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的川藏线1.jpg  看变

  这可能是中国最艰险、最原始的公路之一——有些地段蜿蜒盘旋,一个个“之”字挂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上;有些地段低回曲折,江流激荡,隧道成群。

  这也是中国最有历史底蕴的公路之一——从茶马古道、川藏公路再到现代高速,公路修建、养护从人力、简单工具转向现代机械,代代交通人在“高原、高寒、高海拔”的“三高”地区默默奉献,书写并传承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带来了游客,送走了土特产,这是一条脱贫之路;方便了出行,联通了区域,这是一条发展之路。9月上旬,记者随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学党史、走两路”活动采访团行走建成60余年的川藏公路,直击川藏线沿线巨变。

变迁的川藏线2.jpg国道318线二郎山隧道。(图片由省交通运输厅提供)

  更安全了

  避开雪崩、泥石流路段沿途道路很宽阔

  金秋时节,川藏北线国道317沿线已雪花飘扬。甘孜州德格县,在海拔4200多米处,小车一头扎进雀儿山隧道,10多分钟后钻出隧道,眼前豁然开朗。

  “以前没有隧道,老路要翻山,你看,就从那里拐上去。”站在隧道出口,顺着甘孜州公路局德格分局雀儿山五道班最后一任班长曾双全指着的方向,一条肉眼可见的公路蜿蜒山腰,山顶处有一栋方形的房子,“那就是我们以前道班的驻地,比这里高800来米。”

  全长2000余公里的川藏公路翻越了14座高山峻岭,雀儿山是最高的一座,其主峰海拔6168米、垭口海拔5050米,“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是这里的写照,有“川藏第一险”之称。在五道班18年,曾双全亲眼见过不少车辆滑溜等危险事件,他们救助过的行人上千。

  2017年9月,历经十年规划建设的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避开了3处雪崩路段和6处泥石流路段,冬天积雪厚度大于1.5米的路段减少了约22公里。“走雀儿山,不用再行经2个多小时的危险路段,穿洞仅需 10多分钟。”曾双全说,“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川藏线沿途道路宽阔,国道317线甘孜县段铺着黑色沥青,犹如镶嵌在草原上的项链,形成“人、车、路、景”自然天成的美丽画卷。甘孜州公路管理局甘孜分局局长周洪明说,10多年前,国道317线公路窄、弯道多,受水毁、冰雪等自然灾害影响,局部路段路基破坏严重,沿线道班养护机具欠缺,公路受损了不能及时修补,路上坑洼多、事故频发。经过“三州通县油路”“交通建设大会战”等改扩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交通+旅游”战略,沿路规划花卉种植、绿化,修建完善共享厕所,公路成为了美丽风景的一部分。

  川藏南线国道318线也是如此。雅安市和甘孜州泸定县交界的二郎山是川藏公路向西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翻二郎山有3条通道,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罗成和介绍,第一条是老川藏路;第二条是2001年1月通车的国道318线二郎山隧道;第三条是长13.5公里的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较国道318线二郎山隧道海拔降低700米,避开了冰雪路段,通行时间缩短至15分钟左右,且更为安全,天堑已变坦途,转化为旅游“黄金路”。

  养路、护路的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川藏公路沿线有很多道班驻地,随意进一处即可看到停放的大型养路机具。“以前养护全靠人工体力,现在都变为了机械化。”周洪明说,国道养护还实现了信息化,通过手机APP或车载云台可及时准确地记录或调取巡查数据,一旦发现某处受灾或公路破损,可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刷经寺公路管理分局龙日坝养护站站长李刚1992年来到了海拔3800米鹧鸪山上的国道317线302道班,撮箕、钢钎、十字镐是仅有的养护工具,“夏天疏通水沟、清理涵洞,冬天就铺防滑的土。”当时的“防滑土”,是在山上就地取材、堆放在路边的砂石、泥巴。现在,龙日坝养护站配备了各类道路养护机械设备,还为养护工人提供有地暖的住房、接送上下班的车辆。

变迁的川藏线3.jpg扎西卓(左)在店里整理即将寄出的虫草。王眉灵 摄

  更快速了

  越来越多的高速通达土特产销售“次日达”

  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务区,在非节假日停车场也少有空位,房车自驾营地、地球仓住宿营地停放着不少外地牌照的车辆;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的商业体内人头攒动,肯德基、猫屎咖啡、探路者等餐饮、美食、文创潮品门店,生意红火。

