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17e563-d457-4b35-967c-598fc59aed20.jpg

高洪波:在寻找中抵达生命的制高点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关于寻找主题的作品。小海寻找父亲,妈妈寻找丈夫,最后其实都指向寻找人性、寻找一种高贵的同情。关于寻找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特别多,但在这部作品里寻找贯穿始终、一环扣一环,在寻找中抵达生命的制高点。

        生命的制高点在哪里呢?作品在最后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父亲在离雪崩不远的峭壁上刻了几行字:“我们拥有生命,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对其他生命有用和有益,为了对这个世界说一声:‘我是你的。’然后听到这个世界的回答:‘我也是你的。’彼此的拥有就是彼此的相爱。因此,做一个对别人的生命有用有益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我觉得这就是寻找的最终答案,至少是作者给我们小读者的答案。

        这也是一本具有童话气质的儿童小说。俏皮点说,就是一部“伪装”成小说的童话、“伪装”成诗集的小说。两个“伪装”,是因为杨志军把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交叉进行。书中也描画了现实的成人世界,投资动物救助站的笑脸叔叔是作品中唯一一个反面人物,他贪吃、贪婪,总想着挣钱、吃野味,但最后他都失败了,成了一个丑角的形象。然而,作品中的童话色彩冲淡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和《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相比,这部作品更贴近儿童。假如说《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还是杨志军的一个尝试,虽然他写老奶奶、写藏区的孩子、写青藏高原、写巴颜喀拉山,但它的主题是严峻的,表达方式还有些拘谨,有成人化的倾向。那么这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在经过作者和编辑的认真打磨、修改后,得到了很多孩子的认可和欢迎,是一部很地道的儿童小说。

        杨志军把童话般的故事、诗意的感觉、诗歌的创作融进小说里,使得作品更加灵动、丰盈。书里涉及奶奶的童谣、6岁小海的儿歌、诺布哥哥的歌声:当大鸟飞过我的家乡/看到星宿海泛起白色的波浪/就像云朵降落到地上。看着这些诗句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作者年轻时写的诗,他很顺手地就移植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他是一位拥有诗人情怀、诗人气质的小说家。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伪装”成诗集的小说,也是一部“伪装”成小说的童话。

        更让人吃惊的是,作品写了近20种动物形象,这在以往的动物文学里比较少见。而且这些动物,如狼、狐狸、斑头雁、赤麻鸭、大鸬鹚老黑、黑颈鹤姑姑、瘸子猞猁、白唇鹿扎西、金雕小白、两个藏马熊、拐子岩羊、小黄马遥遥、藏獒多多等,刻画得都非常出色。还有红嘴鸦阳阳,它和小海之间特殊的沟通,既有其自身飞禽的特性,也是一个“传话人”的角色。自始至终,所有动物构成了这本书的一个整体。三江源独特神秘的野生动物群体,在杨志军熟稔生动的描绘下都被写活了。甚至像猞猁和岩羊这两个势不两立的动物,在他的小说里也成了互助互爱的朋友,非常传奇。所以我以为,在寻找中抵达生命的制高点,是作者杨志军始终如一的创作追求。

        作品中有一句话让我深受感触,这是父亲在电话里同小海说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伴侣,别人是小朋友,而你是动物。有个心理学家说,伴随动物长大的孩子会更加善良、友爱和无私,会更加懂得付出的重要和照顾别人的必要。你,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这是父亲眼里的小海,这个没有出场甚至最后才出场的父亲,代表成年人,在小说中为我们中国的孩子甚至世界的孩子提出了一种人和动物之间特殊的平等、互爱的关系。这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旨演讲中所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正好印证了这句有意特殊义的话。



叶青: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文学精品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作家杨志军“藏地少年系列”中的第二部,讲述了汉族男孩小海一家三代支援西部,为三江源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奉献牺牲的感人故事,体现了生态保护、关爱动物和民族团结的丰富主题。作品以诗性洋溢的叙事,构建了一个纯净澄澈、万物有灵、瑰丽奇特的自然世界,传递出作者深刻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生态观。

        这是一部更新了我们对儿童文学认知的小说。

        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儿童文学特质,整部小说的叙述视角、思维特征和话语表达是儿童角度的,但作品内涵显然远远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因为书中探讨的种种问题,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等,都是事关人类当下和未来的重大命题。因而,《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格局宏大、主题深刻、内容厚重的作品,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大书。

