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画师现场作画
赤来旺久正在制作日岗羊排。
唐卡画师现场作画 “西藏印象”带您体验雪域高原藏文化
“武汉援藏工作在全国有三个第一。”武汉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西藏中学、乃东援藏模式,以及全国首家汉藏文化交流基地——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南馆的“西藏印象”。这一基地成立于去年11月。这里,有十世班禅大师御厨任餐饮顾问,有湖北藏医第一人问诊,有知名唐卡大师弟子现场作画……
感受“西藏印象”
“索呀拉请你,请你干一杯,这酒中有我心中的祝福……”来自拉萨曲水的藏族姑娘益西,为客人们唱起《祝酒歌》。
益西毕业于西藏农牧学院,和她一样,每年有30位藏族大学生在此实习半年。她说,这份经历让她对藏汉交流有了特殊的感情。
作为团中央设在武汉的藏族干部实习基地,人员由西藏劳动厅每年推荐,西藏中学和中南民族学院也选派藏族学生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
在这里,不上高原就可以体验西藏风俗文化。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的御厨——平措次仁任餐饮顾问,他的弟子赤来旺久亲自掌勺。
在藏文化艺术展示区,拉萨最著名的唐卡画师之一多布杰的弟子——普布和次拉在这里现场作画。这里还有一台老式木棱织机,来自素有“围裙之乡、氆氇之邦”美誉的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可现场观看制作藏族传统服饰品。
西藏非物质文化体验区,湖北藏医第一人才让·当知,在湖北推广藏医藏药10年,在这里现场问诊。
在藏文化艺术展示区,有一个特殊的区域——这里放置的都是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的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
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主要收养拉萨市一区七县的孤儿、残疾儿童和家庭特别困难的儿童,除了学习文化外,还传授给他们藏式绘画、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专业技术,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培养成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店内手工艺品的销售收入,都会返给这些孩子们。
次拉认真描画唐卡。西藏餐厅装饰得美轮美奂。
“西藏印象”有三绝:藏餐、藏医和唐卡
【藏餐】
十世班禅大师御厨任顾问 在汉可尝藏餐美食
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的厨师,这一排响亮头衔,属于平措次仁。他现抱病在拉萨,派弟子赤来旺久来汉亲自掌勺,监督这里的藏餐烹饪。
赤来旺久汉语不大流利,古铜色皮肤下,是一张羞怯的面孔。回忆起师傅讲起的班禅大师趣事,他说,班禅大师的饮食非常简单,读经入境时,全天只在下午2点食一餐,三道菜,萝卜烧土豆、风干牦牛肉和米粑。
心情好的时候,班禅大师会点上一道他最喜欢的菜:日岗(日喀则的一个小镇)羊排。因为独特自然环境,这里出产的羊,受污染少,肉质最好。此外,产自林芝的藏香鸡、藏香猪,也是班禅的常点菜。
赤来旺久说,师傅管教严厉,但是知无不言。他曾教导,卫生是一切饮食之本,自然原料是美食之源,这两样做不到,菜就不会受欢迎。
正宗的藏餐,餐品不过50种。但是赤来旺久融合汉藏手艺,发明出的菜品已达百种之多。
【藏医】
才让·当知坐堂问诊。
湖北藏医第一人现场问诊
“藏药取材高原,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医药都难比拟。”说到藏医藏药,才让·当知来了精神,藏医药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古阿拉伯医药学,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站在一排藏药柜边的才让,儒雅,羞涩。年近40的他,20年前,跟随藏医界著名的国家级专家旦巴嘉措大师,在拉卜楞寺研读藏医经典《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在甘肃省藏医学院行医近十年。老师旦巴嘉措对这位嫡传弟子说,你有这样好的医术,紧要的是让全国人民都知晓、享受藏医的奥妙。
2000年,才让来到江城,与其他四位师兄弟传播藏医。但是,由于藏医不被了解,当时没有一所医院愿意接收这几位医者。其他几位相继回去,只有他坚持了下来,2001年8月湖北省第一家获批准的藏医门诊终于在武汉落地。
谈起加入“西藏印象”的原因,才让说,来武汉十余年了,但了解藏医的人有限,他觉得愧对师傅的嘱托。他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能为了汉藏文化交流做点事。
【唐卡】
画师现场
挥毫绘唐卡
唐卡,是西藏的卷轴绘画,西藏宫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园的经堂里,都有悬挂唐卡的习惯。
今年23岁的次拉,学画唐卡已经7年。他说,他的老师米玛是祖传唐卡画师,已经传了6代人。对藏族来说,悬挂唐卡是宗教虔诚的表现,画唐卡是一件十分庄严的事情。
他说,唐卡人物的面部最难画。画家们选择藏历节日或心情最好的时候才画,一幅画下来,至少要两个星期。
在藏族,有一种说法,画唐卡如果把脸部画歪了,画师的脸也会长歪。
所以,次拉画唐卡,凝神静气,态度端正。
他说,市场上流传了许多技法简单的唐卡,很潦草,这是对神的不尊重,他要研究唐卡技法,把这一门艺术发扬光大。
“西藏印象”负责人丹增曲培 我把灵魂献给汉藏交流
“西藏印象”的负责人丹增曲培,少年时期在雪域高原长大,初中之后在湖北沙市六中西藏班读书,至今为汉藏文化交流奔走了10个年头。
藏文化才是无价之宝
2000年4月,丹增来到湖北,来到了他曾经上学的荆州。他的第一个“唐古拉饰品店”,开在母校沙市六中旁边,只有15平米,丹增经常跟客人讲饰品中的故事。
商品没标价,收银台是个透明的塑料箱子,挂在墙上。客人看中饰品后,随意付钱,不管多少,丹增都不在意。
丹增发现,产品价格有的只有几块钱,但是箱子里的钞票没有低于100元的。原来顾客买的是产品中蕴藏的藏族文化,是无价之宝。由小到大,他开办的藏饰品全国直营和加盟店超过100家。
汉藏文化交流基地的灵感
2009年,丹增当选为西藏工艺美术协会会长、西藏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一位国家领导人接见他时说,你不能局限于卖饰品,而是要促进汉藏文化双向传播。
丹增考察了国家藏学研究中心、北京的一些藏餐店。他突发奇想,既然汉族人对藏餐感兴趣,为什么不把藏文化与藏餐结合起来?就这样,全国第一个汉藏文化交流基地就有了雏形。
丹增说,他拟在武汉筹建一个占地300亩的汉藏文化交流园,联手几位热心于汉藏文化交流的企业家,建一座西藏风情主题公园,建一个集宾馆、藏族医疗会所、民风民俗体验和表演于一体的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