  藏高公司总经理、雅康公司董事长黄兵介绍,天全服务区是川藏南线自驾线路的入藏门户,也是进入川西旅游环线、稻城香格里拉旅游线路的咽喉,正按照主题+旅游+文化模式打造,为旅客提供吃、购、娱、憩、游等多样化、高品质的选择,服务区从旅途“中转站”成为旅游休闲“目的地”。

  超市设有“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专区”,货架上摆放着甘孜牦牛肉、汉源贡椒、黑青稞芝麻酥等特色农产品。“这个专区有50多平方米,售卖土特产、工艺品、中药材等产品上百种。”服务区经营管理人员朱姜宇说,这些产品来自雅康高速沿线脱贫地区,他们联合商家与当地政府合作,售卖所得返利给脱贫农户或合作社。

  雅康高速2017年底通达泸定、2018年底全线通车,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发展。较2017年,2019年甘孜州全州接待游客人数增长98%,旅游收入增长118%;2020年虽有疫情影响,仍接待游客3102.92万人次,综合收入341.28亿元。

  甘孜县城一家副食品店,老板娘蔡志英的几箱散装月饼已卖了一小半。“前两天才去成都进回来。”蔡志英开心地说,从省城来的货卖得好,昨天又下单了几个品种,“直接快递发过来。”这样的进货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她都在周边的大批发商拿货,只有春节才会到成都进货。

  虫草行女老板扎西卓在阿坝州马尔康市内的店内堆满了虫草、松茸、灵芝、藏红花等土特产,每天都有一大批货物从这里寄出。以前,从马尔康到成都只有一条国道317线,每逢雨季,塌方、泥石流频发,容易断道。去年底汶马高速全线建成通车,从马尔康到成都的时间缩短到4个小时,“今年就没有断过道了。”扎西卓现在的顾客遍布全国,基本都能实现“次日达”,“客人看品质好、新鲜,就会再下单。”到8月底,虫草店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00万元。

  更多元了

  遍布“四好农村路”整合集散邮政等服务

  从甘孜州炉霍县城出发,西行15公里左右,驶出国道线,沿平坦的硬化路,小车可开进交纳村。9月是青稞的丰收季,75岁的老村支书九呷在明媚的秋阳下,翻晒着堆在院子里的青稞。以前,村里对外没有硬化路,将青稞收割、晾晒后,用牛背马驮运到县城卖,村民们小片小片地收,两个月左右才能把青稞收完。2018年交纳村实现了脱贫,硬化路通到村里,收割机、收青稞的货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九呷乐呵呵地说:“现在最多两个星期就能收完黑青稞。”

  国道317线穿城而过的甘孜州色达县,是四川“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色达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林萍带我们走上霍西乡至五色海旅游公路,这条乡道起伏于山间,可轻松容纳两车会车,全程安全标志醒目。这样的“四好农村路”遍及全县,并开展乡村运输“金通工程”试点。

   说话间,25岁的泽让尼玛开着一辆“小黄车”驶来。“这是我们县响应式的乡村客运车,要出门,提前打电话预约就有车来接。”林萍说,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实行限价制,7座的预约响应式客车和18座的班线式乡村客运,将全县129个行政村全覆盖,让农牧民可方便地从村里坐车外出。

  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可不只是载客。在色达县翁达镇,甘孜州首个“金通工程·综合运输服务”站8月底正式投用。综合运输服务站的底楼有两个门面,分别挂着“金通工程·乡村客运”和“金通工程·邮政快递”,穿着邮政工作人员制服的仁青达吉也是车票售票员。

  “这是色达的‘金通工程·天府交邮通’试点项目。”色达县交通运输局干部刘碧说,交通、邮政部门资源共享,借助交通运输部门广泛覆盖的客运网,叠加收发邮件、寄送快递等服务;镇客运站改为综合运输服务站,集合交通客运、邮政运输的功能。

  依托每天在乡镇和县城间往返的“金通工程”乡村客运车辆,从翁达镇寄出包裹的频率,已从以前的3天一次加密至1天一次。未来,快递等还将搭乘乡村客运车辆,直接分拨、投递到村上的小卖部,打通乡村运输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四川省交通运输、邮政部门等携手,推进乡村运输交邮、交快、交游融合发展。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将新改建县级客运站15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317个、“金通·邮快驿站”2.9万个,将集散、邮政、快递、供销、便民服务等功能有效整合。对扎西卓们来说,虫草从牧民手中到虫草店的“旅程”将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