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顿珠(图片来自网络)
唐卡是西藏文化的新名片,唐卡作为“藏密文化”的概念正逐渐被世人所知。随着青藏铁路开通,西藏旅游成为大众化消费的时尚,西藏唐卡迅速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而其中多派唐卡将题材从宗教转向世俗,审美从传统走向现代,技法从图像制作走向艺术创造,开创了唐卡新格局,更是受到世人瞩目。
年叙·多吉顿珠,藏族,多派唐卡创始人,当代杰出藏文书法家、唐卡艺术家、西藏唐卡文化产业领头人。现任中国唐卡博物馆艺术顾问、国家级项目《宗喀巴大师功德大全》大型唐卡制作顾问以及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华大典》特约顾问等职。1967年生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1996年在成都创办多康唐卡画院,1998年将画院迁至拉萨。先后培养了近200名贫困孩子学习唐卡绘画;2006年创多派唐卡。2011年获“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首位藏族企业家。
收到由西藏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联合推出的“西藏多派唐卡艺术品鉴之旅”邀请函,笔者于4月24日飞赴拉萨,同行的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导格桑益希教授。格桑益希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出版过《藏族美术史》等权威著作,他也出生在康定,对同乡多吉顿珠十分熟悉,一路上讲了不少往事,他认为,多吉顿珠不但是唐卡产业化发展的先行者,而且可望成为推动西藏文化复兴的枢纽性人物。
今年3月,由多吉顿珠主创的多派《五方度母》长幅唐卡以168万元的高价被收藏者买走,创下了多派唐卡售价的最高纪录。这幅唐卡用矿物、植物颜料及金汁绘制,长3.63米,高1米,由多吉顿珠与唐卡画师丁嘎历时两年共同创作完成。这一新闻被广泛报道,使得“唐卡热”持续升温。
到达拉萨市区,我见到了有着康巴汉子魁梧身材的多吉顿珠。也许为了表示礼仪,他一身西装。见到来自全国的学者和媒体记者,他显得有些拘谨。谈到那幅《五方度母》长幅唐卡时,他总算找回了自己的语言。
唐卡号称“图史”,许多唐卡画师需用数年心血绘制,有“布谷鸟叫三遍的作品”之说,意思是用三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因此,寺庙或收藏者把这样的唐卡视为珍品,只在每年特定的日子展观一次便秘藏起来。较之于集体创作的壁画,唐卡可以更清楚地呈现藏族灿烂的历史与绘画的传承。多吉顿珠动情地表示,“置身普通藏民的生活,我意识到雪域艺术深入骨髓的伟大。唐卡很适合西藏传统的游牧生活习俗,可随着帐篷的搬迁而随身携带。我自幼学习唐卡绘画,而且我就生活在唐卡世界当中。”
在一家尼泊尔风味的餐厅里,我向多吉顿珠请教他名字的含义,是否与“多派”命名有关。他说自己的名字就是“金刚事成”的意思,因此“多派”既有包容、融合多个唐卡流派的意思,也意指自己创立这一流派。
多吉顿珠说,多派唐卡的题材藏汉交融,风格集中体现在一个“多”字:多元风格,多元技法,多元题材。“唐卡从内容到形式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也是我国除国画、油画外的另一特殊画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我觉得,世界上最没有掺杂个人欲望的画就是唐卡了。”
实录
我一直生活在唐卡的世界里
对成都这座包容的城市充满感激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到四川省藏文学校是什么时候?
多吉顿珠(以下简称多):1987年,我被推荐到已迁至康定的省藏校学习。这所学校是全国著名的藏文学府,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和高僧大德。唐拉则旺是我的老师,我更系统地学习了绘制唐卡的技法。你提到过叶星生的老师、唐卡大师西洛会“一毛画”绝技,就是用一根老鼠须为笔,他一边念经一边画,可以在半颗青稞上画出3个佛像!我那时使用“阿底”的毛制笔,就是用黄鼠狼的尾巴毛来绘图。
记:毕业后做了些什么?
