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街北院》: 盛开在雪域的民族团结之花1.jpg       今年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优秀剧节目展演,《八廓街北院》就是其中的一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八廓街北院》,去年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展演。

《八廓街北院》: 盛开在雪域的民族团结之花2.jpg       话剧《八廓街北院》创作于2017年,首演于2018年,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第一部反映当代拉萨生活的现实主义的经典剧目。

       我是在拉萨长大的,八廓街,我再熟悉不过了。坐在剧场里,感受着八廓街这些年飞速的变化,场景历历在目,勾起了无限的回忆。

       一条八廓街,半部拉萨史。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大昭寺,几经修缮和扩建后,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经年累月,大昭寺周边逐渐形成集文化、商贸、宗教、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八廓街。八廓街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西接宇拓路门之康,南临金珠东路,北至北京东路,东连林廓东路拉萨市人民医院,周长约1000多米,拥有29处重点文物、56个古建筑大院和35个街巷,浓缩了西藏的古今发展与变化,2014年获选“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会盟,公元823年,双方将盟文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石立碑于大昭寺前,这座唐蕃会盟碑,铭刻着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成为高原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团结互助,共同走向幸福的见证。

       从唐蕃会盟碑顺时针向前走,临街有一座距今300年历史的三层藏式院落,这就是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一件件文物,清晰地展示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和平解放后,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曾被分配给群众居住,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八廓街北院”。几十年间,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藏式风情浓郁的八廓街北院里,各民族居民几十年的邻里深情,令人倍感温暖,其乐融融。

       黎明,迎着东方初升的光芒走进八廓街,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双手合十举过额头,然后平扑在石板路上,发出轻微的摩擦,大院里的人被这摩擦声唤醒,院子里的人开始起床洗漱、打一桶酥油茶、吃一碗糌粑、听一段新闻广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新的一天开始了。

       “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院子里汉族、藏族、回族、门巴族等各民族“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共同将八廓街建设成现在的模样。

《八廓街北院》: 盛开在雪域的民族团结之花3.jpg       话剧《八廓街北院》就是以坐落在八廓街北街的一座老院为背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为主题,围绕八廓街大院经历清政府时期的第一口井、翻新旧井、水压井、自来水四个阶段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共饮一江水 同为一家人”为主线,讲述了北院的居民们40年来,藏、汉、回等多民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故事里,阿妈贡珠与普珠扎之间的母子之情,普珠扎与其美之间的父子之情,其美与次卓玛之间的夫妻之情,其美和杨老师之间的战友之情,北院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摩擦冲突、和生活里互帮互助,反映了八廓街北院里风雪夜中暖人心,共话邻里团结情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西藏人民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该剧人物鲜活饱满,民族元素浪漫多姿,剧中庄重的头道水仪式;援藏教师的归来;汉、藏、回群众三个民族两对新人婚礼喜庆场面;巴松的发财致富之路;普珠扎成长为唐卡传人的坎坷等等,让人感受到大院“一家人”的气氛,演员们生动的表演感染着台下观众,每次幕间都迎来观众的热烈掌声。

《八廓街北院》: 盛开在雪域的民族团结之花4.jpg       全剧在歌颂民族团结的同时,把拉萨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变化展现在观众眼前,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西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充分阐释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通过《八廓街北院》这一条线索,反映了八廓街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大小院落的真实背景。大家共居一院,就像一家人一样。汉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总是问一声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藏族阿妈晒太阳时,总是帮着照看学步车里邻家的小孩,蒙古族大哥上班,顺便把邻居家上小学的回族小姑娘送到学校大门口,逢年过节,家人都会做好象征五谷丰登的“切玛”送给邻居,尽管大家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不太一样,但都互帮互助,相处得像兄弟姐妹一样,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各民族文化在八廓街交相辉映、创新交融,让千年古街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