        作者将充满忧患意识的生态文学,与充满想象和童趣的儿童文学相结合,让略显沉重的生态文学绽放出理想主义的光芒;同时,也因为其中深深的忧患意识、深刻的主题,大大拓展了儿童文学的深度和广度,赋予其庄重而崇高的精神内涵,也更新了我们对于儿童文学的认知。

        这是一部主题鲜明却意蕴多重递进的叙事文本。毫无疑问,生态关注是小说叙事的立足点,但是绝不仅限于此,小说给我以鲜活而深刻印象的,是随着小主人公的寻亲之旅,随着小主人公的眼睛、随着小主人公不断的闪回式的联想,我们领略了三江源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博大神奇以及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读到了高原野生动物的忠诚、善良与灵性,更深入理解了美好和谐的生态观念,感悟到了高尚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作家的态度显然不在简单的讴歌或批判,而是透过儿童的眼睛,为我们还原自然生态的丰富、动物世界的多彩,带我们领略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文气质,让我们通过阅读再一次感受到人们真挚与质朴、友爱与善良,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超越生活的坚守,感受到其中诗性与纯真的表达。同时,也为我们客观地记述了人类所面临的危机,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内在的矛盾。意蕴的多重性与内涵的丰富性正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特质所在。

        这是一部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作品。孩子永远是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成人世界则多“现实主义”,甚至是“批判现实主义”。我感到,作家们的理想主义情怀,往往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更好的安放和落实。这是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独特的社会价值。

        小说中当然也有许多与理想主义情怀相矛盾的事物,如自然生态面临的侵蚀,自然生态保护中的牺牲、奉献与无奈,社会环境的恶劣。包括在小主人公爸爸李强和妈妈等人的奉献中,产生了理想主义情怀、科学精神、人文良知与现实之间严肃而冷峻的距离。但毫无疑问,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理想主义光辉,需要更多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文艺作品。

        最后我想说的是,正是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三江源这片神奇的高原腹地留下了生动的印象,引发了我对三江源由衷的向往和保护它的冲动。如果有与我一样的小读者,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不曾接受过大自然拥抱的孩子们,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萌生了投入自然的渴望,萌生了为理想献身的信念,在他们过早承受现实压力的心灵中埋下理想主义的种子,那么,这个世界将可能拥有更多一些美好,而这正是文学的意义,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海飞:来自三江源头的文学活水


        三江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世界高海拔自然保护区,中华水塔,中国三大母亲河的源头,这是一方令人仰视的神水圣土。“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杨志军的《三江源的扎西得勒》,犹如一股来自三江源头的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活水,给当下儿童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

        对于儿童文学界来说,杨志军是一位出手不凡、让人有着无限期待的作家。从2017年出版《海底隧道》、2018年出版《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到这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五年三部,部部精品,题材独特,主题深厚,艺术精湛,有令人震撼的文学大格局,有动人心魄的文学力量。

        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是我很欣赏的一部藏地儿童文学原创作品。令人欣喜的是,《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又有了新的突破。

        突破一:生态儿童文学国家战略高度的突破。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试点公园,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江河万里,源头的保护是生态保护的根。《三江源的扎西得勒》聚焦三江源,讲述我国历代科学家、野生动物保护者对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所做的贡献,内涵非常丰富,契合时代主旋律。同时,作者以饱满的情感和充满童趣的写作方式,通过儿童的视角,用闻所未闻的一个又一个藏地故事,用丰富的三江源地理地质知识,用三江源动植物保护新奇的知识,全方位、博物学式的、百科全书式地展现了三江源的美丽、独特、稀缺、重要,生动刻画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三江源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动物背后感人的故事,富有不可抵御的文学感染力。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与《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两部作品在主题表达和风格气韵上是一脉相承的,聚焦生态书写,聚焦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写的是“离开”。由于巴颜喀拉山草原退化,牧民们被迫放弃家园,迁往城市生活,侧重书写的是在现代文明到来之际,传统田园理想的消逝,反映了草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探寻人们如何能找到自己的理想精神家园。而《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写的却是“回归”。小海一家三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自愿离开城市去到边远地区,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守护着三江源,建设人类的精神家园。从这个层面说,三江源是对巴颜喀拉山的延续和呼应。两部作品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对生态的认知,也代表了人类自然观、生态观的发展和演变。但是,相对于《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来说,面对自然、动植物、人类乃至地球所面临的共同的严重生态危机,《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提出了很多新鲜且富有建设性意义、启示性价值的观点,有着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生态自然观和文明价值观,内涵更为广阔,格局更为深远,是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生态儿童文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类要爱护自然、爱护动物这种较为浅显的表达。这是很多生态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地方。