多:1990年我留校任教,期间参与了德格印经院木刻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校勘工作,随后作为副主任编辑,负责完成十世班禅大师首次付印《甘珠尔》的校审工作。这对我是一次全方位考验。我23岁还俗后,发现除了新华书店外,康巴地区的群众购买藏文书籍十分困难,便决定在康定城开第一家康巴藏文书店。我全部资金只有一千多元,提供门面的人一听开书店,就对我说,等你赚钱了再说房租的事。那时成都盐道街的出版大厦成了我最熟悉的地方。很多藏文书我是赊销,一年下来就销售了80万元。后来我还在成都的草市街开过文化公司,我对成都这座包容的城市充满了感激。
绘制唐卡须用全部的灵魂和热忱
记:我去过你的故乡——康定塔公大草原。
多:从我的出生地骑马到县城,还有一天半的路程,那里很闭塞,学校很遥远。年叙家族是木雅地区的藏族世家,不乏高僧大德,历史上曾经转世过50余位活佛,甚至还出过不丹王国第四代国师年叙·加旺屈玛、《汉藏大辞典》编委年叙·青绕唯色这样的人物。1974年我7岁时,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学习藏文。爷爷在木板上刷黑油,做成写字的黑板,一天学习下来,我两手漆黑,身上也是黑油斑斑。那时就开始学习藏文文法、书法、诗学、医学、历算、唐卡、藏传佛教经典和仪轨。12岁,我就到当地古龙寺当喇嘛。
记:在寺庙里开始系统学习唐卡绘制?
多:就是在古龙寺开始接触唐卡的。我跟勉唐派唐卡大师年叙·拉旺盛布学习。我十分努力,同时也学习书写藏经,会雕酥油花,主持的喇嘛很喜欢我。
记:在你印象中,学习唐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多:就在古龙寺时期。一次师傅安排我和几个徒弟绘制“四大天王”唐卡,我绘制的那幅唐卡底部纹饰比较潦草,师傅把我臭骂了一顿。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未合眼,重新绘制了一幅,直到师傅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面对唐卡,你必须用全部的灵魂和热忱来绘制。
在继承与创新的心态下审视唐卡
记:你自幼师承勉唐画派唐卡技艺,如何看待唐卡的现状?
多:我来到拉萨后,学习了嘎止派和青孜派画风。因为在校期间我还接受了西方素描训练,有机会接触当代中国各种流派的绘画艺术,拥有了广阔的美术视野。我认为西藏唐卡在明清两代逐渐形成了勉唐、嘎止、青孜三大绘画流派,勉唐、嘎止两派都有着汉地青绿山水画风的背景色调,特别是噶玛嘎止画派就产生于我和丁嘎的故乡,“嘎止”有“庆典仪式营帐”之意。该画派历来推崇风格多元、技法多元的画风。
噶玛嘎止画派在绘画技法上有着汉地工笔人物画的鲜丽,三矾九染,淡雅文儒,色层薄而丰富,从石色到水色,从透明到重彩,半遮半透的表层下透着底层色,表层的透明渲染下又透着石色。线描所占的比重尤为突出,轻重粗细又转折顿挫,体现着画师对线条的理解程度及深厚的线描功力。嘎止派表现出的优美诗情和淡远意境,充分展示了汉藏美术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记: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就成为你思考的问题。
多:1996~1997年,我与德格·贡确扎西合作在成都创办多康唐卡画院,延请20名知名唐卡画师为寺院绘制传统题材的唐卡,探讨唐卡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1998年我将画院迁至拉萨,改名为“拉姆拉绰唐卡艺苑(仙湖艺苑)。在藏汉、古今、宗俗、艺术各方面,我一直在苦思融会贯通的路径。我有丰富的藏地生活经历,熟悉宗教理论和藏族传统文化,康巴人本来就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吸收、勤于变革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我吸纳了以噶玛嘎止唐卡画派第29代传人、西藏一级唐卡画师丁嘎等唐卡大师组成的团队,我们可以在继承与创新的心态下审视唐卡。噶玛嘎止画派线条遒劲流畅,设色淡雅,这些特色都可以在多派唐卡画风中窥见踪迹。
记: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唐卡艺术批评家和靖说,自清末唐卡形成标准样式后,在传统基础上变化,当代成就最高、面目最新、影响最大的当属多派唐卡。现在唐卡画师的处境怎样?
