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为2016年3月16日,应西藏电视台邀请,洛桑·灵智多杰在《人民铁道报》社六层录制《珠峰讲堂》时演讲的文字稿。

1.jpg山湖交映

       人文西藏,珠峰讲堂。

       世界上最高的山、最美的水在那里。青藏高原号称万山之宗,万水之源。是“世界屋脊”,我们又称她为“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今天我谈谈青藏高原的山水文化。

       第一讲  青藏高原的隆起

       首先简要介绍青藏高原的基本情况。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级”,但它又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从欧亚大陆的碰撞致使它慢慢隆起,也只有4、5千万年的历史,相比地球46亿年的历史来看,这只是沧海一粟。

        关于青藏高原的形成,也和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一样,在认识上经历过从神话传说、宗教理论到科学解释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从神话的角度讲,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西方基督教和犹太教共同神话:上帝创造了一切,亚当和夏娃遭到驱除离开伊甸园繁衍人类的故事;希腊:盖娅与优利纳斯的故事,盖娅生了天空即天神优利纳斯,并与她结合生了6男6女,12个提坦巨神及3个独眼巨人和3个百臂巨神,是世界的开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孙后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此外,还有东方印度神话:宇宙论与梵天,日本神话:地球是个孤岛,非洲远古埃及神话:世界开始于混沌状态。

       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故事,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宇宙之卵漂浮在永恆空间之中,它包括两个反作用力:阴和阳。经过无数次轮回,盘古诞生了,宇宙之卵中较重的部分——阴下落形成了地面,较轻的部分——阳上升形成了天空。  

       盘古担心天和地再次融合在一起,就用手脚支撑着天和地,天每日长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一万八千年之后,天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终于使天地都变得非常牢固。盘古的任务完成后也就死亡了,他的身体部分变成了宇宙的基本物质。也就是说,盘古自身造就了一个世界。此时,在天地间到处游历的女娲非常寂寞,她从黄河水中捞出泥巴依照自己的模样来制作泥人,这样第一个人类出现了,随后她用树枝蘸上泥巴向地面上甩,无数个小泥点形成了多个人类。为了使人类很好地生存下去,女娲神又把男人和女人配成对,叫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担负养育后代的责任。

       藏族很早时,以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提出“斯巴宰牛歌”(“ 斯巴”的意思是宇宙、世界),说明大地万物的形成:“斯巴宰牛儿时,砍下牛头放高处,所以山峰高高耸;剥下牛皮铺平处,所以大地平坦坦;割下牛尾扔山阴,所以山林郁葱葱”。藏族在《万物起源》中又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些都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从宗教的角度讲,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均接受摩西五经(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认为上帝是天地万有的创造者和掌管者,地球源于上帝的造化奇功。佛教在《起世经阎浮州品》中描述“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说明宇宙存在着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数量之多,可以用“恒河沙”和“微尘数”来比喻,所谓“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刹土”。此三千大千世界历经成、住、坏、空四个阶段,而且在不断循环流转。佛教又把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陀说: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藏族的苯教又讲,世界是卵生的。藏族学者绛求坚赞《郎氏家族史》说:“从五元的精华中,出现一个大蛋。蛋的外壳形成了白色神崖,里面的蛋水形成了螺海,中间的蛋白中,出现了六道众生。形成十八稀酪蛋(sgo nga phrum gyi bco brgyad),十八个中等蛋,形成一个螺蛋,始祖穆毕米吾力力便出现(smon bai mi bo lum lum)。”然后蛋壳变成白崖,蛋水成海,蛋白化众生,螺蛋化为始祖,世界出自蛋的说法在苯教经文中很流行。藏族接受佛教以后,认为人类的起源是观世音点化的一只猕猴。让它在雪域圣地修炼,猕猴在寂静的洞中坐禅修炼。一日,度母化身的岩魔女,来到洞中百般柔情献媚,猕猴在观音的指点下终与岩魔女结成夫妻,生下六只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特点的小猴,繁衍成雪域的人类。

       从科学的角度讲,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佛雷德.魏格纳发表《大陆的生成》,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这是最受推崇的一种学说。其次“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学说由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1960年首先提出,1961年美国地质学家R.S.迪茨用海底扩张作用讨论了大陆和洋盆的演化。第三是“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这三大学说可称为地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科学家们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

       20世纪60年代以后,板块构造学说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多学科的验证。迄今所知,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高原各部分曾有过不同次数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的早二叠纪,除阿尔金山地外,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其南北两侧是原始古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为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到距今4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接壤并继续向北移动,导致两个板块的接触带岩层发生弯曲、破裂和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的雏形。

       4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使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开始隆起。青藏高原从此慢慢形成。青藏高原抬升过程是匀速运动,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高原第一阶段上升,发生在距今340万年-170万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从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时高原已经形成,这次上升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高原第二阶段强烈隆升,发生在110万年-60万年左右,高原在其间的80-60万年平均高度达到2500米—3000米左右;高原第三阶段强烈隆升,发生在大约距今15万年左右,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直至距今约1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4700米,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屋脊”。

       一些专家认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她还在不断的上升,但也有些专家认为,青藏高原不可能无限地向上抬升,在达到一定高度后,由于巨大重力作用,即使印度洋板块再挤压,高原也只会向外扩展、面积增大,但高度不会增加。现在的青藏高原是在已经达到最大高度之后的垮塌期。

