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0821135218.jpg摄影:觉果

在滇西北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论是吐蕃时代还是明代清初,不论是经济交往还是宗教文化交流,纳西族(唐为麽些蛮)与藏族(唐为吐蕃)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在记述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各种汉文献资料中,出现了大量的纳西语和古藏语的记音地名,给研究纳西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因此,研究纳西族历史汉文献中的少数民族语记音地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上世纪末,笔者在阅读有关藏纳历史文献过程中,感到文献记音地名中蕴含着我们看不到的大量信息,并以此为启迪撰写并发表了《丽江木氏土司向康区扩充势力始末》[1]和《“木氏宦谱”部分疑难地名考释》。[2]但由于受能力和水平限制,深感自己只是接近了这些地名信息库的边缘,要打开其钥匙,还得从一个个地名的追根溯源做起。于是,“你那”和“剌谱”便成了笔者想尝试追逐的首选。至于如何缩小追逐结论与真实的差距,还得求助于老师和同仁们的指教。

一、你那

汉语记载的“你那”一名,始见于《木氏宦谱》,学者们认为其所指的是今天迪庆州的维西县,但“你那”的含意及来源却一直是学者们试图解开的一个迷。

在古藏文中,常以黑、白或黄来称谓吐蕃周围的几个国家或地区,如称汉地(中国)为rgya nag(音“嘉那”);称俄国为rgya ser(音“嘉斯”); 称天竺(古印度)为rgya dgar(音“嘉格”)。[3]在这里,“嘉(rgya)”之意为“地方”,“那(nag)”、“斯(ser)”、“格(dgar)”分别为黑、黄、白之意。也许是汉人头发黑、俄国人头发黄、印度人常把白布帽戴在头上而得名吧。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古代藏人常会用不同的颜色特征来命名周围国家或地区的地名。同时也告诉我们,英文China,即“支那”一词,应该是从藏语rgya nag音译来的。

同样,在敦煌吐蕃史古藏文写卷中,在记载赤都德赞夺取姜域和赤德祖赞与南诏王结为兄弟的历史的同时,反复提到了乌蛮和白蛮,称“乌蛮”为mya nag po(音:你那博),称白蛮称为mya dgar po(音:你格博)。[4]“那博”和“格博”意分别为黑色(乌色)和白色,如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意为“白色的雪山”。在藏语口语中常把“黑”和“白”简称为“那(nag)”和“格(dgar)”,如“措纳”——黑海,“格宗”——白色堡垒。“你(mya)”指的则是“蛮地族人”或“蛮地”。因此,“你那mya nag”之含意为“乌蛮”或“乌蛮地区”。

据唐代《云南志》记载,乌蛮包括麽些蛮(纳西族先民)、施蛮、顺蛮,当时乌蛮分布区包括今滇西北的维西、丽江、永胜、鹤庆、剑川以及丽江与中甸(今香格里拉县)间的金沙江河谷区。

从《木氏宦谱》记载看,到明代,木氏土司向北扩张势力范围,把你那的范围界定在了今滇西北澜沧江流域,而把今迪庆范围内的金沙江流域区称为照可,把金沙江以东今香格里拉县区域称为中甸,把四川木里水洛河流域称为鼠罗。因此,你那的地域是随木氏土司沿澜沧向北扩展势力成正比增大的,其地界曾到达了今西藏芒康县。明正德三年至嘉靖五年(1508~1526年),木定先后占领的你那主要村寨有:(1)从仲(tsho drug):今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意为“六村”(见1986年版《云南省德钦县地名志》,下同);(2)各娘(sgang nyag):今德钦县云岭乡果念村,意为山梁低洼处的村,如果以拉萨藏语译音,读《木氏宦谱》所记的“各娘”更为准确;(3)阿德酋:德钦县升平镇的古称,到清代和民国时期又称其为“阿敦子”。(4)阿陶村:德钦县阿东村,是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高山带村庄,当地老人至今称其为阿陶村。(5)欠保(lcags phugs):今德钦县佛山乡江坡村,意为铁矿山上方的村,现这里已建起了江坡铁矿厂,正在开发之中。(6)剌加失(lha shod):今德钦县佛山乡政府驻地,原名“拉水”,意为寺庙下方的村,说明,明代这一区域有很多藏传佛教寺庙。(7)必鲁格(bud lo dgon):今德钦县佛山乡以北的必永贡村,意为栎树中的寺庙。其实,从藏语地名译音上,读《木氏宦谱》所记的“必鲁格”更准确些。(8)盐井那胜寨:今西藏芒康县盐井镇,“那胜(gnam shing)”即“天柱”,如中甸藏语称麦场中高耸的麦架为“朗胜”(意为竖立的木头)。所以在一些史书中称盐井为江卡拉“天柱寨”(见倪蜕《滇小记》)。嘉靖二十七年(1543年),木公长子木高率兵征服了毛佉各,即今西藏芒康县(smar khams)。为此,木公为长子举行盛大庆功会,并在长江第一湾立《大功大胜克捷记》石鼓碑文。至此,你那范围从原临西县地界沿澜沧江扩展到了今西藏芒康县。

