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抹感人的夕阳中启程,仿佛又回到二十多前孑然一身辞别故土西行的那一幕。

        一样在冬季。

        入夜醒来车过格尔木车站。睡去又醒来车轮滚滚不知道在何处奔波,天光微亮,朦胧的景色美丽地展现开来。大地丰满的轮廓在柔和的天光中一点一点绽放,一夜铿锵动荡的梦魇刚刚醒来, 窗外是一片苍凉的鹅黄,闪亮的河流目送道路在高原大地怀抱径直向“天上的西藏”攀升。突然想起自己出发前在一张白纸上随意写下一行藏文——朝圣:第N次之旅,仿佛翻开一页新的画卷,也好象是凯旋前一个充满期待的拟题。

        圣地游历之一 :“成道者” 扎西次仁

2010年末扎老展示他的新成果

        圣地冬日明媚。一天中午笔者重访扎西次仁老人。

        他老人家显然知道有个安多人昨天去访问他未果而返的情况。 作为此行的一项内容,我给他带了一桶蜂蜜——他老人家一生为了民族社会的进步付出心血,我想我暂且作为安多人群的一分子以这样的方式向这样一位可尊可敬的老人表示一下敬意亦无不妥。

        扎老和扎西次仁基金会工作人员他的孙女次仁旺姆在家,我献上哈达。

        扎老和我算是私人关系,几年前我第一次拜访老人家的时候,送我一本由他主笔完成的《英藏汉对照词典》和一册扎老自己口述,由梅戈尔斯坦、威廉姆.司本石初执笔,杨和晋翻译的《西藏是我家》让我喜出望外。对他了解愈多,对他的敬重更添一份。

        全文地址:https://laozangmin.tibetcul.com/117471.html

        圣地游历之二  希望尽快成立“西藏唐卡艺术家协会”! 

 

L君:在圣地的安多籍唐卡艺术家

        在圣地,有一天下午去找安多老乡L。在迷宫似的八廓街七绕八转,在一个僻静的巷道我进了一座院落,回形结构,三层楼,这样的居住方式正是八廓街典型的古建风格。拉萨街市的掌故要数在拉萨生活过多年的廖东凡先生最为内行。刚到圣地我就在“古修啦”书店见到他创办的《西藏人文地理》(寥老现是顾问),一口气全部买下。读廖老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对西藏风物特别是圣城拉萨有“再看一眼”的深入与回味的隽永。(比如廖老发表在《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3月号第二期的文章《八廓圣迹详解》)另外在这册品位很高的杂志中我对作者“魏毅”的印象也颇为深刻(如《哲蚌寺——一座城市的生活史》)。置身藏文化境遇,他们往往有文化“旁白”的较深入的见解与热情。当然,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智力好奇心和平心而论的文化“纪录”。

        全文地址:https://laozangmin.tibetcul.com/117747.html

        圣地游历之三 往事随风:W在帕帮卡

历史名胜“帕帮卡”

        W君是我的同乡朋友。曾经的年少才俊,多年前是意气风发的母语诗人,几年后的他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蜷曲的一头乌发——我们一直开他的玩笑称之为“羔皮帽”下的头皮隐约可见,他说已很久没有写诗了。对此,我的理解是台湾散文大师余光中对诗人们的要求——所谓“伟大的孤独感”。其余他论及“保持点尊严,把握点价值”。

        全文地址:https://laozangmin.tibetcul.com/117809.html

          (藏人文化网特约记者程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