2.jpg布达拉宫雪景

       对青藏高原的真正研究和认识,西方世界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传教、探险和科考,至今也处于科考阶段。我国对青藏高原真正的认识,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政务院组织的中科院青藏高原考察队进入算起,到目前断断续续进行了四五十年。有关专家说:“关于青藏高原,我们知道的很少,理解的就更少了。”自从1953年5月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在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向导的扶助下,成为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从此以后,珠峰热了,登山热了,青藏高原的探险和研究也随之热了。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讲,首先青藏高原是一个地域概念, 东西2945公里,横跨31°;南北宽达1532公里,纬度纵贯约13°。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都集中在青藏高原,长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山脉就有十几座。世界最高峰8844米的珠穆朗玛就在我国和尼泊尔境内,所以人们称青藏高原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是一个山的世界,东边的龙山山脉、横断山脉,北边的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东西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原地貌的显著特点是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内部纵横着许多中小的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整个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多数山脉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高山积雪终年不化。人们也称其为雪域高原。

       其次,从行政区划上讲,很多人误认为青藏高原只是青海和西藏的合称,其实它包括6省(区)27个地区(市、州)179个县(市、区、行委),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全区,青海省全省,还有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4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4强。

       再次,从自然环境角度讲,气候寒冷而缺氧,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整个青藏高原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夏季。(举例说西藏),那曲地区无霜期仅有60~80天。青藏高原平均最高气温高于1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在50天以下,最高的也不到180天。四川阿坝马尔康,一年有209•6天气温低于0℃。所以,青藏高原被现代科学称为“不宜人类居住”(海拔3000米以上)乃至“生命禁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地缘和气候、海拔等因素,历史上内地对青藏高原的认识较少,一些汉文典籍描述,“青藏高原群山连绵、气候寒冷、道路难行、满目荒凉、寒风凛冽、干旱缺氧,属于人迹稀少的蛮荒之地”。很多文人墨客进入青藏高原边缘就大发感叹,如“一阵风来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唐﹒周朴);“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海碛里本无春。” (唐﹒柳中庸);“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 (唐﹒皇甫曾);“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等等。听到这些诗句,谁敢再踏入此地?

       但这块地方属于我国的生态屏障。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行星系统的大气环流,使横扫欧亚大陆的西风环流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环流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加强了我国北方西部地区的干旱化程度,南支环流则在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下逐渐减弱,使中国东部在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下,避免了出现类似于相同纬度的北非、中亚等地区的荒漠景观。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陆地冰川发育分布最丰富的地区,还是地球季风气候中心,水汽环流通过青藏高原的调节分配输送到周边大陆,形成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季风气候。青藏高原是我国和亚洲的“江河源”、我国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基地。中国的长江、黄河发源于此,南亚和东南亚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境内叫雅鲁藏布江),湄公河(中国境内叫澜沧江)、萨尔温江(中国境内叫怒江),依洛瓦底江(中国境内叫独龙江)发源于此。初步估算水资源总量为6000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表水的26%。青藏高原为亚洲约14亿人提供水资源,因此而成为“中华水塔”及至“亚洲水塔”。青藏高原还发挥着包括调节雨季在内的平衡地区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因此,科学上的解释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是地球生命的中枢神经。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和“敏感区”,是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尤其是高原冰冻圈以及高寒环境条件下的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干预响应十分敏感,其发展趋势备受全球关注。我国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们讲,如果不是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华大地是一片沙海。如果不是青藏高原的隆起,现在拉丁美洲郁郁葱葱的大地也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这就说明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性。

       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对人类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都有着深远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及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南亚和东南亚人民的未来和发展。青藏高原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集中分布区,提供全国三分之二的生态服务价值。

3.jpg远眺布达拉

       现在,中央从构建生态文明战略高地、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青藏高原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建设好美丽青藏高原是我们每个青藏高原工作者的责任。所以,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经不起任何人为的折腾,如开发矿产,乱砍滥挖,开垦荒地,超载放牧等各种破坏行为。

       第二讲 青藏高原山水文化

       山作为世界各民族的地理标志和文化象征,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依托。对山的敬畏和崇敬是世界民族共有的特性。山神(mountain deity)和神山(sacred mountain)又是与信仰、宗教认同和人文地理密切相连的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标识。山是宗教力量的载体和神灵的寄居之所;山被认为是宗教的特定圣地或名胜古迹。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Mt.Arart)、埃及西奈山(Mt.Sinai)、以色列的摩利亚山(Mt.Moriah)圣殿成为犹太教信仰的最高象征,耶路撒冷由此成为世界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非洲人视乞力马扎罗山为他们的圣山,每年都要在山脚下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拜山神,求平安;希腊人认为奥林匹亚山是诸神居住的神山,所以为了祈求幸福每年都要在这里祭祀山神;日本人认为富士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象征,并以富士山的名字命名的品牌无数。

       中国人自古便与山结下了不结之缘,认为山岳丰富的资源哺育了我们的列祖列宗。也较早的开始了对山的认识、记述。《山海经》就开始以山川作为地域划分的标志,把传统上华夏的山地划分为5个大区26个中区,451小区,每座山均有各自的神灵,更为全面而具体地记述了大山的资源、宝藏,堪称以山为径的博物志。中国古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大山崇拜心理。中国人对五岳的崇拜特别是对泰山的崇拜从尧舜开始延续到现在,对泰山的颂词、诗歌、碑文和《泰山志》《泰山大全》《泰山通鉴》等著作的字数达千万余字。中国的汉民族称自己的家园为神州,是神灵的国度。