多:有三个对比:画师过去是法王画家,现在是民间画师;过去是知识精英,现在是文盲白丁;过去是道德楷模,现在是“道德焦虑”。画师已被边缘化了,且面临生存的多重压力。这些压力也是促使我们思考创新的动力之一。多派唐卡自觉地把具有宗教功能的藏传佛教唐卡与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唐卡,从题材、配置、风格上区别开来,既保留了对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又满足了市场需要和利益诉求,有效地处理了唐卡画师群体的价值冲突。
记:能否总结一下多派唐卡的特征?
多:一是佛的造像度量依照早期印度风格的基础进行再创作;二是材料采用传统的纯矿物质颜料进行绘制;三是在染色手法上吸取了新唐卡派大师们的用色点染法,大量留出画面空间,构图简略,形成空旷、寂静、清雅、高洁的风格特色;四是描绘大自然景色,吸收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造型特征和渲染法;五是总体色调采用西藏传统的布局烘托主题。你看到的这幅唐卡宽1米,长1.25米,有近百个佛像,画了将近一年。因为最小的佛像头部只有指甲盖大小,笔触要求非常细腻,丁嘎每天画十几个小时,用一年多时间来完成一幅多派唐卡,这样的事并不罕见。
在时代压力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记:我看过丁嘎的《绿度母》,他说佛法与唐卡就像酥油茶与糌粑的关系。画师对佛经要有极深感悟,佛像的造型比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经典的规范去勾勒。语法、古藏文以及范本的学习都有助于画师对经典的理解,将佛法理念与绘画技法相结合,才能找出绘制唐卡的新意。
多:一个偶然机会,丁嘎见到尼泊尔的一幅《绿度母》照片,画风与我们熟悉的唐卡迥然不同,激发了丁嘎变革传统唐卡的灵感。我们收集了大量唐卡资料,将最早的噶当派作为着手点,特别是造型、装饰、留白以及着色特点,终于形成了集多派画风为一体的多派新唐卡派系。由丁嘎主创的《绿度母》就是多派的代表作。
记:众所周知,藏香和唐卡是目前市场认可度最高、销量最好的两种西藏文化产品。你们是如何应对市场的呢?
多:目前我们的唐卡市场年销售额有2亿元,其中尼泊尔唐卡占70%的市场份额,但其实尼泊尔的唐卡最早起源于我们。尽管从绘制技艺与艺术价值上来说,我们的唐卡优于尼泊尔唐卡,但尼泊尔光唐卡学校就有十几家,营销形成了一条龙,而我们的唐卡企业规模小、创新少,所以市场份额被尼泊尔唐卡所占。我一再呼吁我们的唐卡不能因循守旧,仅仅停留于传统的技艺,而应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加唐卡产品的艺术性,提升其价值。
记:你所创办的唐卡学校是西藏最大的唐卡学校,学员状况如何?
多:市场化对西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感到了时代的压力。为了批量生产,唐卡技艺已经逐渐走出家族传承的狭窄路子,拉姆拉绰唐卡艺苑的学徒来自西藏、四川、甘肃等地,我们要求他们在一年半的学习后掌握基本技法。这些孩子主要来自生活较为困难的农牧民家庭,学徒期间不收取学费,食宿全免。学成后,根据不同技艺水平每月发给工资,每卖出一幅唐卡再给提成。一期学徒班有几十名学生,之前不少学生学成后离开,另立门户了。让大家欣慰的是,目前西藏绘制唐卡的画师上升到了7000人。
记:据说目前你的画院正在绘制一幅巨作?
