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独克宗古城,香格里拉县城里真实的活着的古镇。
说独克宗古老,是因为这座昔日的茶马古道重镇,收藏了1300多年时光雕刻的历史沧桑的痕迹;
说独克宗真实,是因为独克宗古城的朽败是事实,但它很真,所以很美;
说独克宗活着,是因为它属于普通百姓,是一个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古城,人们在古城里生活、工作,生生不息。

初识独克宗古城

第一次认识独克宗古城是在2000年5月的一天,那时,我和同事应邀来参加迪庆州首届香格里拉艺术节。早晨,当我们走下夜班车,站在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街头时,出乎想象之外的情景出现在眼前: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稀疏的人群。我的心中一阵惊呼:藏区呢?雪域高原哪里去了?这里似乎是内地一个小县城的样子。又是惊讶,又是失落,内心不再平静。一直到了黄昏,这种心情才好一点,那是我们向当地人打探到,进入独克宗古城(古名建塘镇)以后。的士司机听说我们要到古城,就走完柏油路又走土路地把我们载到一片古旧的房屋前,随手指着一条伸向街道深处的七高八低的石板路告诉我们,沿着路走,就可到古城藏经堂和龟山公园。
沿着街道深深浅浅的石板路,我们走进了独克宗古城,街边古朴的木屋一幢接一幢,房屋大多是藏式风格建筑,偶尔也有几间汉式风格的。黄昏的阳光透过木屋,把斑驳的阴影投射在小巷深处。有些木屋铁锁把门,显然已废弃;有的木门木窗紧闭,灰蒙蒙的;有的墙院内传出孩子的嬉笑声和狗吠声。街上不时有穿藏服的人们三五成群地从身边经过。小巷弯弯,让我们辨不得西东,一路打听,终于来到龟山公园的小山丘下。见有一条石梯直通山顶,大伙便不管不顾地爬了上去。山顶有座叫朝阳楼的庙宇,庙的四周有一条一米宽的小路,大家沿着小路绕了一圈,没想到,不经意间就把中甸县城观赏了一遍,独克宗古城的全貌也就一览无遗了。夕阳的余晖中,木板覆顶、土木结构的藏式雕楼民居和远处野地里高大的青稞架,显得古远而神秘。

日月城——藏民心中的图腾

是夜,打开搜集到的资料,就像是翻开古城尘封的岁月,它辉煌的历史便伴着千年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渐渐向我们涌来。
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
中甸即建塘,相传与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历史上,中甸一直是云南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千百年来,这里既有过兵戎相争的硝烟,又有过“茶马互市”的喧哗。这里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汉藏友谊的桥梁,滇藏川“大三角”的纽带。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庆地区)为吐蕃王朝所属之地。唐676——679年,吐蕃在维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龟山建立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古城的兴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月夜,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明代,中甸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其地即是原来的大龟山“独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语名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两寨遥相呼应,构成中甸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区有名的“日月城”。独克宗古城历来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俄国人顾彼得先生在他那著名的著作《被遗忘的王国》中这样叙述到:据估计,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被阻时,这场“马帮运输”曾使用了八千匹骡子和两万头牦牛。另外,1936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在独克宗古城藏经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
历史上,独克宗古城还经历过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艰辛过程。最惨痛的一次是在民国初年,中甸县城三次遭受来自今四川乡城的土匪和来自东旺的土匪的抢劫烧杀,中甸县被夷为平地。商贾们惊恐万状,四处逃散,茶马古道的商队来往日益稀少,昔日中甸繁华的市场也由此逐渐冷落,沉寂下去了。