       青藏高原不仅给藏族人提供了生存、生活环境,而且也培育了藏族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纵观藏族传统的地域划分,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着山水而描述,把自己活动的区域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如,上——阿里三围(布商<普兰>雪山围,古格<扎达>岩石围,孟域<日土>河泊围); 中——卫藏四如(五如)(即“伍如”意为中翼,“约如”意为右翼,“叶如”意为左翼,“如拉”意为支翼,后来又加了一个“森巴如”,从而形成了“五如”。); 下---多康六岗(色莫岗、木雅让瓦岗、芒康岗、波崩岗、擦瓦岗和满扎岗等六岗。“岗”藏语意为“山”)。又把青海、甘肃这一带藏区称为“安多”,“安”应该是“阿”,这一地区指的是阿钦岗甲山(巴颜喀拉山东)与多拉让莫山(祁连山)之间的地区,都是以山来划分。

       高原藏族山水人文生态系统是以语言、宗教、神话、心理、禁忌及各种象征符号来构建起来的一个完整系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观念,一套符号系统。它提供了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与相互联系观念。认为高原一切山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人类社会也是山水统一体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要融合于山水,顺从山水自然特性。山水环境不是无生命的物体,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雪山、河流、湖泊、树木是有灵魂的,因而是有生命力的。大地是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土地、草原、森林、沼泽、湖泊、河流都是母亲的肌肤,千万不能损伤毁坏;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是合一的,无法分离的,所以藏族人文生态观所倡导的一种理想境界便是: 物我不分,主客同一;山水环境与生命主体依正不二,相依相融;人与自然山水相互依存,互为一体;山水影响人,人亦感应山水;自然界、神灵界与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如果将这一统一体比喻为一位生灵,那么山水是生灵的身躯,神灵是生灵的灵魂,而人类社会则是生灵的心脏。因此,高原人民自古以来将自己生存的自然山水环境形象化、神圣化、象征化。他们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水创建了相关的神灵形象。举例来说,西藏著名神山念青唐古拉的故事很多:苯教的、佛教的、佛苯斗法的。从佛教神话的故事讲,公元8世纪中期,藏王赤松德赞摈弃苯教,激起了苯教主神念青唐古拉的极大愤怒。他一气之下,放出猛烈的雷暴,轰击红山堡寨,雷电引发大火,使这座吐蕃赞普引为骄傲的宫堡瞬间化为灰烬。后来莲化生大师进藏传教,念青唐古拉大神又进行了最为猛烈的抗争,他变成一条白色的巨蟒,头枕藏北草原,尾伸怒江河谷,张牙舞爪、上下翻腾,弄得高山倾倒,长河乱流,冰雹横飞,雪雾弥漫,真有惊天动地、气吞吐山河的架势。莲花生大师使用了无上神变的秘法,祭起佛法无边的金刚橛,终于降服了这位雪山巨灵,使他皈依三宝,效忠佛法,成了藏传佛教的护法神。这就说明佛苯斗争,佛法胜利的意思。但民间的故事,把它描绘成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感情,有个性,有爱恨情仇,有悲欢离合。念青唐古拉山系,有360座高峰,每一座山峰上,都住着一位雪山神灵,这样就拥有了360大臣和将军。纳木措女神和她是一对夫妻。但也有很多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纳木措湖是他的王后,第二种说法纳木措湖是他的明妃,第三种说法,他们俩是情侣关系。又讲,他是个风流山神,在藏北草原上有很多美丽的女人,都成为了他追逐的对象。当然这些都是雪山湖女。比如当雄的拉姆措达玛和措琼玛,还有羊八井白孜山和尼木县的其姆岗嘎山都是他的情人。纳木措湖很生气,经常给他厉害看,所以他就把这些小湖女藏在山谷或草原的深处。当然,纳木措湖也有很多美丽而忧伤的风流韵事。

       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的匮乏,并没有阻止高原居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创造,恰恰相反,物质财富的不足和生活的艰难沉重,使高原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在高原,社会文化活动很容易得到各阶层男女老少的热情参与,部落的祭典、寺院的法会、说唱格萨尔等艺人的传唱、名人的光临乃至一个家庭的婚礼,都可以成为社会盛大的节日,成为社会各阶层成员以各种方式展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文艺才能的场合。各种节日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和依傍着雪山蓝天,又使高原居民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使他们相信在自己身边有一个真实的神灵的世界存在。神山圣湖固然是神灵居住的场所,天上地下和河流、森林、草原,也有着自己的神奇世界,就是在普通的百姓家中,也有自己的神灵(家神、灶神)相伴。一个人的一生中有生命神、父神、母神、家神、舅神等五守护神陪伴和护佑他,离开了这些神灵,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佛教的传入并在青藏高原上形成藏传佛教,又把佛教的神灵系统和青藏高原原有的神灵世界结合起来,发展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神灵体系。高原居民精神文化的创造,在后来无不与宗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笼罩上一层宗教的外衣。文学故事、诗歌、格言、绘画、雕塑、戏剧都以宣扬佛法作为主题,而这种文化创作的本身,被看作是佛法修行之一种。宗教使得精神文化作品能够最广泛地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和参与,同时也给精神文化作品造成了格式化和类同。文学作品多取法于佛经的佛传故事和菩萨本生故事,绘画雕塑则严格遵照佛教的造像量度经,而寺院中年复一年地进行思辨讨论的是佛陀所说的真谛和哲理。遍布青藏高原的佛寺,随处可见的佛像、佛塔,难以数计的经籍,一个又一个世代传承的转世活佛,还有僧众、施主、信众,造成了雪域高原巨大的佛教氛围。可以说,佛教这样深入地控制和影响一片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又这样延续达千年之久,就是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是十分罕见的。