        突破二:生态儿童文学儿童叙事的突破。《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具有浓郁的儿童趣味性,具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该书情节构思精妙,节奏紧凑,细节密实。开篇就用扣人心弦的儿童叙事,营造了全书的悬念:爸爸失踪!主人公小海6岁,长期与野生动物朝夕相处,练就了一项特殊本领:了解动物的内心,可以与动物对话。爸爸在三江源失踪的消息传来,爸爸所在的雄鹰支队的巴雅尔叔叔开车带小海和妈妈去三江源寻找爸爸,行至半途,他们惊奇地发现,“小海救护站”的野生动物们偷跑出来,跟上了他们。不久又传来消息,救护站的动物们要被坏人“笑脸叔叔”处理了,妈妈只得放下小海赶回去救动物。在关乎动物的生命时,他们不得不暂时放弃找爸爸。小海一个人留在草原,结识了三位小伙伴,小伙伴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有的也失踪了。孩子们不知道应该先去找谁的爸爸,因为大家的爸爸都很重要。这时候有个孩子说,既然爸爸都在“不知道”的地方,那也许他们在一起。果然几个爸爸们真的在一起。这个桥段设计很别致,很符合儿童的心理。都在“不知道”的地方,那可能就在一起了。

        书里还写了很多神奇的动物。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大灰狼星宿海。在传统观念里,狼是坏的,会忘恩负义,但是爸爸竟然花了5000块钱救下大灰狼星宿海。就爸爸是否值得花5000块钱买下大灰狼星宿海,爸爸妈妈进行了激烈争辩。就像拯救大兵瑞恩那部电影一样,用多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值不值得?爸爸给了一个观点,要是100只狼中仅有一只悔恨的狼,而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是哪一只,那就应该全部救下来。作者传达的那种生命平等、万物有灵的观点让人很感动。还有从救护站“越狱”的拐子岩羊和瘸子猞猁,它们突然都出现在了小海寻找爸爸的路上。那最后爸爸到底找到没有,这些动物能起到什么作用?还有几个小伙伴的父母都去了哪里?这些悬念,吸引着我们一直往下读。直到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情节构思、悬念制造,步步为营、扣人心弦,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可见,作者杨志军很会编织故事。

        杨志军的儿童视角运用得也很成功。从小海的眼光和亲身经历去看这些动物,看爷爷奶奶第一代科学工作者的付出,看父亲为了三江源事业不惜放弃家庭和生命,没有生硬的说教,小海自然而然走进父辈的精神世界,父辈们雄鹰般的刚强、勇毅、忘我和牺牲精神影响着小海,在潜移默化中,小海也获得了成长,最后继承了父辈的遗志,学成归来,继续守护三江源。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也是一部很成功的少年成长小说。

        突破三:生态儿童文学思辨性的突破。生态文学是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情感文学。《三江源的扎西得勒》对人性的思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对如何建树“人”的精神底线和精神指标、成为理想的人的追寻等等,思想价值很高,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这对现在的孩子心灵的塑造也特别重要。我们常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着力塑造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高尚品质的父亲形象。在这个塑造中,充满了反思、自省和思辨。爸爸曾因为年幼无知,犯了毒杀雄鹰的过错,后面通过终生救助野生动物、保护三江源来救赎忏悔。野生动物在经历了人类的伤害、救助后,选择了回报人类的善待,尤其是爸爸被雪崩堵在格拉丹东雪山的冰洞时,被他救助后生活在“小海救护站”的动物们拼死相救,那一幕感天动地,震撼人心。书里所探讨的人如何才能成为理想的人,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如何成为更高精神指标的人,这点对于青少年朋友很有价值。

        生态是鲜活的,文学是鲜活的。杨志军以其鲜活的、独具风采的藏地少年小说,传达了对自然、社会、伦理、人性、生命、家园等诸多命题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和谐的生存理想和温厚的生命情怀,召唤人们守护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毫无疑问,这是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美好的源头期许。


刘琼:把童话写在三江源上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在众多儿童文学、动物小说中,是一个独特的新文本。一方面,它题材很独特,写的是三江源生态保护故事。三江源生态保护是一个重大话题,同时三江源也是大众很感兴趣但又不那么了解、有些神秘的地方;另一方面,作者的写作方式也独辟蹊径。