北门街66号——茶马古道上的风云世家

再次走进独克宗古城是在2004年7月底的一天,因参加2004年香格里拉松茸交易会,我来到香格里拉。似乎一夜之间,这里已变成了一座现代化气息浓郁的西部城市:藏地风格的大楼拔地而起,众多的星级宾馆,繁华的都市气象,香格里拉“长大了”。那么,独克宗古城怎么样了呢?据悉,2001年独克宗古城已被批准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我迫不及待地和当地藏族朋友阿彬一起造访了古城。
远远地,古城入口处两家装饰风格独特的酒吧就闯入眼帘。再往里走,发现古镇已少了些往日的沉寂,多了些热闹。沿街的许多幢古旧的木屋正在进行修旧如旧的工作,三条主要街道正在用旧石重新整修。虽然古城许多地方正在施工,但仍不断有旅游团队来参观。同行的州委宣传部的阿怀,每到一处都用手中的摄像机认真地拍摄着,他说要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古城的复兴。在阿怀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北门街66号,去拜访百年古屋的主人阿布旺堆老人。74岁的阿布老人汉名叫松柏良。这是一幢有一定规模、保存相对完整的两层藏式木楼,一楼是柴房牲舍,二楼是主人居室,还有一个大的回廊和佛堂以及宽敞的正屋。回廊横梁上5条木龙雕刻精致,只是丹漆已斑驳。当我们问起古屋修建的年代时,阿布把我们带进一间经堂。他小心翼翼地从神龛上取下一个花扣边框,边框的正面雕刻着一对腾飞的金龙,而背面却刻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陕西焦氏几个字。这是当年建房木匠的做工记录。依此推断,这幢古宅距今已有370年的历史了。阿布告诉我们,花扣上雕刻金龙这在藏式经堂中并不常见,另外经堂的神龛上端还饰有汉族的八宝,也就是传说中八仙过海时所使用的八种器物,这一切隐现着古宅的先祖有着显赫的贵族身份。另外,经堂里还藏有一件非同寻常的“物品”,那是文革期间从松赞林寺大殿中拆下来的柱头。
在阿布老人热情相邀下,我们来到正屋喝酥油茶。酥油茶是68岁的阿布农吉老阿妈特意为我们制作的,口感十分香醇。我们也有了进一步参观古宅的机会。正屋约有100平方米,十分宽敞,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过去土匪抢劫时刀砍壁橱留下的痕迹;也看到了文革时期,革委会使用的白炽灯给壁橱留下的烙印。如今,四世同堂的阿布老人一家幸福地在古宅里生活着。阿布的女儿松春和孙女松南央吉正忙着收拾东西,准备前往拉萨探望亲戚。
喝着浓香的酥油茶,我们听阿布讲起古宅的沧桑故事:历史上迪庆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当地的松、齐两家与西藏噶厦政府联系密切。松赞林寺与两家贵族相互为福襟关系。由此,北门街66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风云世家。如今,为保护古宅,阿布老人已经投入10多万元,县城建局也把古宅列为独克宗古城重点保护民居。

皮匠坡——古城的“三里屯”