5.jpg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比如县境内的萨普雪山

      古代藏族人民创造了各种神灵,包括世界形成的九大神山、长寿五姊妹。创造神灵,又敬畏神灵、亲近神灵、依赖神灵,他们把各种神灵上升到了自己精神生活中信仰的层面。也就是说,藏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是建立在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藏族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万物都看成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所以就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融合。他们对待大自然的思维和行动就体现在千百年来保护整体环境、保护一切生物的行为活动中,体现在限制开发、节约消费、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上,体现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游牧方式、农耕方式中,体现在崇尚信仰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中。

       藏族神灵信仰崇拜是青藏高原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藏族人生态伦理与生态习惯法的基础,其中不乏至今仍有积极和进步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美丽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个民族在高寒雪域生存发展下去,不能不靠崇高的精神信仰和人生追求目标。崇高的精神信仰与人生追求目标是生命的寄托,人生的意义所在。无论是苯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以强烈的宗教感情和完备的礼仪将高原民族培养成为了一个崇敬大自然和自然神灵的民族。自古以来,高原不同山水文化区的民众受到苯教和佛教的影响,将青藏高原一些高山区与水源区作为神山圣水崇拜区域而加以崇拜。苯教与藏传佛教从地域权限和文化影响范围将神山分为世界宗教神山、区域族群神山、部落社会神山与民众灵魂四种不同地位不同层次的神山。(例如,藏区九大神山、二十一格年、十二丹玛等为世界级的,其次如年波玉则、卡瓦格博、贡嘎雪山等都是区域性的神山,较小的很多山是部落性的神山,还有很多家族在一些山上建拉则拜一些小神或祖宗为自己的家神)。神山是神圣区域的中心,不同层次的神山形成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青藏高原山水文化是藏族为主体高原民族的创造。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是以保护自然环境、爱惜自然资源为出发点的,藏族的观念与行为,他们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都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并以此为主导而展开延伸的。千年来保护环境和谐共存的思想道德渗透在农民牧民和僧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保护了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土地、水源、生物资源,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生存区域环境和发展资源。

       藏族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生态保护而进行的。在衣食住行上:衣,牧民的一张皮袄,白天是衣服晚上是被褥;食,青稞面、肉食和奶制品;住,即使是住在原始森林旁边,也不盖房子、烧木柴,而是住在挡不住风雨、遮不住阳光的牛毛帐篷、烧牛羊粪;行,使用牛马为交通工具,并且为了保护草原,不停地在迁移牧场和家园,不会在一个地方住很长时间。在生活上确实做到了简单、重复和厉行节约的生活原则。

       在数千年的生息繁衍过程中,藏族人把青藏高原这块被外界看来是不毛之地,进行神圣化,把这块地方说成是“天似八幅经轮、地如八瓣莲花”般的水晶宝塔、聚宝盆和北方“香巴拉”。断定“雪域高原”是他们唯独能生存的家园,能守护的家园,是佛祖指示的地方,是观音菩萨照耀的地方,骄傲地称自己为“卡瓦坚”(雪域民族)。其次,高处不胜寒,藏人把雪域高原的地形看成一个仰卧的魔女,告示人生活在这里的艰难困苦。为了征服这个魔女,以宗教的办法,在魔女的各个要害部位建寺庙镇压邪魔,安慰自己的心灵。再次,藏人把自己和山水的关系拉近,融为一体,他们以拟人的方法,给这里的所有山水以生命和灵魂。藏民族在世界屋脊上构建了人类神话史上分类最清晰,名目最多的山神和山神文化体系,《弟吴宗教源流》等记述:藏区“开天四神”、“世界形成之九大山神”、“十二丹玛”、“长寿五姊妹”、“四大念青”、“二十一格年”、“卫藏四大名山”、“十一个多康索朵”、“六岗十二奚达”等千千万万个藏族山神群。同时又把他们分为区域、部落、家族、家庭,封很多山为祖宗山、英雄山,在山上建拉则(也叫赛科或叫华科,即神殿或城堡的意思),让他们居住。封山水为神山圣湖和护法神,敬畏、仰视,常为他们祭祀膜拜和祈福。最后藏民族因受佛教和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一套较完整的自然生态理论体系,他们把自然界总称为“情器世界”(“情”指的是生活在宇宙间的一切生命万物,“器”指的是宇宙也可理解为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大自然),一切生命万物为“有情”,都具有生命意义,一律平等,没有本质区别。它反映了生命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生态的本意所在。主张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又认为生命的形式没有高低之分,而且生命不死,可以轮换,如你行善积德生命可以升华,作恶多端破坏生灵,生命必然降低,讲因果报应。这种理念慢慢就贯穿在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在一言一行中,溶入在血液里,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生态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它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与宗教价值取向,反映了高原民族集体创造的信仰体系、生态伦理、价值观念和生存智慧。 

       第三讲   青藏高原神山圣湖的故事

       水,均发源于山,从属于山;山是水的母体。

       山是源,水是脉,没有山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在藏族文化里,大部分山是男性,湖、水都是女性。所以藏人习惯把山和水、湖配对成双,组成家庭。如沃德贡杰和拉姆拉措,雅拉香波和羊卓雍措,冈仁波齐和玛旁雍措,念青唐拉和纳木措,阿尼玛卿和赤雪杰姆(青海湖)。他们有很多子女,派到各地区守护一方土地,保护那里的生命万物。