二、罗裒

“罗裒”一名,首先出现于元代文献中。如成书于元初的《元一统志丽江路二州》,较为详细记载了丽江路军民宣抚司巨津州和通安州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土产和古迹,为我们了解元代滇西北纳西族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信息。志中写到:“巨津州,即罗裒九睒”,“临西县:麽些蛮罗裒间之地,后因其地曰罗裒间,西北边吐蕃界,其地时为吐蕃所侵残,故二蛮浑处,然实隶麽些。”临西县坊郭乡镇有“吐蕃:罗裒寨、阔勒怒邑、额铎邑、塔池邑……塔扎和寨、亚度邑;麽些:鸡和寨、剌到和寨、反悲各寨、荠被罗和寨”。这一记载,反映了罗裒九睒在唐代吐蕃势力进入前为麽些等乌蛮聚居地,自吐蕃势力进入后,这里便一直为麽些与吐蕃二蛮混居。那么,“罗裒”为何意?其来源怎样?明代后怎么又消失了呢?

其实,“罗裒”一名并没有消失,只是后来的汉文献用了其它近音字取而代之。如明代《木氏宦谱》写到:木嵚土司于明成化“十八年(1481年),得胜照可琪琮、剌普、均里场、其立佉丁等”。清代《维西见闻记》写到:维西地界包括“近城、其宗、喇普、康普、叶枝、奔子阑、阿墩子”。“万历间,丽江木氏寝强,日率麽些兵攻吐蕃地,吐蕃建碉楼数百座以御之,维西之六屯、喇普、其宗皆要害,拒守尤固”。这说明,清代以后,喇普成了今维西塔城镇的代名词,如今这一区域不再叫喇普了,只有流过塔城镇的河保留了“腊普河”这一名称。当然,纳西人仍把石鼓镇称为“拉巴”,这应该也是“罗裒”一名的变音。[5]

那么,罗裒、剌普、喇普、腊普或拉巴,其为何意呢,几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的认为与“虎”相关,因为纳西语中“虎”被称为“喇”;也有的认为“腊普”是纳西语“腊版”的变因,意为麻栎坝。笔者曾在1993后第2期《西藏研究》中发表的《“神川”考》中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即汉文献记载的“神川”就是藏语的“腊普”。早在1987年由维西县地名办完成的《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名志》149页明确写到:“腊普:神川”,并注上了藏文名lha phu。至于“神川”一名,最早出现于唐代《云南志》,如“及剑川矣罗识与神川都督言语交通,时傍与其谋,俱求立为诏。谋泄,时傍被杀害。牟罗识北走神川,神川都督送之罗些城”。但“神川”这一名词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鲜为人知,“腊普(lha phu):神川”一释,却被当时维西县编志的前辈们不经意地写进了地名志,而且成了以后学者们研究吐蕃神川铁桥藏纳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实,维西县塔城镇,自吐蕃建立神川都督以后,一直是以藏族为主、并有纳西和傈僳族混居的区域,很多地名延用了吐蕃时期的地名,如其宗chu rdzong——水城,许贡phyugs sgang——放牧梁子,柯公khug sgang——转湾梁子上面,巴珠vbav grong——来自巴塘人居住地等(见1987年版《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名志》)。特别是“巴珠”一名,在《元一统志丽江路二州》中早就写到:临西县“东北到吐蕃大旦当拔著七十里”。

