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及嘉宾为展览揭匾:刘海粟美术馆

        近年来,觉囊文化受到了国家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觉囊唐卡的姊妹艺术——觉囊梵音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觉囊唐卡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刘海粟美术馆主办和骏合集团、桑达传媒、蜀山传媒承办的“洁净精微——觉囊•唐卡艺术展”2012年5月4日至8日在上海市刘海粟美术馆开展,艺术展吸引了众多文化界、美术界、藏学界、民俗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的观看。
        由于觉囊教派素以清净专修为旨趣,很少牵涉世俗事务,因此世人对觉囊历代高僧修行所衍生出艺术——唐卡、梵音、雕塑、藏医药等不甚了解。近千年中,除了少数流散于民间和海外,觉囊唐卡几乎从未离开过庙宇和佛堂,也从未被世间所瞻仰。因此此次展览,也是觉囊唐卡再次走进繁华都市,将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画技,以及其中蕴含的深邃广博的佛法思想,给都市中的人们带来一份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觉囊派嘉阳乐住法主亲临现场为开幕式揭牌。他表示,“唐卡”(Thangka)是我国藏地独特的绘画艺术,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历史中,吸收、融合了汉、藏、印度、尼泊尔等多种地域文化的艺术元素,发展成为极具雪域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殿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十分感恩有机会与上海观众分享唐卡之美。
        觉囊派为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之一,以思想见地精深、专注禅修实证而著称,其思想以佛法了义大中观“他空见”为主旨,修行以密乘时轮金刚为核心,在藏传佛教历 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世人熟悉的文化符号“香格里拉”即源于觉囊时轮金刚教法中的“香巴拉”净土,藏地所沿用的佛教历算即时轮历算。此外,觉囊文化亦是藏地 医学、绘画、音乐等领域的重要源泉,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遗保护名录的“唐卡”艺术,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 画艺术形式,颇受国际关注和各界青睐。
        在唐卡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多个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觉囊画派”(Jonang School)以其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卓越的艺术审美而独成一宗。“觉囊”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境内的一处地名,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藏、汉、印文化交融中 心。公元十一世纪前后,这里逐渐成为佛法修行者的圣地,汇集于此的高僧们依据释迦牟尼佛精深、圆满的思想见地和修持法门建立起道场,逐步发展成为藏传佛教 五大宗门中风骨卓然、极具特色的一脉,以其地名被称为“觉囊派”。与之生息相伴的各种佛教文化艺术也由此萌生和成长,包括唐卡绘画、梵音唱诵、南派藏医 药、佛像雕塑等,这些都成为了藏地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 觉囊唐卡不仅是人类传统文化艺术殿堂里的一幅至精至美的画卷,它的背后更蕴藏着一座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无上宝库。 据史料记载,西藏唐卡起源于印度、尼泊尔等地佛像绘画艺术,后逐步融合了汉藏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发展至觉囊画派时期才圆满的确立了西藏唐卡自己的艺术风格。


觉囊画派当代作品

        这次上海市是继2011年12月19日至22日北京品众国际文化中心之后的第二次觉囊唐卡艺术展。展出的觉囊唐卡数量众多,绘制精湛,是一部以画言史、叙事、载道、弘法的全集,深深熔铸在藏族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信仰力和凝聚力之中,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蕴涵着藏族人民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渗透着一股精气神,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菩萨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是藏传佛教信众“随身携带的佛龛”。
        这次共展出汇集清代以来的觉囊画派代表性传承人采用传统技艺和材料精心绘制的包括彩唐、黑唐、金唐、红唐等多种类别共60余幅精品唐卡,艺术题材包括佛陀本生故事、八大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财宝天王等,作品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严谨又不显刻板,色彩鲜丽和谐,富于装饰性,画面既有一种统一感,又显得生动活泼,艺术效果不同凡响,是觉囊派有史以来在上海市举办的规模较大、品类较全、精品荟萃的一次精品唐卡艺术专题展,是我国各级文化界、美术界对觉囊画派抢救性、整体性保护的一次有益行动,也是推动觉囊唐卡艺术走出省门、走向全国的一次重要尝试,旨在进一步打响觉囊画派唐卡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其中有两幅“镇展之宝”——《二臂玛哈嘎拉》和《三世佛》。其中《二臂玛哈嘎拉》为清代作品,是觉囊画派的代表作之一。唐卡虽年代古远,色彩依然鲜明透彻,古朴空灵;整幅画面构图均衡、错落有致,用笔细致洗练,即使用放大镜观看,于线条细密处,依然可见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间有如精湛的书法,是唐卡中的传世珍品。《三世佛》唐卡长约3米,高约1米,由嘉阳乐住仁波切亲自参与创作绘画。其主题庞大,构图严谨,笔力精细,线条饱满,色彩浓烈,细节丰富,寓意深远,内涵深刻,堪称极为难得的当代唐卡艺术极品。藏传佛教觉囊派第47代法主阿旺衮嘎•嘉阳乐住仁波切,不仅是一位备受地方民众和佛教界尊重的佛学大家,也是国家级非遗名录觉囊梵音的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保护、恢复和推广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文化体系,对藏汉文化交流与地方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健阳乐住仁波切为观众讲解唐卡