7.jpg珠峰掠影

       1.喜马拉雅长寿五姊妹

       藏族民间传说认为:最初的喜马拉雅山区,低处是汪洋大海,岸上是无边森林,林中奇花异草,一幅美丽、安祥的图景。不幸的是,海里出现了一条巨大的五首毒龙,搅起万丈海浪,给世间的人类和动物带来沉重的灾难。正在危难时刻,天上飘来五朵彩云,变幻成了五位女神,降服了毒龙,救助了飞禽走兽和人类。经地上生物的再三请求,五位神女答应永远留下来护卫生灵万物,从此便成了喜马拉雅山区的地方保护神。藏族称她们为“长寿五姊妹”。她们分别是第一女神扎西次仁玛(义译祥寿仙女,专门掌管人间福寿。以白海螺饰发的白色女神,平时温和,笑颜慈目,有时也现忿怒像,她有一面、三眼、两只手,右手握一柄金刚杵(多杰),左手持长寿宝瓶,骑一匹威风凛凛的雪山狮子。)、第二女神婷吉希桑玛(义译翠颜仙女,专门掌管人间的“先知”神通。以靛蓝色饰发的青色女神,位居大姐扎西次仁玛的前面,骑一匹浑身闪耀宝石光的神驴,左手举银质魔镜,右手持占卜神箭。)、第三女神米玉朗桑玛(也叫米玉朗桑玛,义译贞慧仙女,专门掌管农田耕作。以金色饰发的金色女神,位于扎西次仁玛的右面,骑一只金黄色的母虎,右手拿着一个装满粮食的器皿,左手做着敬献宝物的手印。)、第四女神确班珍桑玛(义译冠咏仙女,专门掌管人间财宝。以红珊瑚饰发的珊瑚女神,她站立于扎西次仁玛的后方,骑一匹红珊瑚色的雌鹿,右手托着装满宝物的盒子,左手持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第五女神达嘎卓桑玛(义译施仁仙女,掌管畜牧生产。常以绿松石饰发的绿色女神,位于扎西次仁玛的左侧,骑一条全身发出绿松石光波的龙,双手握一条蛇形绳索。)

       她们姊妹五人,战风傲雪,在银装素裹的世界屋脊上亭亭玉立,于地球之巅俯视人间,保护众生,关心黎民疾苦,万年不辞辛劳,博得藏民族千百年来的膜拜与景仰。

       藏文典籍中有许多赞美“长寿五姊妹”的神话传说、赞颂词与祈祷文,其宗教含义、宗教功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断演变的轨迹。《弟吴宗教源流》《隆多喇嘛文集》等藏文文献记载,扎西次仁玛女神主司长生增寿,婷吉希桑玛女神专司圆光占卜,米玉洛桑玛女神负责掌管丰美食品,确班震桑玛女神专管宝库财物,达嘎卓桑玛女神则负责四腿畜。“长寿五姊妹”的这种社会分工,后来随着佛教传入和社会变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呢?这些分工的变化和增加是信教群众的一种需求和愿望,按宗教的形式给他们任命各种职务和功能。)

       藏族接受佛教以后,佛教各种教派的理念给予了这些神灵以更多的职能。在宁玛派僧人那里,把他们又描绘成另一种形貌,给她们加头衔,在扎西次仁玛名字前面加了个勉宗(smn btsun),其他四位伴神皆做舞蹈状,都穿丝衣,身体用宝石装饰。四位女神每人右手都挥舞一支占卜神箭;在噶举等教派的某些典籍中,“长寿五姊妹”不仅已经被视为“噶举守护神”,还有了密宗中特有的秘名,而且其称谓中不时可以见到“空行母”或者“明妃”之类的特定称呼。例如:扎西次仁玛--不动金刚吉祥明妃(多吉米久班吉玉),觉悟空行母(桑吉堪卓玛);婷吉希桑玛—金刚忿怒母(多吉冲玛),金刚空行母(多吉堪卓玛);米玉朗桑玛—金刚笑母(多吉希巴姆),珍宝空行母(仁琴堪卓玛);确班震桑玛—金刚天女受用明妃(多吉班姆隆觉玉),莲花空行母(白玛堪卓玛);达嘎卓桑玛-金刚舞女(多吉嘎堪玛),宿业空行母(力吉堪卓玛)等。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格鲁派则认为:长寿五姊妹女神已经是居住在尘世之外的虚空女神……(这些都是根据人们的愿望和宗教各个教派不同宗教理念而安排的)。

9.jpg 雄伟的珠峰

      2014年是马年,也是藏族转山之年,趁这个机会我去西藏珠峰脚下的绒布寺了解长寿五姊妹的具体地址。我问绒布寺寺管会主任阿旺多俄,让他分别给我指一指长寿五姊妹,他指着珠峰讲这是第三女神,周围的其他几个山峰可能是她们四姊妹,但是他分辨不出哪座山是哪位神女。后来我到帕里的康布温泉,在那里遇到了西藏日报社退休的桑布老人,他懂西藏的山水文化,我们在闲聊的过程中他给我讲,长寿五姊妹的第四女神确班震桑玛就在他们这里,我们叫她角姆拉日。我问老人女神是怎么到这里来的,老人讲第四女神是诺坚岗桑(九大神山之一)的夫人,有一次他们吵了架,女神说要到印度去,就走了。诺坚岗桑派了不少他的部下一路阻拦,但没有拦住,最后派他的大臣拿了一条哈达缠在她的腰上,恳求她不要离开,最后她留下了。在她的前面有一个湖,汉族人称之为多情湖,说这湖是她流下的眼泪等,编了很多故事。而其他三位女神当时我都没有找到。直到去年11月份,西藏体育局的尼玛次仁专程从拉萨来北京找我,他说他们在拉萨建了一个“次仁切阿山岳博物馆”,因为我是研究山水文化的,所以请我给他们讲一讲长寿五姊妹的故事。在我讲了我所知道的一切后,问他们现在能否对应上第一、二、五三位女神居住的山峰,他说他们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在民间人士的帮助下找到了她们的住处。第一女神扎西次仁玛就定居在定日县的绒夏沟和尼泊尔交界处,尼泊尔叫她Gorixiaga。第二女神婷吉希桑玛定居在定日县卡达乡境内,第五女神达嘎卓桑玛居住在拉萨市尼木县境内。我说非常感谢并请求他明年一定带我去看看这几位女神,他满口答应说一定会当好向导。

