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至今,整整30载,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诺尔德都在致力于《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

        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格萨尔》,作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艺术成就。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果洛人,诺尔德对于这个地方的格萨尔文化了如指掌。“我们果洛的山里、水里、天空里,都是格萨尔王的传说。”

        诺尔德小时候就开始接触《格萨尔》,常能听到邻居讲格萨尔的故事,每逢节假日,还会有一些格萨尔的演出,耳濡目染之下,他对格萨尔非常感兴趣。让他感到幸运的是,1986年,组织上正式调动他去果洛州《格萨尔》研究中心工作,由此结下了他跟《格萨尔》的不解之缘。

        诺尔德告诉记者,格萨尔王作为历史人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史诗《格萨尔》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新疆等7省区的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中广泛流传,但无论从英雄史诗产生到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还是从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史诗《格萨尔》的工作成就来说,果洛是格萨尔的故乡,是史诗《格萨尔》的发祥地,是全国《格萨尔》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

        “有些人认为,格萨尔王并不存在,只是一个文学人物,但是大部分的藏族学者和艺人都认为,格萨尔王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我个人观点是,从核心角度讲,格萨尔还是个历史人物。我们果洛的格萨尔文化有三个独特之处:遗迹多,特别是历史遗迹多;艺人多,特别是神授艺人多;版本多,特别是手抄版本多。这是别的地方都比不过的。”谈起自己最钟爱的格萨尔文化和家乡,诺尔德如数家珍。

        1954年出生的诺尔德,如今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他主持编辑出版了《果洛文史》,撰写出版了《果洛史要》等历史专著5部。国内外多种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及学术论文300多篇。代表作《东堂游记》《西行随记》《战神下凡》3部长诗在国内外藏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虽然获得过无数荣誉,但对于这些,诺尔德并不是十分看重。他告诉记者,自己一辈子感到最骄傲的事,就是《格萨尔》申遗的成功。

        2003年,诺尔德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那届全国政协中唯一一位专业研究《格萨尔》的委员。任职期间,他多次提出《格萨尔》申遗的提案。2008年,他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仍然继续为《格萨尔》申遗奔走呼号。终于,2006年5月20日,《格萨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格萨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背后,凝结的是包括诺尔德在内许许多多人的心血。

        史诗《格萨尔》以韵文和散文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就靠传唱的方式在传播,这就不得不提这些散落各地的民间演唱艺人。

       这些说唱艺人中有年过古稀的老人,有风华正茂的花季少女,还有年仅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往往都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有的艺人可以连续演唱好几天,长度达到几万行甚至几十万行;还有的艺人,可以一夜之间从一无所知到背诵史诗长篇;更有很多艺人本身不识字,却能够讲唱《格萨尔》,这些迄今都无法合理解释。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艺人如今越来越少,史诗演唱的传统难以承袭。

        诺尔德的工作之一,就是寻找这些散落民间的艺人。人少但面积不小,8万平方公里的果洛地广人稀,在通讯和交通都极其不发达的藏区,想寻找一个这样有绝技的人并非易事。诺尔德告诉记者,曾经最长的一次,他花费了整整两个多月才辗转找到一位民间格萨尔艺人。

        30年来,依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诺尔德共发现《格萨尔》民间艺人52名之多。除了寻找民间说唱艺人,诺尔德还抢救、搜集手抄本、木刻本32部,艺人口头作品27部,出版10部;抢救、搜集历代藏族学者有关格萨尔作品240多篇;指导建立了格萨尔狮龙宫殿、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等7处活动基地;恢复和建立了24家民间《格萨尔》藏戏团。

        “《格萨尔》是一部藏民族百科全书,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我愿意为她倾尽一生。”诺尔德与《格萨尔》的情缘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