        三江源本身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里巍然耸立着雄伟的格拉丹东山,随处可见湛蓝清澈的湖泊;这里生活着“高原精灵”藏羚羊和古老物种野牦牛等诸多高寒生物,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乐园。但这部作品描绘的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世界,而是作者真实的表达。像这种隐秘的自然世界,如果仅仅用一个外来者的眼光来写作,是很难写深刻的。然而作者杨志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这片土地的真实面貌和文化底色,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他写的不是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而是一个真实的三江源世界。

        作者写了一个丰富的野生动物世界,人和动物相互依存的世界。书里描绘了18种有名有姓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质。这也是这本书的趣味性所在。作者用一种迷人的童话的方式,将这些动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作品还写了人的世界:三代援边,那是生活在西部地区的知识分子的情怀;成立雄鹰支队、建设救护站,那是守边者保护野生动物的夙志。创造这样一个人和动物相互救助、美好共生的世界,是儿童文学写作与阅读特别提倡的。

        从常态叙述来讲,儿童文学作品的写作者是成人,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是儿童。当然,这部作品的主角还包括各种动物,作者由内而外从笔端发散的正是对动物世界的深切情感。对儿童而言,这样一种深切的情感,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弥足珍贵。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既不是俯视的关系,也不是仰视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基于这种平等的关系,作者在作品中书写了很多我们平时很难发现的细节,也是生活的真相。比如我们对狼的认识,狼是孤独的,狼是残酷的,狼是忘恩负义的。书里的爸爸李强为了救一匹受伤的狼花了5000块钱,买下来并收养了它。很多人都觉得爸爸不值得,狼后来确实跑掉了。但最后却因为这匹狼的帮助,爸爸得以被救。这个细节呈现出狼性格中的多面性,打破了我们认知上的偏见。作者在描写人和动物的关系、刻画动物的时候,是以一种非常真诚、不带成见、不带刻板印象的方式来讲述,这种写作观念,让人钦佩。

        真实的讲述,真实的发现,真实的救护和被救护的关系(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是人救护动物,其实也有动物救护人的时候)、热爱和被热爱的关系、守卫和被守卫的关系,以这种方式构建出来的世界,恰恰是我们人类想要建立的一种天然的、和谐的生态关系。

        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成人)把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世界的关系,用文字、形象来叙述和表达,形成了孩子阅读的儿童文学。文学是特别重要的媒介。从我们一开始进入这个社会,进入阅读层面的时候,就要感受。除了亲身感受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也通过阅读来感受、了解我们的外部世界,或者远方的世界,或者我和自然、我和社会的关系。儿童文学写作、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我们构建出来的这个世界观特别重要。这部书里的人物都非常可爱,除了个别人比如笑脸叔叔这个唯一的反面人物,但这个反面人物最后失败了。整个小说给孩子们描绘的是一个诗意的、充满爱的,同时想象力特别丰富的世界。作者真真切切写出了三江源的瑰丽、神奇和美好,让孩子们憧憬,让孩子们热爱。

        儿童文学除了要有童趣和想象力之外,深刻也尤为重要。这部作品对深刻就处理得特别精彩。比如,作品写了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是由物质到精神,又由精神到物质,聚合离散,最后达到共同认知的关系。母子关系更加特别,通常成人小说里面的母子关系都不是这种写法。在这部作品中,作为成人的母亲在作为儿童的儿子面前是一个弱者的形象,不是母亲说教儿子,而是儿子在教育母亲或者说是儿子在帮助母亲成长。小说虽然没有回避凶险与残酷,但是它通过动物之间、人和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力量,冲淡了主题的沉重与残酷,将深刻表现得举重若轻。作品围绕小海的父亲李强的失踪事件,从寻找到失而复得,最后李强在高原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展开。起初我以为作者是用一个欢畅的语调写一个悲观的事,以为这是一个悲剧,后来我发现并非如此。虽然有人献出了生命,但是作品把为理想付出和牺牲的幸福感、满足感写出来了,所以它并没有浓厚的悲观或悲剧色彩,这是一种正向的生命观。情感上当然也会有哭泣,但是没有着重突出,因为这不是一个悲剧式的、会消逝的故事。作品的内涵是丰富且深刻的,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写法。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知识性强、文学性强、趣味性强的儿童小说,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的丰富性和深遽性令人吃惊。这本书的知识性也值得关注,里面有丰富的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地理地貌、动物的分类等内容,可以给孩子们很好的关于三江源的知识普及。另外,虽然作者没有刻意强调,但他写到了多民族和谐和睦、人和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可以说把童话写在了三江源上,令人动容。


原刊于《文艺报》202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