       2.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藏语意为“雪山之宝”,她坐落于西藏阿里高原的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38米。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它的地位在于其独特的地貌——酷似金字塔的山体,四面陡峭的崖壁正对着罗盘的四方,南壁一条长长的纵向裂口被水平向的冈底斯砾岩所截断,形成一个“卍”字——而令人极为震撼,“卍”字符号(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它那巨大、圣洁、浑圆、优雅、空灵的造型,人们以各种各样的艺术想象和宗教情绪进行描绘和形容。有人说它是地球的拱顶,有人说它是精神的祭坛,有人说它是纯金的王冠,还有人说它是活佛的宝座。以及四种宗教——印度教、耆那教、苯教和藏传佛教数以亿计的教徒尊奉它为世界中心而虔诚信仰它,使它成为佛教的第一神山。同时,冈仁波齐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明确禁止人们攀登的雪山。

6.jpg圣山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神山的历史典故和传说众多。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即指此山。(须弥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后来有很多印度佛教徒和印度教的人,认为冈仁波齐就是须弥山。)冈仁波齐逢马年时无比神圣。相传,公元1042年,即藏历第一绕迥水马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峡从尼泊尔来到阿里。同年,阿底峡尊者从古格(今札达县)前来普兰朝拜冈仁波齐。当阿底峡与随从步行至冈仁波齐跟前时,起初,天空碧蓝如洗,神山如一座银塔直插苍穹。突然,山顶簇拥五彩祥云,云间不时显露佛之真身。冈仁波齐逢马年时无比神圣,再次被验证。苯教认为冈仁波齐是苯教派的诞生地,山下的俄穆隆仁地方,是苯教祖师丹巴辛饶的出生地。苯教一直以冈仁波齐的主人自居。他们认为,山上是苯教诸神生活乐园,是这个教派灵魂的所在,是九叠雍仲山的再现。

       藏传佛教米拉热巴大师在冈底斯山的修炼、传教和斗法,给神山圣湖又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相传,米拉热巴这位苦行僧得到其恩师、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的指点,来到玛旁雍错湖一带修行8年之后,适逢冈仁波齐本位年,无数信众、香客汇聚于此。此时,当地著名苯教大师那若本琼提出要与米拉热巴比试法术。承诺说,“你米拉热巴胜利了,可成为神山主人;败了,则弃佛从苯”。几番比试,都以那若本琼失败告终。但那若并不服输,提出最后一比谁先于4月15日破晓登上山顶,谁就当神山之主。米拉热巴表示同意。15日,天微亮,那若本琼骑神鼓直飞山顶,而米拉热巴仍沉浸在入定中。当那若本琼快到山顶时,只见米拉热巴腾空而起,箭一般扑向雪峰,一眨眼就飘落在山颠。那若本琼被米拉热巴身上的佛光弄得眼花缭乱,便连人带鼓跌落下来。至今,冈仁波齐南坡仍清晰可见一道裂痕,据说是那若本琼跌落时划出。他认输并退出了冈仁波齐。后来,米拉热巴在冈仁波齐的周围指定一座名叫达则勒的山头,作为那若本琼的修习之地。达则勒从此改称“本日山”。米拉日巴战胜了那如苯穷,也象征着佛教战胜了苯教,取代苯教成为在西藏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于是,马年以经斗法佛教胜苯教而被佛门信众倍加敬畏和珍视。

       冈仁波齐之所以被如此多的宗教狂热地崇拜,与其神奇的形状和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关系。佛教上有这样的说法, “冈仁波齐山顶转的是五百罗汉,山腰转的是空行勇母,山脚转的是芸芸众生。冈仁波齐没有连绵的雪峰,只有一个近似于标准几何形体的孤立雪峰,高傲地耸立在一排平凡的山脉之上。他象一朵含苞待放的雪白的莲花,又似大地母亲一个丰满的乳房,他与天庭离得那么近,在白云中若隐若现。这奇异的形状怎不令人产生出特殊的感情,以至产生出宗教情绪、加以崇拜呢?而西藏人认为西藏高原上的四条大河:马泉河、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都源自冈底斯山。马泉河向东发展成为西藏第一大江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象泉河进入印度称为萨特累季河;狮泉河向北成为印度河的上游;孔雀河进入印度后成为了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这四条大河自阿里出发,向不同的方向,流经不同的地域,奔腾万里后,重又回到同一个归宿——印度洋。这一神奇的事实,好象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这里就是万水之源,世界中心。

       冈仁波齐和玛旁雍措是夫妇,有很多子女,养育了印度河、恒河和以四大动物命名的河流: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和孔雀河。