今天,在独克宗古城游走,你会发现它多了些时尚的色彩和活力,因为2003年以来,有10多家富有激情、乐于时尚、各具特色、个性突出的酒吧、客栈已悄然进入古城的怀抱。它们是榛子酒吧•客栈、阿纳作坊(骆峰客站)、中甸牛棚酒吧、乌鸦酒吧、紫外线青年旅舍+酒吧、陋石酒吧、康巴咖啡馆、滇藏驿栈、归栈隆藏式聊吧、最后的土司庄园客栈等,它们为古城提供的时尚生活方式和生活氛围,使古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而不仅仅是寻幽访古的人来此驻足。
古城中现有北门、金龙、仓房三条主要街道,道路以大龟山为中心呈放射状展开。北门街所属的古街——皮匠坡,是昔日古城茶马古道的主干道,说不出是有心还是无意,乌鸦——古城最早的酒吧之一就开在此,经营乌鸦酒吧是一对夫妻,美国人艾梅和英国人吉生。到独克宗之前他们已在丽江呆了4年。说来也巧,和乌鸦相邻的榛子酒吧•客栈也是一对夫妻开的,他们来自中国的西北。和蔼可亲的男主人马哥是位退休干部,他美丽的妻子红姐却是辞去高级酒店管理工作来到香格里拉的。问起初衷,马哥淡淡地说:“这里好,地方宁静,百姓纯朴。大都市工作压力太大,想过一种轻松的生活。”榛子酒吧温暖的火炉、雪白的被单及女主人流利的英语使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在此找到回家的感觉。位于金龙街和仓房街的紫外线青年旅舍和陋石酒吧是两对昆明青年开设的,紫外线主人王晓云把藏家的米柜变成了吧台,简朴而具特色;牛棚酒吧开在金龙街,这是一间设计理念很另类的酒吧,它利用了藏族房东家一楼的牛棚改建而成,酒吧装修颇有特色,置身其中,使人仿佛回到远古,有了“山顶洞人”的感觉。这是瑞典籍华人安先生经营的,瑞典人彼特和表弟安定是他助手,这是间真正的牛棚。在古城,最热闹的酒吧是阿纳作坊(也叫骆峰客栈)。酒吧是用藏家青稞酒作坊改建的,设计风格讲求古朴舒适实用,在这里,饮马槽做成的巨型灯罩特抢人眼,让人感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作坊的男主人阿杜曾是一名教师,之前还在歌舞团呆过,萨克斯吹得很棒。他2002年到迪庆游走后,便爱上了香格里拉。2003年毅然辞去工职,偕夫人来到独克宗古城,经营阿纳作坊,过起“萨克斯风”一样悠长的日子。见到滇藏驿站的女主人阿敏时,她正忙得不可开交,客栈一下住进了10多个来过夏令营的外国学生。做过导游的阿敏英文流利、动听,招待完客人,坐到面前的阿敏依然是巧笑兮兮。阿敏说自己和丈夫老骥都十分喜爱藏文化,两人在2003年9月新婚之后便举家投入到香格里拉的怀抱。至今,他俩义无反顾的行动仍为朋友所称道。经营最后的土司庄园的是北京男孩阿胜。家境优越的阿胜曾就读于北京国际学校,并准备读完大学预科后就到加拿大留学,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阿胜留学的事暂时搁置了。之后,心灰意冷的阿胜背起行囊开始旅行。终于,独克宗留住了阿胜的脚步。他决定租用农舍开办自己的青年俱乐部,为喜爱旅游的朋友们提供一个歇息地。同时自己也拥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茶马古道——为了古城的明天

随着对独克宗古城采访的深入,记者感到出于对古城共同的热爱,无论是古城的居民还是新入住的人们,以及各方人士,大家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于是,记者就这一话题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齐扎拉聊了起来。齐扎拉说,古城现在正在进行着保护性的恢复建设工作。香格里拉是个民族走廊的结合部。历史上各个民族在这里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生并茂,充分体现了香格里拉文化内涵。所以,保护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以藏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共荣的现状。保护工作由“地下、地上、居民”三方面组成。地下:从保护的角度,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积极改善基础设施。要求供排水系统及三网入地;地上,注意保存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在技术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对特色建筑和传统街道尽量采取保留措施,修旧如旧。让人们从石头看茶马古道岁月;从建筑看深厚的历史文化遗痕。民居,古城保护区内约有居民700多户,人口约3000多人。多数以放牧,务农为主,经济状况较差。古城目前面临的空心化危险是古城走向衰败前兆。所以古城的保护关键在人。原住居民应保持在60%以上,才能保存一个鲜活的古城。才能保留本土文化。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对古城房屋买卖作了严格规定,并对贫困户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保留一个古镇的氛围。另外,为了在保存原居住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活力,促进古城文化繁荣,高度体现兼容并蓄,共存并茂的香格里拉文化内涵,政府将收购一部分古城的民房,拿给喜欢香格里拉的艺术家,多年以后,使独克宗古城成为各位艺术家的故居,从而使古城形成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大酒吧文化圈,宁静、永恒、休闲是其主题。并使古城逐步恢复昔日茶马古道重镇的风采。另外,香格里拉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如果每个人都从感情的角度出发去爱护传统,一座城市和集镇的面貌就能较完事地保护下来了。一个人的故园说到底不就是那些从小到大相濡以沫的环境?如果没了这些,不就等于没了故乡?
古城管委会的宋明飞主任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找整修古街道路所需要的旧石头。他们将从寻找每一块旧石头,每一根旧木料,敲掉每一块贴墙瓷砖做起,做好古城的恢复性建设工作。将来的古城要让人总是生活在怀旧的氛围中,似乎随时可以同祖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