        觉囊画派是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的画派,它在雪域藏地活态传承1027年,传统技艺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始终与藏传佛教各教派文化样式生息与共,是代表性传承人领略禅意、把握禅道、融入禅境、证悟禅心的唐卡技艺禅,也是弘法利生的方便法门。觉囊画派,集布画、版画、刺绣、织锦、堆绣、缂丝等严谨的佛门宗风与活泼的传统艺术共融一炉,使深邃的佛法思想与丰富的色彩线条炼化为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和壁画作品,主要由诸佛与祖师大德画传、佛菩萨与护法肖像画、本尊画、历史记载画、风俗画、建筑画、宗教活动、器物类、藏医药画、动植物画、时轮历画题材组成,是带有一定历史史料和人物传记的色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雪域藏地特定历史时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展现藏传佛教觉囊画派艺术独特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师古不泥古,学今不囿今,既师承藏族传统美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识”技艺,又融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的“禅修”心髓,更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且道器、禅艺、身心、真俗、愿行合一,无疑是觉囊画派艺术活态传承的一大特色。觉囊画派源于佛陀时轮教法,活态传承始终伴随着寺院僧侣的禅修,故其艺术特点一方面融合印、藏、汉绘画艺术精粹,又以线条绘制和色彩点染等特殊技法而取胜,是艺术审美和绘画工艺的圆满交融;另一方面艺术风格脱胎于深邃广博的佛法思想,成熟于一脉相续的清净修持,从千载历史积淀中走来,依然饱含着禅修者的那份自在、圆融和灵动——色彩的淡雅、构图的从容、线条的飘逸——成就了觉囊画派古朴隽永的艺术特色,可援引孔子对《易经》的品评来概括,即“洁静精微”:“洁”,是清净无着;“净”,如如不动;“精”,是集萃华章;“微”,湛然入微。
        觉囊画派,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藏传佛教画派,既保留了殊胜的传统觉囊画派传承体系,又兼容了当地黄财神文化形式,更笼罩在佛教信仰的光环之下,既表现为信仰的态度,又表现为信仰的目的,堪称“古老而神奇的唐卡画派,源于香巴拉的心灵艺术,佛教金刚密乘的修行法门,雪域唐卡画风的传统渊源,生命内在的清净与光明”。它有着明确的文化地理空间,以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为其大本营、集散地和根本道场,散布于四川省阿坝州壤塘、马尔康、阿坝“三县”和青海省果洛州班玛、久治、甘德“三县”。在文化生态上,既兼容以草地为代表的游牧文化,又兼容以雪山为代表的峡谷农耕文化。
觉囊画派画面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其传统技艺无不是在超越和觉悟中透彻出求真、求善、求美、求慧、求是的灵空境界和价值取向,是画师“在修行中绘画,在绘画中修行”的真实写照,始终在净化“个业”和“共业”的禅修中庄严身心、悲智修证、辅世教化、弘法养正,进而凝聚人心、践行慈悲、提升正气、促进和谐。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种种,首先是严格按照《绘画量度经》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人体结构及各个部位、器官的尺度和比例关系,以及计量方法均有严格的要求;其次是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再次是线条勾勒,既粗细一致、刚柔相济,运笔又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能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表现了一种华丽、细腻风格,具有浓烈的宗教感染力和震撼力。颜料采用的全是本地产的天然矿、植物颜原料,颜料经多次研磨,调胶时还要加入少量牛胆汁防腐,因此色泽艳丽,虽历经数百年,至今色彩仍然金光灿灿。
        觉囊画派艺术以其大量的内容、古老的技艺和重彩青绿的画风,传达了佛陀觉行之奇美、观音慈悲之优美、金刚力用之壮美、 文殊妙音之逸美的风韵,延续着中国藏传佛教觉囊画派的血脉。觉囊画派以其悠久的佛教美术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美术学界认为是“中国佛教美术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觉囊画派契合佛教“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众缘和合,同愿同行”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是一种让人心生善意慈悲,心平气和,由此产生超越感与觉醒意识的画派艺术。中壤塘觉囊画派的历代先师,除了传统技艺口耳相传之外,还开创了觉囊画派独树一帜的绘画艺术,使传延千年的觉囊画派的画风和技艺得以传承下来,成为研究古代佛教民间美术作品和美术信息的文化宝库。这种古老的画派艺术,可谓是中国古典美术的“活化石”。觉囊画派不但以唐卡和壁画弘法,满足了广大信众最迫切的心灵需要,还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藏传佛教美术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藏传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在修行中绘画,在绘画中修行,僧绘唐卡,出自清净梵行,秉持菩提悲心。唐卡中有殊胜法喜,唐卡中有庄严艺术。为其如此,觉囊派的千年唐卡艺术,在藏哇寺一脉传承,为喧哗尘世,带来吉祥霞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庆英如是说。
        近日,阿旺衮嘎•健阳乐住仁波切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就“佛法了义经藏与藏传佛教觉囊派传承”进行了主题讲座。近五百名专家、学者和师生聆听了健阳乐住仁波切的讲座,健阳乐住仁波切现场回答了师生有关佛法了义经藏与觉囊画派传承的提问。
        “洁净精微——觉囊•唐卡艺术展”在上海市举办,充分体现了文化界、美术界因应时代发展,回应促进中华文化发展需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从容淡定、坚定信心和方便善巧。品味觉囊唐卡艺术的“洁净精微”虽然短暂,但是善妙的缘起足以引发相续不断、重重无尽的广大愿行。


