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梵音古乐是中国藏传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至今仍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觉囊藏哇寺祖庭中活态传承•着。觉囊梵音是佛教今存最古老的乐种,被音乐界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觉囊梵音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记谱方法: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的“央移”。他们以手抄曲本为载体,使300多首孤本曲谱得以传承600年的历史。
觉囊梵音所要表达的是生命最本质的智慧与慈悲,强调自然、清静、空灵。其在藏地已有1027年的传承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25位参加普贤行愿的乐僧都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觉囊文化中心藏哇寺,以四川省觉囊梵音代表性传承人嘉阳乐住金刚上师为首。本次觉囊梵音展示集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于一体,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五个方面组成,是历代觉囊派大成就者证悟境界的化现,是禅修者在禅定状态下所传承的修证方式,具足圆满清静。音乐古朴庄严,清辙流畅,堪称“千年不断的活态传承,佛法智慧与慈悲的绽放,雪域高原的原生态艺术”。它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学术价值,而且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觉囊派教法以中观“他空见”为因乘,以“时轮金刚”为果乘,尤其以显密并重、传承纯正、法理透彻、事法完美、戒律严格而著称。历47代法主传承至今,在千年历史中涌现出笃布巴、多罗那他、云登桑布等众多大成就者,成为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之一。于佛法教理和修证之中,觉囊派又以“声音供养”见长,将音乐和舞蹈纳入佛法的禅修中,形成了独具觉囊文化脉象的艺术形式。
4月21日下午,四川音乐学院借觉囊•梵音参加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展示的机会,专门邀请以“音声佛事”为重要特征的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觉囊•梵音展示团在其音乐厅举行专场展示。
觉囊派代表性传承人介绍觉囊梵音
觉囊梵音专场展示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张玉文先生主持,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易柯教授致词。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向觉囊派代表性传承人嘉阳乐住法主敬献哈达并预祝展示成功。觉囊派代表性传承人嘉阳乐住法主介绍了觉囊梵音古乐。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教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甘绍成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陈庆英教授、导演谢宏、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土登彭措教授、四川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何子军等专家学者和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何政军、成都市民宗局副局长红晓、阿坝州文化局局长冯青龙、副局长庄春辉、壤塘县文体局副局长雍尚莲参加了专场展示。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座无虚席。
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向觉囊派代表性传承人敬献哈达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嘉雍群培教授介绍专场展示由金刚乐舞和普贤行愿念诵两部分组成。开场“净坛”的金刚乐舞,盛装舞蹈僧通过“舞蹈禅”让自己与本尊相应,让自己与清净的本性相契合,动作的性格化,舞姿稳健庄重,具有雕塑感、造型美。由于觉囊梵音中包含持奏低音的大型法号和善于演奏旋律的金刚唢呐,以及多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因此持奏的音乐极具加持力和感染力。其中,金刚唢呐的演奏技巧精湛熟练,尤其是普贤行愿乐僧们一口气12分钟的“鼓腮换气吹奏法”,通过气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音量大穿透力强,曲调追魂摄魄,其阵阵吉祥号角声,令人啧啧称奇。乐僧们的唱兹念兹,则保留着藏传佛教“声明”的独特传统。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他们唱念时音区之低和音色之厚。当那如海潮般特别浑厚、低沉的“左盖” 声从普贤行愿乐僧们的喉咙深处滔滔而出的时候,听众们大都被这极具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超低声所震摄!由于吹奏乐器的音量大、音域宽、音色变化丰富,这就大大增强了觉囊梵音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活态传承千年的觉囊梵音走出古刹,面向川音圣殿,面向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师生,其清净深满之梵音使在场聆听者为之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