暗下决心过语言关,他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够与大家正常交流了。

        “这里刚入10月就开始飘雪,比较寒冷,我睡着薄薄的床板,常常蜷成一团,有时在夜里就被冻醒了。”陈涛说,他把这些都写到了《山中岁月》里,并不是说自己有多么不容易,而是有千千万万的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吃苦在前,努力有所作为,为如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而在努力拼搏奋斗。

        从《山中岁月》中,能够看到他常从镇上骑着已多年不骑的摩托车去到乡下开展工作。他慢慢适应,逐渐融入了当地的民生民情,最后把目光落在了助学和文化扶贫上时,觉得他现在做的事情,或许将会改变山里孩子们的一生。

        “我经常进行文学创作,但是挂职前创作的作品,大都是个人微不足道的情绪表达,但这时写的作品,完全是对扶贫工作的感触,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陈涛说,他以个人的视角,以文学的方式书写自己眼中的脱贫攻坚。

        非常难得的是,陈涛不仅是一个贫困村的书记,他特别的作家身份,让他在管理中融进了温情,也时常让他理性交织着感性。

        两年时间,他不仅深入农村与农民生活,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了挂职任务,还写下了以《浪山》《修道》《从图书馆到助学路》《山上来客》等16篇文章组成的《山中岁月》。

        《山中岁月》和普通写人记事的散文集不同,除了很强的文学性,还写出了“第一书记”们在任职过程中,认真体验生活、拥抱变化的成长与担当。

        陈涛回忆,他挂职期间,听村干部提过村小学的条件很好。从外观看的确如此,但在进去之后,却发现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他在三楼看到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几本图书堆放在墙角的桌子上,满是灰尘,他决定要给孩子们建一个图书馆。

        陈涛要建图书馆的想法,开启了他后来的捐资捐书助学之路,他向全国广大作家、艺术家发起助力乡村教育活动倡议,收到全国各地捐赠物资50余万元,为全镇7所村小学购置书桌书架、创建图书室、配置百余幅书画作品以及大量文具、玩具。

        他建成的不只是图书馆,还有许多体育设施、音乐设施等,最关键的是,他给孩们构建了一个走出大山的未来梦。若干年后,希望当这些孩子读到《山中岁月》,并从中看见自己的童年时,又将会是另一番心境。


原刊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陈涛.jpg

        陈涛,1979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评论工作与散文写作。曾供职于鲁迅文学院、外联部、创联部,现为中国作家网总编辑。先后执笔《80后文学创作群体创作于生存状况调研》《中国当下非会员状况》《1-4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等省部级研究课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散文、评论作品。著有非虚构作品《山中岁月》,《甘南乡村笔记》入选2016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主编有《中国青春文学典藏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