觉囊画派当代作品

        这次上海市是继2011年12月19日至22日北京品众国际文化中心之后的第二次觉囊唐卡艺术展。展出的觉囊唐卡数量众多,绘制精湛,是一部以画言史、叙事、载道、弘法的全集,深深熔铸在藏族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信仰力和凝聚力之中,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蕴涵着藏族人民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渗透着一股精气神,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菩萨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是藏传佛教信众“随身携带的佛龛”。
        这次共展出汇集清代以来的觉囊画派代表性传承人采用传统技艺和材料精心绘制的包括彩唐、黑唐、金唐、红唐等多种类别共60余幅精品唐卡,艺术题材包括佛陀本生故事、八大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财宝天王等,作品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严谨又不显刻板,色彩鲜丽和谐,富于装饰性,画面既有一种统一感,又显得生动活泼,艺术效果不同凡响,是觉囊派有史以来在上海市举办的规模较大、品类较全、精品荟萃的一次精品唐卡艺术专题展,是我国各级文化界、美术界对觉囊画派抢救性、整体性保护的一次有益行动,也是推动觉囊唐卡艺术走出省门、走向全国的一次重要尝试,旨在进一步打响觉囊画派唐卡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其中有两幅“镇展之宝”——《二臂玛哈嘎拉》和《三世佛》。其中《二臂玛哈嘎拉》为清代作品,是觉囊画派的代表作之一。唐卡虽年代古远,色彩依然鲜明透彻,古朴空灵;整幅画面构图均衡、错落有致,用笔细致洗练,即使用放大镜观看,于线条细密处,依然可见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间有如精湛的书法,是唐卡中的传世珍品。《三世佛》唐卡长约3米,高约1米,由嘉阳乐住仁波切亲自参与创作绘画。其主题庞大,构图严谨,笔力精细,线条饱满,色彩浓烈,细节丰富,寓意深远,内涵深刻,堪称极为难得的当代唐卡艺术极品。藏传佛教觉囊派第47代法主阿旺衮嘎•嘉阳乐住仁波切,不仅是一位备受地方民众和佛教界尊重的佛学大家,也是国家级非遗名录觉囊梵音的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保护、恢复和推广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文化体系,对藏汉文化交流与地方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健阳乐住仁波切为观众讲解唐卡

