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来自安多藏区。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先后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鲁迅文学院。文学硕士,艺术学硕士。

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用藏、汉文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余篇,译文十余篇,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等文字。作品获“章恰尔”文学奖、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奖、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秀奖等多种奖项。已出版长篇传记文学《大师在西藏》(合著)、长篇翻译作品《说不完的故事》。藏、汉文小说集也即将出版。

2002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

剧情短片《静静的嘛呢石》(2003)荣获:
大学生电影节第四届短片竞赛单元专业组剧情类优秀奖;
北京电影学院首届“金字奖”优秀影片奖;
北京首届国际DV论坛剧情片大奖;
第二届亚细亚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韩国汉城)。
35mm彩色故事短片《草原》(2004)荣获第三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学生最佳短片奖,在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荷兰等国国际电影节展映。
纪录片《最后的防雹师》(2004 入选DISCOVERY新锐导演计划)。

35mm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荣获(2005):
第24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特别提名奖;
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新潮流”特别奖;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特别表扬奖”;
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
第8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2006中国影视学院奖“中国影视作品视觉艺术年度大奖”等奖项;
美国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日本中国电影节等影展特别展映。

2007年完成影片:
《噶陀大法会》(纪录片)

2008年完成影片:
《寻找智美更登》(故事片)
《巴颜喀拉的雪》(故事片)
《桑耶寺》(中国名寺高僧系列纪录片)
《中国名寺高僧之五台观音洞》(纪录片)


记者:您认为《寻找智美更登》的主题是什么?是有关藏族文化的传承,还是有关爱情的寻觅,还是其他?
万玛才旦:主题就是寻找。不单单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或者某种单纯的爱情的执着追寻,应该是多重的,希望每个观众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

记者:最初你是怎样开始构思《寻找智美更登》的故事的?我们知道《智美更登》是一个传统的八大藏戏之一,讲述了一个有关奉献的故事,您是如何将这样一个主题与影片结合到一起的?
万玛才旦:最初的构思来源于拍摄《静静的嘛呢石》前我们去藏区选景选演员时的一些情景。尤其在路上一个为我们作向导的老板讲述的他的初恋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很多东西。当时,老板刚刚讲了几句,他讲述的那种感觉就立即抓住了我。我马上让同行的摄影师用DV把老板的讲述给拍了下来。后来有几次想起了这件事,但因为许多杂事,没能再看一遍记录下来的内容。后来再看时,已经是2007年年初了。看了一遍之后,我有一种抑止不住的冲动,再次被老板真诚的讲述深深地感动,随后就决定要做一部电影了。有了这样的决定之后,当时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又回到了我的记忆和叙述之中,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想象、调整、综合之后,产生了《寻找智美更登》的剧本。
智美更登这个人物是在我的第一部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中第一次出现的。他在我的两部电影中出现,首先是作为一个精神象征,然后才是剧情的需要。智美更登作为八大藏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身上体现的是佛教的最核心的精神——慈悲、宽容和爱。第二部电影的中文片名在寻找之后加智美更登,就是为了突出贯穿整部影片的一种精神象征的寻找过程,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寻找这种精神象征时的彷徨、迷惘和失落的过程。藏文和英文的片名直译就是“寻找”,法文的片名直译为“在路上”。这几个片名都强调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寻找某种精神性的东西的路上的故事。

记者:《寻找智美更登》是您的第二部作品,与第一部作品《静静的嘛尼石》比起来,您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希望哪些地方能够和《静静的嘛尼石》保持统一?
万玛才旦:相比《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的影像风格更为极致。整部电影以全景、中景为主,很少使用特写镜头,希望有一种整体的气氛贯穿始终。我觉得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表达方式,是契合这个题材的一种美学呈现。
在演员和场景的选择上,基本延续了第一部电影《静静的嘛呢石》的方式,多数都选择非职业演员和实景,这也是希望和《静静的嘛呢石》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许多有关藏族同胞生活的细节都特别能打动观众,这些细节是您在生活中留意到的,还是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有哪些细节是让您特别感动的?
万玛才旦:多数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留意到,然后日积月累的结果。当然在拍摄现场也会有一些很生动的细节出现,这就要就看你能不能及时地扑捉到,能不能有机地加入到你的电影之中。比如藏戏表演中的一些细节就会时不时地感动你、感染你,同时也感动、感染其他人。

记者:您的电影都是以西藏为背景为题材的,在很多观众心目中西藏是一方神秘的净土,您希望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现一个怎样的西藏?
万玛才旦:希望通过镜头呈现藏区日常的但具有神性的生活状态和人的精神面貌。

记者:在您的第一部作品中您启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现令人惊艳,这次在《寻找智美更登》中,演员中职业演与非职业演员的比例是怎样的?您以什么样的标准还选择演员?对他们的表演是否满意?
万玛才旦:这部电影的演员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选择非职业演员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还原人物身上的那种质感。但这次也用了几个半职业的演员,比如片中扮演导演这个角色的是位在安多藏区家喻户晓的相声喜剧演员,还有蒙面女孩等。比例上还是非职业演员占多数。选择演员的基本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跟角色在气质上接近。总体比较满意,但也有遗憾。

记者:您的作品第一次参加传媒大奖,您对传媒大奖有哪些了解?此次参赛,您有哪些期望?
万玛才旦:因为之前也参加过两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所以知道传媒大奖是电影频道办的一个活动,旨在推广优秀国产影片,也知道历届获奖的一些影片。此次参赛,希望对影片有一个推介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这部影片、看到这部影片。

相关链接:

《寻找智美更登》主创访谈录之摄影、美术松太加:摄影的灵感来自藏族世俗绘画

《寻找智美更登》主创访谈录之录音德格才让:生活化的声音最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