       2011年,印度教法师摩拉瑞·巴布,组织印度和尼泊尔的教徒500多人,在冈仁波齐脚下的塔钦打板房安营扎寨,对冈仁波齐进行膜拜祭祀一个星期。我赶到那里考察他们祭山的仪式。教头摩拉瑞•巴布在板房里给教徒们念诵印度诗史《罗摩衍那》,边讲边吟诵,众信徒一齐跟着吟诵。吟诵过程中有时候哭了,有时候笑了,场面非常感人。他们还要派代表进行转山活动。

       2014年是马年、藏族转山之年,8月24日、25日,我们也去冈仁波齐,进行考察和拍摄转山情况,每天能遇到上千人,其中有不少外国人,一天里能遇见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大小团队。西藏旅游部门讲,平时的年份,转山的有五六万甚至更多的人转山朝拜,遇到马年,人就更多,今年可能超过三十万人。

       3.卡瓦格博(梅里雪山)

       卡瓦格博,藏语意为白色雪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角的滇、川、藏接合部的云南德钦藏族自州境内的德钦县,其主峰海拔为6740米。在卡瓦格博雪山的体系中,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卡瓦格博雪山山脉与千里之外的贡嘎雪山、伯舒拉雪山、他念他翁雪山、安静雪山、怒山、高黎贡山遥相呼应,形成了世界着名的横断山脉。

       卡瓦格博是藏族原始古老的神灵,是念神和赞神为一体的藏地擦瓦绒地区的神灵(念神和赞神是同类的,他们也可算是“域拉奚达”<地域神和家神>的一个别称。),称为“绒赞卡瓦格博”或“念赞卡瓦格博”,在藏族文化里也是嘉绒地区山神的最高首领。在他的家族里,卡瓦格博是父亲,缅茨姆是母亲,布琼松结吾学是儿子,多吉扎琼、多吉扎钦、卡瓦让达是部属,巴乌巴莫、玛兵占堆吾学是英雄儿女和带兵的将领。帕巴乃丁吉卓是藏传佛教的16罗汉。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民间神山崇拜和苯教、佛教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民间传说是基础,佛教和苯教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的哲学化和理论化)

微信图片_20210319140836.jpg山的呼唤

       公元8世纪中叶(755年)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开始在藏地立足,大力扶持佛教,宣布苯教非法,还邀请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法,在整个吐蕃疆域开展了改造和教化甚至降服或消灭所有本土苯教和藏地神灵的运动,声称以此为桑耶寺的修建、佛经的翻译、佛法的传播清除障碍。当然卡瓦格博也在征服之列。莲花生也用法力降伏有九头十八手臂的凶煞卡瓦格博,教化成为护佑一片净土的护法神,同时封他为南瞻部州108座大圣地、和1025座小圣地的宗主和胜乐金刚宫殿的守护神。 这就是佛苯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典型例子,这我们从卡瓦格博山脉——家庭或部落的组合中可以看出。

       藏族较大的山神有各种来源,有神仙下凡说,外来说,土生土长说,祖先说,英雄说。卡瓦格博的家族: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1284--1339)撰写的《卡瓦格博神山煨桑颂词》中,以亲属制列出了卡瓦格博山神的主要亲属团体。其亲族名单中冈底斯雪山为整个神灵的祖父,玛卿邦热和念青唐拉分别为父系(pha zhang)和母系(ma zhang)亲家,而工布的“杂日”杂贡”为舅甥,阿里的“拉奇岗”和藏南的“达拉岗布”分别为哥哥和弟弟,“十二丹玛”之一“岗嘎夏曼”作姐姐等。同时,以官僚制列出卡瓦格博山神的外事大臣、内务大臣、特使等一系列要员。依次卡瓦格博山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联姻家族和“官僚组织”系统。这一事例在吐蕃民族共同山神和地域大山神普遍存在。(这种拟人化和神圣化是信教群众的一种愿望和需求。)

       卡瓦格博和妻子缅茨姆养育了很多子女。布琼桑吉旺秀、布琼多吉贝嘎、布扎念卡瓦东噶三个王子,依偎在他们周围,两女远嫁他乡,卡瓦东措卓玛嫁到今西藏察隅察九龙乡的扎南神山,卡瓦玉措嫁到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

       关于卡瓦格博——变成“梅里雪山”的由来,郭净先生在他的《雪山之书》一书中讲得比较清楚,卡瓦格博是“圣地”、是神山,这个名字是与藏族古老的神山崇拜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卡瓦格博”一名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在藏族人心中,卡瓦格博的历史脉络是清晰可辩的。而把此山误称为“梅里”,仅有50多年的时间,至于“梅里雪山”称谓被公众所认知,仅仅10多年的时间。使用“梅里雪山”一词来指称卡瓦格博雪山,是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的事情。当时,解放军14军42师125团从德钦经梅里石村进藏,在军用地图上标出了“梅里雪山”,1957年云南省交通厅修筑从德钦到西藏盐井的公路,将德钦境内澜沧江西岸的怒山山脉均标为“梅里雪山”,甚至把海拔6740的主峰也标为“梅里雪山”,而把旁边较矮的“神女峰”(缅茨姆)标作“太子雪山”,这种用法便相沿下来。1991年中日两国合作攀登卡瓦格博,使用云南有关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延续了1957年的标识。由于持续10多年的“梅里雪山”登山活动影响巨大,外界传媒已多认同了这种错误的说法。用汉文记录藏族神山的名字难免有很多错误,这里有语言翻译的问题,汉、藏语言里还有各地方言的差异,再加上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汉文记载以及地图中,关于卡瓦格博的名称有很多,如“白雪神山”、“白浪雪山”、“白山娘”、“雪山太子”、“太子雪山”、“白雪山”、“白色雪山”等。 

