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岗》剧照
记者与《扎西岗》主创交流
《扎西岗》剧照
“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走进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墙上贴着的周恩来总理1961年的题词映入眼帘。1962年,话剧团正式成立。40多年来,剧团共创作演出剧目200部,赢得各类奖项110多次。日前,剧团新创作的《扎西岗》赴广州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争夺,记者在拉萨与主创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语言:精打细磨,用汉语表现藏族人民生活
记者:《扎西岗》参加演出的都是藏族演员吗?演出时使用的是藏语还是汉语?
洛丹(团长、艺术总监):我们团全部是藏族演员,但这部话剧开始是使用汉语创作的,后来翻译成了藏语,在日喀则、山南等11个县同时进行汉语版和藏语版的演出,目前已经演出了106场,非常受欢迎。
记者:用汉语去表现藏族人民的生活,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尼玛顿珠(编剧):这部戏我们想要表现藏族农牧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农区牧区的谚语很丰富,用农民以及老人的话去做语言表现是非常恰当的,但要翻译成汉语则会有些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集思广益,一边演出,一边琢磨,不断改进。比如藏语中有很好的语言用于形容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我就用“好汉多一事,懒汉闲一世”这样的汉语去表达。另外,我们也会根据藏语意思去编一个汉语的谚语或格言。比如剧中“通往雪山顶上的路,都是崎岖坎坷的”,要表达的藏语的原意是“攀上一块岩石,才能看见一片草地。”
风情:三个仪式,展现西藏独特民俗
记者:这部戏如何体现藏族的独特风俗呢?
琼达(导演):老版本里,用三个春天来讲述三个时代,新版本中只有一个春天,运用了三个仪式。
首场是“五保户”老阿妈的乔迁之喜,藏族的婚丧嫁娶都会用仪式来表达,这个仪式的基调是轻快、舒缓。
第二个仪式是对牛的祭奠,庄严又庄重。用哈达堆起了一个小山坡,上面点一盏酥油灯,无人,只有一束光,这段戏长达1分半钟,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生灵的尊敬和热爱。
第三个仪式是欢送仪式,出现在戏的尾声,牛场效益不错,小姑娘梅朵考上了大学,人们欢送她。演员的服装有了很大变化,戏剧在舞蹈中结束。这场戏在田间地头,农民踏脚舞动,热烈奔放,激动兴奋,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个仪式,让这部话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大大增强了。
记者:这部戏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什么?
洛丹:少数民族剧团参演九艺节,我们是唯一的一部话剧,是藏族演员用汉语在舞台上表演话剧,这部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尼玛顿珠:这部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在农村的生活,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在演出时我听观众评价说“很生活”。
人物:新增老阿妈,串起剧情
记者:为了争夺文华奖,这部戏做了哪些改进?
洛丹:我们请来专家研究探讨,并且拿着修改方案去了上海戏剧学院取经,上戏配置了编剧指导、灯光指导、导演指导、舞美设计指导入藏,对该剧进行全方位提高。
记者:在角色、人物关系的设置上有新的变化吗?
尼玛顿珠:我们提高了它的艺术成分,增添了戏剧情节和矛盾,加强了戏剧冲突,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更人性化,还加入了好逸恶劳的赌徒形象。
琼达:《扎西岗》是我的导演处女作,改进后,对人物命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作了很大调整。男主人公(村长)和女主人公(乡长)成了恋人关系,性格特征也更加鲜明。第一场戏中,村长从外地学习回来,得知恋人已经是乡长了,便说不能公开他们的关系。他们现在是上下级,会有走后门之嫌疑。
新设置了一个重要角色——老阿妈,她在推进戏的发展,起到了化解矛盾的关键作用。整部戏中,老阿妈始终摇着转经筒,始终不说一句话,她用行动去支持男主人公。
老阿妈从第一场就开始出现,在关键时候就脱颖而出。比如开场是支持村长办牛场,牛死了她又第一个烧掉了村长当初向大家借债的条子。她在剧情上起到了衔接的关键作用,将一串串珠子连接了起来。
舞美:油画感厚重,突显民族元素
记者:《扎西岗》的舞台布景很美,这次在舞美设计上有没有增添一些新的元素?
占堆(舞美设计):整体设计上有很大变化,以前是以西藏观众的审美要求,以写实为主,比较具体,地域性很强,此次则以市场的审美角度来搞设计,更好地展现西藏元素和新农村元素。整个舞美设计厚重质感,有油画感,舞台、布景、声光电运用加强。
记者:这部话剧是如何体现西藏的雪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
占堆:舞台前堆着玛尼石,服饰是将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各地区的特点精炼地浓缩在一起。房子在制作上下了很大工夫,艺术感加强,比如,舞台两侧的房子以橘黄色为主,这种颜色在寺庙和喇嘛庙中常用;大门的设计也很精致,以前只有庄园才会有,现在的新农村也有了;墙面上黑色的运用,则是萨迦寺的颜色,非常古朴。
在开场、中间和结尾,都有一些原生态的仪式和舞蹈,祝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剧情链接
扎西岗,吉祥岗
扎西,意即吉祥,扎西岗,意即吉祥岗。《扎西岗》浓缩了西藏普通农村的生活,通过讲述一个普通村庄在村长巴丹巴旦的带领下兴办养牛场、共同致富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反映西藏翻天覆地变化,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一个团结、和谐、充满生机的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