多:这是青海省人民政府投资19亿元绘制宗喀巴大师1700米长的巨幅唐卡,我们承担了其中200米。应该说,对西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唐卡艺术深爱有加的我是幸运的,我的思路与政府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不谋而合。
收到由西藏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联合推出的“西藏多派唐卡艺术品鉴之旅”邀请函,笔者于4月24日飞赴拉萨,同行的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导格桑益希教授。格桑益希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出版过《藏族美术史》等权威著作,他也出生在康定,对同乡多吉顿珠十分熟悉,一路上讲了不少往事,他认为,多吉顿珠不但是唐卡产业化发展的先行者,而且可望成为推动西藏文化复兴的枢纽性人物。
今年3月,由多吉顿珠主创的多派《五方度母》长幅唐卡以168万元的高价被收藏者买走,创下了多派唐卡售价的最高纪录。这幅唐卡用矿物、植物颜料及金汁绘制,长3.63米,高1米,由多吉顿珠与唐卡画师丁嘎历时两年共同创作完成。这一新闻被广泛报道,使得“唐卡热”持续升温。
到达拉萨市区,我见到了有着康巴汉子魁梧身材的多吉顿珠。也许为了表示礼仪,他一身西装。见到来自全国的学者和媒体记者,他显得有些拘谨。谈到那幅《五方度母》长幅唐卡时,他总算找回了自己的语言。
唐卡号称“图史”,许多唐卡画师需用数年心血绘制,有“布谷鸟叫三遍的作品”之说,意思是用三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因此,寺庙或收藏者把这样的唐卡视为珍品,只在每年特定的日子展观一次便秘藏起来。较之于集体创作的壁画,唐卡可以更清楚地呈现藏族灿烂的历史与绘画的传承。多吉顿珠动情地表示,“置身普通藏民的生活,我意识到雪域艺术深入骨髓的伟大。唐卡很适合西藏传统的游牧生活习俗,可随着帐篷的搬迁而随身携带。我自幼学习唐卡绘画,而且我就生活在唐卡世界当中。”
在一家尼泊尔风味的餐厅里,我向多吉顿珠请教他名字的含义,是否与“多派”命名有关。他说自己的名字就是“金刚事成”的意思,因此“多派”既有包容、融合多个唐卡流派的意思,也意指自己创立这一流派。
多吉顿珠说,多派唐卡的题材藏汉交融,风格集中体现在一个“多”字:多元风格,多元技法,多元题材。“唐卡从内容到形式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也是我国除国画、油画外的另一特殊画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我觉得,世界上最没有掺杂个人欲望的画就是唐卡了。”
实录
我一直生活在唐卡的世界里
对成都这座包容的城市充满感激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到四川省藏文学校是什么时候?
多吉顿珠(以下简称多):1987年,我被推荐到已迁至康定的省藏校学习。这所学校是全国著名的藏文学府,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和高僧大德。唐拉则旺是我的老师,我更系统地学习了绘制唐卡的技法。你提到过叶星生的老师、唐卡大师西洛会“一毛画”绝技,就是用一根老鼠须为笔,他一边念经一边画,可以在半颗青稞上画出3个佛像!我那时使用“阿底”的毛制笔,就是用黄鼠狼的尾巴毛来绘图。
记:毕业后做了些什么?
多:1990年我留校任教,期间参与了德格印经院木刻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校勘工作,随后作为副主任编辑,负责完成十世班禅大师首次付印《甘珠尔》的校审工作。这对我是一次全方位考验。我23岁还俗后,发现除了新华书店外,康巴地区的群众购买藏文书籍十分困难,便决定在康定城开第一家康巴藏文书店。我全部资金只有一千多元,提供门面的人一听开书店,就对我说,等你赚钱了再说房租的事。那时成都盐道街的出版大厦成了我最熟悉的地方。很多藏文书我是赊销,一年下来就销售了80万元。后来我还在成都的草市街开过文化公司,我对成都这座包容的城市充满了感激。
绘制唐卡须用全部的灵魂和热忱
记:我去过你的故乡——康定塔公大草原。
多:从我的出生地骑马到县城,还有一天半的路程,那里很闭塞,学校很遥远。年叙家族是木雅地区的藏族世家,不乏高僧大德,历史上曾经转世过50余位活佛,甚至还出过不丹王国第四代国师年叙·加旺屈玛、《汉藏大辞典》编委年叙·青绕唯色这样的人物。1974年我7岁时,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学习藏文。爷爷在木板上刷黑油,做成写字的黑板,一天学习下来,我两手漆黑,身上也是黑油斑斑。那时就开始学习藏文文法、书法、诗学、医学、历算、唐卡、藏传佛教经典和仪轨。12岁,我就到当地古龙寺当喇嘛。
记:在寺庙里开始系统学习唐卡绘制?