       4.阿尼玛卿

       阿尼玛卿,藏语意为玛卿爷爷,位于青海果洛玛沁县,主峰海拔6282米。藏族较大的山神有各种来源,有神仙下凡说,外来说,土生土长说,祖先说,英雄说。阿尼玛卿的来历有很多传说。

       第一,阿尼玛卿是世界形成的九大神山之父——吐蕃的祖先沃德贡杰的第四个儿子,沃德贡杰为了拯救安多藏区百姓,使他们解脱灾难,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派老四到安多消灭妖魔,降伏猛兽,惩办坏人,使百姓过上幸福祥和的日子。后来,有一年(是个马年)沃德贡杰带领其他几个儿子到安多地区和阿尼玛卿聚会,看到他修建的九层白玉琼楼,如此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父亲和弟兄们非常震惊和高兴,就决定让他永远留在安多这块地方,守护这里的众神。第二,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阿底峡从印度那烂陀迎请至藏区守护安多地区的生灵万物,获十地菩萨的名号。第三,他是安多土生土长的祖先神,他的父亲和母亲是果洛地区的神山赛日昂由、智杰加莫,他的明妃是贡曼拉日。

       阿尼玛卿是佛教几大护法神之一,被宗喀巴大师迎请至甘丹寺,被称为朱日护法;阿尼玛卿更是安多藏区的家乡神祗,更是阿尼(祖辈爷爷)一般的神,根据信众的各种需要,给他赋予很多名称(官衔):域拉(地方保护神),奚达(家神),战神。阿尼玛卿有玛系众神360位,玛系随从1500,9位后妃。阿尼玛卿和青海湖养育了很多子女,守护在他们身边的有英勇9男聪慧9女,此外还有众多儿女分布在其他地区掌管和守护着很多部落。如,阿玛索格、阿玛拉坚、宗喀吉日、年宝玉则、玛曲等等。他们都有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如玛曲(黄河),她是阿尼玛卿的女儿,本想嫁给四川阿坝地区一个叫雪宝顶的神山,为了爱情改变了一直向东的流向直奔南方,到了若尔盖再向前三、四公里快要到长江流域时,阿尼玛卿发话让她回头拯救北方干旱的土地和百姓,她毅然决然地放弃爱情180度转弯向北流去。

       安多藏地所有的民居、帐房和土房门前或帐房后都有煨桑台或在帐篷杆子上挂个煨桑炉,每天吃饭前首先要煨桑。在特定的年份和日子,大小部落的男人都聚集在一起在神山的拉则上进行插箭、煨桑祭祀。阿尼玛卿是安多地区山水神灵的顶端。特别是到马年,虔诚的藏人从青海、四川、西藏、甘肃等地成群结队地跋山涉水前来朝拜。藏人认为在有生之年的马年转一次阿尼玛卿便功德无量。因为马年是佛主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

      在青海藏区,经常可以看到阿尼玛卿山神的画像,山神白盔、白甲、白袍,胯下白马,手执银枪,他武艺超群,降魔济贫,拥有无穷的智慧。阿尼玛卿峰有如此大的神威,自然成为朝拜之地。遇到灾难,他们总要呼唤阿尼玛卿,盼望法力无边的山神伸以援手。佳节时分,人们拿出柏香、炒面、酥油,给山神煨桑敬礼。

       阿尼玛卿被藏族同胞视为神山,每年都有大批朝圣者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前去虔诚朝拜。(绕山七天走完相当于念13亿遍六字大明咒)。千百年来,佛教徒们从雪域深入、四方藏区以及尼泊尔、印度、泰国等地,怀揣神圣的向往,不辞劳顿来到神山脚下,顶礼膜拜,转山修行。在这样身心合一的行动中,心灵仿佛在攀登阶梯,每一步都平和而欣慰的离幸福更进一点,进入一种和物质不太相干的优质生活状态。这正是我们在热衷的“转山”。    

       2014年是马年、是藏族转山之年,7月22日,我们在阿尼玛卿的考察路上,刚好碰上下大雪,气温降低至零下2℃,但转山者风雨无阻,磕长头的在泥泞中依然匍匐而行。整个转山路上,每走几百米就能遇到三三两两不断磕头的朝拜者逶迤前行。还遇到了130多辆大小车、1500人的一个大团队,里面除有国内天南海北的人以外,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外的不少转山者。据我们了解,转山最多的季节是最寒冷的二三月份,因为那时候,所有的大小河流上都有了冰桥,容易过河,可是那时的温度零下20—30度。阿尼玛卿也和冈仁波齐一样,平常年份转山的有四五万人,遇到马年有二三十万人。

觉果16.jpg文明之源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么多藏民族山水的传奇故事。藏族以拟人的方法,以宗教的理念创造了这么多的神灵,敬畏他们、尊重他们、保护他们?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藏民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非常脆弱的高地,他们很清楚,这块地方经不起任何破坏和折腾,只有顺应他、保护他,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我们研究藏族山水文化,我主持一项课题,叫《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是响应中央关于青藏高原是我国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要保护好的要求,按照讲好中国故事、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进行的。藏族人历来把自己生存的青藏高原这块寒冷、干旱、缺氧的,被人们誉为“不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看作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是藏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宝地,藏族以拟人的方法给这里的每座大山和湖水以生命和灵魂,封它们为神山圣湖,敬畏它们,崇敬他们,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这样,把这块生态非常脆弱的高原保护到现在,为建设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贡献。我们挖掘和总结藏族保护山水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内涵和经验智慧,进一步发扬广大,给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