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藏文意为“善地”,源于佛教教义中的“四部十善”。1244年(宋淳祐四年),八思巴随伯父萨迦贡嘎坚赞赴甘肃见忽必烈途经今德格境内时,受到禄东赞后裔第29代萨迦名僧索郎仁钦的朝拜,遂选其任为“索本”(意为膳食堪布)。此后,索郎仁钦随八思巴进京,深受帝师尊敬,被赐以“四德十格(藏语意为‘善’)之大夫”称号,其意为:索郎仁钦具有法、财、欲、果圆满的四个条件和草、土、水、石、木各占二格共十格即“远近牧草美,田宅土质美,饮灌水质美,砌磨石质美,屋薪木材美”的优秀品质。此时出现的“德格”一词仅是个人名誉称号。15世纪初,禄东赞后裔第35代博塔扎西森格将“德格”正式作为家族称号使用,自称为第一代“德格土司”。明末清初,德格家族政治势力迅速扩张,“德格”一词逐渐演变为地名词汇,即德格土司所辖区域。20世纪初,赵尔丰在德格土司辖区推行改土归流,将土司辖区分为五部分,以土司辖区中部为德化州。1913年,德化州改为德化县。后为避免重名,改德化县为德格县并沿用至今。

德格素有“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康巴文化中心”“中国第五条丝绸之路的要道”“茶马古道重镇”“格萨尔王故里”“南派(苏派)藏医药发祥地”等美誉。

藏族传统雕刻绘画起源时间可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左右,这主要是根据地下和地上发现的出土文物和远古岩画来判断的。出土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石器、陶器、铜器和骨器等器物上的纹饰和雕刻。藏族居住地发现的远古岩画就是藏族最古老、最原始的绘画雕刻作品。据文物考古部门考察,远古藏人的迁徙范围包括中国的9省(自治区)——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云南、新疆,以及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他们在这些地区发现了被考证为距今2000年到6000年前形成的岩画。从岩画内容、手法和远古人类活动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这些岩画的创造者为远古藏族先民。石刻文化是人类先民以石器、金属等工具,用粗糙古朴的方法,以图画和符号的形式,描述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内容,是人类先民留下的文化遗迹。青藏高原近年来发现大量岩画,特别是从长江源头通天河到雅砻江流域,延绵千里,规模宏大。甘孜州内德格的邻居石渠县、新龙县等地也陆续发现了大量岩画。这些岩画描绘的是鹿、牦牛、犬等动物形象及先民、狩猎、游牧等内容。凿刻方式以线刻居多,也有部分蜗纹。

藏族绘画自7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到9世纪达到极盛。因为这个时期不但有长期发展起来的壁画艺术作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时,单是壁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一种能随意创作、方便携带、便于供养、易于收藏、适合赠送、利于传播的新型画种—唐卡,开始广泛地进入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吐蕃王朝后期,印度、尼泊尔和西亚等周边地区的绘画雕刻技术传入藏族居住地,被藏民族创造性地吸收,极大地促进了藏民族绘画事业的发展。在200多年时间内,藏族绘画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绘画艺术精华,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艺术风格中,把《大藏经》中的《时论之佛像量度》《律义源续》《四金刚座注释续》《黑阎摩敌释义》等译成藏文,使绘画艺术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从10世纪至17世纪中下叶,藏族绘画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绘画事业的发展,不仅出现了无数著名画家,而且出现了如藏族著名画师勉拉顿珠所著《如来佛身量度论》、杰尊达热纳塔所著《讲述佛像量度圣论安乐源》、达仓译师所著《财富海》、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所著《线准大日明镜》、仁钦珠秋所著《佛像量度总义注释善聚大日》、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杰所著《佛身造像量度注释日光》、贡珠颜登嘉措所著《工巧明源流》等关于佛身量度的专著,各具特色的艺术派别相继形成。