        觉囊画派是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的画派,它在雪域藏地活态传承1027年,传统技艺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始终与藏传佛教各教派文化样式生息与共,是代表性传承人领略禅意、把握禅道、融入禅境、证悟禅心的唐卡技艺禅,也是弘法利生的方便法门。觉囊画派,集布画、版画、刺绣、织锦、堆绣、缂丝等严谨的佛门宗风与活泼的传统艺术共融一炉,使深邃的佛法思想与丰富的色彩线条炼化为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和壁画作品,主要由诸佛与祖师大德画传、佛菩萨与护法肖像画、本尊画、历史记载画、风俗画、建筑画、宗教活动、器物类、藏医药画、动植物画、时轮历画题材组成,是带有一定历史史料和人物传记的色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雪域藏地特定历史时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展现藏传佛教觉囊画派艺术独特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师古不泥古,学今不囿今,既师承藏族传统美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识”技艺,又融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的“禅修”心髓,更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且道器、禅艺、身心、真俗、愿行合一,无疑是觉囊画派艺术活态传承的一大特色。觉囊画派源于佛陀时轮教法,活态传承始终伴随着寺院僧侣的禅修,故其艺术特点一方面融合印、藏、汉绘画艺术精粹,又以线条绘制和色彩点染等特殊技法而取胜,是艺术审美和绘画工艺的圆满交融;另一方面艺术风格脱胎于深邃广博的佛法思想,成熟于一脉相续的清净修持,从千载历史积淀中走来,依然饱含着禅修者的那份自在、圆融和灵动——色彩的淡雅、构图的从容、线条的飘逸——成就了觉囊画派古朴隽永的艺术特色,可援引孔子对《易经》的品评来概括,即“洁静精微”:“洁”,是清净无着;“净”,如如不动;“精”,是集萃华章;“微”,湛然入微。
        觉囊画派,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藏传佛教画派,既保留了殊胜的传统觉囊画派传承体系,又兼容了当地黄财神文化形式,更笼罩在佛教信仰的光环之下,既表现为信仰的态度,又表现为信仰的目的,堪称“古老而神奇的唐卡画派,源于香巴拉的心灵艺术,佛教金刚密乘的修行法门,雪域唐卡画风的传统渊源,生命内在的清净与光明”。它有着明确的文化地理空间,以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为其大本营、集散地和根本道场,散布于四川省阿坝州壤塘、马尔康、阿坝“三县”和青海省果洛州班玛、久治、甘德“三县”。在文化生态上,既兼容以草地为代表的游牧文化,又兼容以雪山为代表的峡谷农耕文化。
觉囊画派画面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其传统技艺无不是在超越和觉悟中透彻出求真、求善、求美、求慧、求是的灵空境界和价值取向,是画师“在修行中绘画,在绘画中修行”的真实写照,始终在净化“个业”和“共业”的禅修中庄严身心、悲智修证、辅世教化、弘法养正,进而凝聚人心、践行慈悲、提升正气、促进和谐。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种种,首先是严格按照《绘画量度经》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人体结构及各个部位、器官的尺度和比例关系,以及计量方法均有严格的要求;其次是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再次是线条勾勒,既粗细一致、刚柔相济,运笔又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能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表现了一种华丽、细腻风格,具有浓烈的宗教感染力和震撼力。颜料采用的全是本地产的天然矿、植物颜原料,颜料经多次研磨,调胶时还要加入少量牛胆汁防腐,因此色泽艳丽,虽历经数百年,至今色彩仍然金光灿灿。
        觉囊画派艺术以其大量的内容、古老的技艺和重彩青绿的画风,传达了佛陀觉行之奇美、观音慈悲之优美、金刚力用之壮美、 文殊妙音之逸美的风韵,延续着中国藏传佛教觉囊画派的血脉。觉囊画派以其悠久的佛教美术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美术学界认为是“中国佛教美术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觉囊画派契合佛教“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众缘和合,同愿同行”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是一种让人心生善意慈悲,心平气和,由此产生超越感与觉醒意识的画派艺术。中壤塘觉囊画派的历代先师,除了传统技艺口耳相传之外,还开创了觉囊画派独树一帜的绘画艺术,使传延千年的觉囊画派的画风和技艺得以传承下来,成为研究古代佛教民间美术作品和美术信息的文化宝库。这种古老的画派艺术,可谓是中国古典美术的“活化石”。觉囊画派不但以唐卡和壁画弘法,满足了广大信众最迫切的心灵需要,还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藏传佛教美术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藏传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在修行中绘画,在绘画中修行,僧绘唐卡,出自清净梵行,秉持菩提悲心。唐卡中有殊胜法喜,唐卡中有庄严艺术。为其如此,觉囊派的千年唐卡艺术,在藏哇寺一脉传承,为喧哗尘世,带来吉祥霞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庆英如是说。
        近日,阿旺衮嘎•健阳乐住仁波切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就“佛法了义经藏与藏传佛教觉囊派传承”进行了主题讲座。近五百名专家、学者和师生聆听了健阳乐住仁波切的讲座,健阳乐住仁波切现场回答了师生有关佛法了义经藏与觉囊画派传承的提问。
        “洁净精微——觉囊•唐卡艺术展”在上海市举办,充分体现了文化界、美术界因应时代发展,回应促进中华文化发展需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从容淡定、坚定信心和方便善巧。品味觉囊唐卡艺术的“洁净精微”虽然短暂,但是善妙的缘起足以引发相续不断、重重无尽的广大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