在文献资料中,常提到吐蕃的铁桥城、铁桥东城和铁桥西城等,但藏语称谓音译汉名却未见记载。历史上的塔城被分为外塔城(今丽江巨甸北的塔城村)和内塔城(维西塔城乡驻地),研究者多认为外塔城即吐蕃时期铁桥西城所在地。对塔城的解释也存在多种的意见,有的说这里产柿树科软枣,纳西语称软枣为“塔枝”,因而得名塔城;也有说因其在塔形山下而得名。但《元一统志丽江路二州》写到,临西县坊郭乡镇有:吐蕃的罗裒寨、塔池邑、塔扎和寨等。“塔扎”一名应是“塔城”一名的来源。然而,巧合而只得关注的是在中甸藏语中,“铁索链”正好称“扎塔”,“铁索桥”称“扎塔作巴”,其中“塔(thag)”意为绳索,“扎(lcags)”意为铁。此外,在藏语中,“城”或“堡”被称为“可(mkhar)”,如“石堡”叫独可(rdo dkhar),“铁桥城”叫扎塔可(lcags thag dkhar),因此,“塔扎和”是否来自藏语“扎塔可”,是否就是神川“铁桥城”的古藏语称谓,是否是明代“照可”一词的来源,即“铁桥城——lcags thag dkhar(扎塔可)——thag lcags dkhar(塔扎可)——塔扎和——照可”,还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总之,地名lha phu(藏语)——神川(汉意)——罗裒(元代藏语译音)——剌普(明代音译)——喇普(清代音译)——腊普(现代音译),记录了滇西北这特殊地域的特殊信息。自清代以来,从罗裒以北的腊普河到南部著名的长江第一湾石鼓镇(历史上纳西族称石鼓镇为“拉巴”,为“罗裒”的变音),先后发现了哥登新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石棺墓遗址(清代《丽江府志略》对巨甸石棺墓的发现作了最早的记载)、外塔城和春独间的铁桥遗址、石鼓格子村吐蕃格子碑文、石鼓《大功大胜克捷记》石鼓碑文等等,用现实出土遗物证实了历代文献对藏纳历史记述的真实性,充分证实了这块区域在藏纳史上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地位,证实了滇西北历史上最重大而精彩的事件几乎都发生在这里。如唐代吐蕃时期,这里是唐、吐蕃和南诏关注的焦点,吐蕃收乌蛮(麽些、施、顺等蛮)于治下,并在此建立吐蕃神川都督府,屯兵数万,建起了世界建桥史上最早的神川铁桥,与南诏通商互市,使这里成为滇西北最繁华的区域和对唐朝威胁巨大的吐蕃军事战略要塞。自著名的吐蕃铁桥大战之后,这里逐步成了纳西族土酋蒙醋醋的天下,其府设于石鼓(拉巴)半空和寨。宋末蒙古忽必烈西路大军经旦当在石鼓至其宗一线革囊渡金沙江入云南时,这里又发生了蒙醋醋兵民与渡江蒙古军激战的事件。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又从石鼓为起点夺取了尼那、照可(塔扎和)、中甸,直达芒康、巴塘和理塘。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也是从长江第一湾渡江进入藏区到达陕北的。因此,从维西塔城镇腊普河哥登遗址到长江第一湾,风景秀丽,历史沉淀非常丰厚。面对当今自然资源无序开发不断升温的局面,我们文化人应该努力促成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争取把这块神奇的区域申报为省级以上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

注释:

[1] 见《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2] 见云南大学等主办《思想战线》1998年第12期。

[3] 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 赵心愚:《吐蕃入滇与滇藏交通的发展》,载《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

[5] 白庚胜:《纳西族的虎神话及其信仰》,载《香格里拉》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