13世纪,出生于山南雅堆地方的齐乌岗巴,曾为工巧而劳碌奔波,被誉为“鸟活佛”画师。他创立了“齐乌岗巴”画派,其艺术给人的感知是运用“四业”中的方形黄丹“增业”形式。15世纪上半叶,出生于西藏洛扎地方的勉拉顿珠飘流到后藏,拜多巴扎西杰波为师学习绘画,开创了“勉唐”画派,其艺术给人的感知是运用角形天蓝“诛业”形式。15世纪中叶,山南贡嘎岗堆的钦则钦莫,用业余时间作画,负有盛名,他的画风被称为“钦唐”画派,其艺术给人的感知是运用月形大红“怀业”形式。16世纪中叶,继承勉唐画派、钦唐画派的郎卡扎西活佛,遵循噶举派活佛夏玛巴根秋彦老和甲曹扎巴邓珠的吩咐,在勉唐派画师贡却彭德尊前学习勉唐派的画法。后来,他根据印度古铜像和勉唐派画风,像中原地区丝轴画一样画风景,并着以色彩,这就出现了被称为“噶玛嘎孜”的画派,其艺术给人的感知是运用圆形白色“息业”形式。后来的曲吉扎西、嘎雪噶玛扎西等,都被称为“噶玛嘎孜”画派。四大传统画派分别象征四大元素,即土、水、火和风。

这是藏族人民独特审美观念和情趣的浓缩,充盈着一种与大自然博大胸怀相依相衬的雄浑气魄。

除了上述传统四大画派外,从17世纪前半期开始,藏族绘画产生了一些新的画派,如后藏人曲英嘉措开创了“勉萨派”,即“新勉唐派”,其代表唐卡有德格宗萨寺《仁丹王朝》《绛央钦则旺波受教108幅唐卡》等。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康区十世噶玛巴曲英多杰和八邦寺活佛司徒班钦游历了诸多地域,见识了传统绘画以外的多元绘画风格,不止用一种风格作画,其画风以继承“噶玛嘎孜”画派为主,又吸纳了中原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的绘画因素,形成了藏族绘画史上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继承传统又不墨守成规的“新噶玛嘎孜”画派,其代表作品唐卡有八邦寺收藏的《释迦牟尼佛本生传》《十六尊者》(《十八罗汉》)等。

在14世纪以前,藏族的唐卡绘制大多是由各地民间画工分散完成的。到17世纪,各地著名画师开始集中起来,专门从事唐卡的绘制。

各大寺院的唐卡,一部分是由施主供奉的,另一部分则是由寺内有绘画才能的僧人绘制的。许多高僧不但是深受崇敬的佛学大师,而且是出类拔萃的绘画能手。

浅谈德格唐卡绘画艺术1.png主尊释迦牟尼佛

彩绘唐卡   18世纪

100cm×49cm

司徒曲吉迥乃(作)

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八邦寺藏

藏族绘画严谨、讲究,其尺度、色相、姿态及装饰等,要遵循8种成套的造像量度和象征装饰标准。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包括藏传佛教各教派祖师,主要有宁玛派师君三尊、噶当派的觉鄂仲氏三师弟、格鲁派的宗喀巴三师徒、萨迦派的萨迦五祖、噶举派的玛米达松、苯波教的五大上师等。藏族唐卡涉猎的范围包括佛、本尊、菩萨、护法、天文、医药等。藏族唐卡既是宗教画卷,又是科技及民俗画卷,可以说是体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绘制唐卡的艺术家要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守则,这使藏族绘画、雕塑趋向成熟与定型,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德格是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德格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雕刻、绘画是德格著名的文化艺术形式。17世纪及以前,德格地区流行的画派以“勉唐”和“噶玛嘎孜”为主。18世纪中叶,开始流行曲英嘉措开创的“新勉唐”和司徒曲吉迥乃开创的“新噶玛嘎孜”画风。时至今日,这仍然是德格唐卡画风的主流。其中“新噶玛嘎孜”画风因其独一无二的特色,使德格八邦成为藏族居住区绘画的代表性传承地之一。

除统称“新噶玛嘎孜”画派外,此派还有“曲迥画派”“八邦画派”“康巴画派”等不同的称呼。“曲迥画派”是以此派开创者司徒曲吉迥乃得名。“八邦画派”是以此派开创地八邦得名。“康巴画派”是以此派流行地域康巴得名。从18世纪中叶起,嘎孜派“三扎西”之一的嘎雪噶玛扎西赴八邦寺拜司徒曲吉迥乃为师学习绘制唐卡,昌都唐卡绘制大师嘎玛德勒继承后使此画风在昌都流行;玉树囊谦人索郎尼玛在八邦寺拜唐拉泽旺为师学习绘制唐卡,使此画风在玉树流行。这些地域史称康巴,故而此画派以其流行地域得名。

德格文化源远流长,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并存,全县有寺庙59座,均保存有雕塑、壁画,寺内珍藏有大量唐卡和经书及其他文物。其中珍藏唐卡作品最集中的寺院是八邦寺和宗萨寺,其风格是新勉唐画派和新噶玛嘎孜画派。18世纪后半期,德格地区绘制“黑唐”或“红唐”的技艺较丰富。这种技艺很特殊,线描强劲有力而极富神秘感。这种在半透明墨底色或红底色上绘出闪烁明艳的形象的唐卡,也是在德格地区发展而至成熟的。19世纪,八邦寺第一世绛甘贡珠颜登嘉措著《知识宝藏》,其中《工巧明源流》中对唐卡颜料调配从多种角度予以诠释,以白、黄、红、蓝、绿五种基本颜色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调制出9种大支色,进而调制出32种中支色,又变化出无数种小支色,还研制出冷暖色的搭配以及改变明暗保持纯度的方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藏族传统绘画中调色难以统一的问题。

壁画或者直接绘于墙壁上,或者先绘于布幔上然后再粘贴在墙壁上。壁画内容大都是关于宗教文化的,如释迦牟尼佛本生传、四大天王、八大佛子、藏传佛教“八大统道”传承师以及本尊和护法等。德格现存有550多年前勉拉顿珠亲手绘制的唐甲经堂壁画,300年前绘制的白垭寺、龚垭寺、汪堆寺、岔岔寺和德格印经院等壁画。这些壁画在藏族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德格印经院是藏族居住区最大的藏文雕版印刷场地。印经院藏文古印版有约300年历史,现藏古印版22万余块。其内容丰富,版式独特,雕刻精良,校对严谨,字体精美。这种古印版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完整性等特点。很多印版因为是珍本、孤本,尤为世人所瞩目。自18世纪以来,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

德格是格萨尔王故里。《格萨尔王传》史诗源远流长,德格县境内有格萨尔传说遗址80余处。全县开放的寺庙中,珍藏林国(岭国)时期的文物1800余件,已发掘整理文化资源点120余处。格萨尔唐卡中的格萨尔王及众英雄的形象描绘得极为出色,是研究格萨尔王文化的重要资料。2008年,由根秋扎西任总策划、总设计师,历经10余年成功地绘制了《格萨尔千幅唐卡》1288幅唐卡。该巨作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于一体,被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列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同时,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邀请,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奥林匹克文化节上展出。

藏族三大方言中的康巴标准藏语德格方言和德格藏文书法,以及藏医研究和著作,都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德格藏戏和德格锅庄,从其面具、服饰、鞋靴、冠戴、道具来看,无不融会了绘画、雕塑、工艺、装饰等艺术。德格风格的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影响深远。德格县境内奇绝险峻、风光旖旎的景观星罗棋布。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德格县更庆镇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20世纪末,德格画家时常受康区各大寺院之托去绘制壁画和唐卡,或去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绘制唐卡。此外,在成都、康定、德格等地的商业唐卡公司,还组织德格新噶玛嘎孜画派画师绘制唐卡,并办学培养画师,形成新的传承方式。

21世纪初,国家建立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体系,将有普遍影响的技艺和画师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为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与文化部门的参与下,许多与唐卡有关的重大活动相继在康定展开。2021年10月27日,首届“噶玛嘎孜画派‘金钥匙杯’唐卡展览”在德格县康巴文化博览园文博中心举办,将德格新噶玛嘎孜唐卡传承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德格地区的宗教艺术绘画作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寺院间的艺术交流、相互传授,在技法经验、创作方法、表现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优秀而又深厚的艺术传统,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脉。

浅谈德格唐卡绘画艺术2.png初一日种牙签变成树

彩绘唐卡  20世纪

140.5cm×70.6cm

唐拉泽旺、卓斯达杰(作)

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八邦寺藏

说明:原文为《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德格卷》序言。《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德格卷》,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德格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认识和关注前人创造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扬光大,将其推向新的繁荣。这是本卷编纂的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