多:就是在古龙寺开始接触唐卡的。我跟勉唐派唐卡大师年叙·拉旺盛布学习。我十分努力,同时也学习书写藏经,会雕酥油花,主持的喇嘛很喜欢我。
记:在你印象中,学习唐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多:就在古龙寺时期。一次师傅安排我和几个徒弟绘制“四大天王”唐卡,我绘制的那幅唐卡底部纹饰比较潦草,师傅把我臭骂了一顿。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未合眼,重新绘制了一幅,直到师傅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面对唐卡,你必须用全部的灵魂和热忱来绘制。
在继承与创新的心态下审视唐卡
记:你自幼师承勉唐画派唐卡技艺,如何看待唐卡的现状?
多:我来到拉萨后,学习了嘎止派和青孜派画风。因为在校期间我还接受了西方素描训练,有机会接触当代中国各种流派的绘画艺术,拥有了广阔的美术视野。我认为西藏唐卡在明清两代逐渐形成了勉唐、嘎止、青孜三大绘画流派,勉唐、嘎止两派都有着汉地青绿山水画风的背景色调,特别是噶玛嘎止画派就产生于我和丁嘎的故乡,“嘎止”有“庆典仪式营帐”之意。该画派历来推崇风格多元、技法多元的画风。
噶玛嘎止画派在绘画技法上有着汉地工笔人物画的鲜丽,三矾九染,淡雅文儒,色层薄而丰富,从石色到水色,从透明到重彩,半遮半透的表层下透着底层色,表层的透明渲染下又透着石色。线描所占的比重尤为突出,轻重粗细又转折顿挫,体现着画师对线条的理解程度及深厚的线描功力。嘎止派表现出的优美诗情和淡远意境,充分展示了汉藏美术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记: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就成为你思考的问题。
多:1996~1997年,我与德格·贡确扎西合作在成都创办多康唐卡画院,延请20名知名唐卡画师为寺院绘制传统题材的唐卡,探讨唐卡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1998年我将画院迁至拉萨,改名为“拉姆拉绰唐卡艺苑(仙湖艺苑)。在藏汉、古今、宗俗、艺术各方面,我一直在苦思融会贯通的路径。我有丰富的藏地生活经历,熟悉宗教理论和藏族传统文化,康巴人本来就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吸收、勤于变革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我吸纳了以噶玛嘎止唐卡画派第29代传人、西藏一级唐卡画师丁嘎等唐卡大师组成的团队,我们可以在继承与创新的心态下审视唐卡。噶玛嘎止画派线条遒劲流畅,设色淡雅,这些特色都可以在多派唐卡画风中窥见踪迹。
记: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唐卡艺术批评家和靖说,自清末唐卡形成标准样式后,在传统基础上变化,当代成就最高、面目最新、影响最大的当属多派唐卡。现在唐卡画师的处境怎样?
多:有三个对比:画师过去是法王画家,现在是民间画师;过去是知识精英,现在是文盲白丁;过去是道德楷模,现在是“道德焦虑”。画师已被边缘化了,且面临生存的多重压力。这些压力也是促使我们思考创新的动力之一。多派唐卡自觉地把具有宗教功能的藏传佛教唐卡与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唐卡,从题材、配置、风格上区别开来,既保留了对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又满足了市场需要和利益诉求,有效地处理了唐卡画师群体的价值冲突。
记:能否总结一下多派唐卡的特征?
多:一是佛的造像度量依照早期印度风格的基础进行再创作;二是材料采用传统的纯矿物质颜料进行绘制;三是在染色手法上吸取了新唐卡派大师们的用色点染法,大量留出画面空间,构图简略,形成空旷、寂静、清雅、高洁的风格特色;四是描绘大自然景色,吸收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造型特征和渲染法;五是总体色调采用西藏传统的布局烘托主题。你看到的这幅唐卡宽1米,长1.25米,有近百个佛像,画了将近一年。因为最小的佛像头部只有指甲盖大小,笔触要求非常细腻,丁嘎每天画十几个小时,用一年多时间来完成一幅多派唐卡,这样的事并不罕见。
在时代压力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记:我看过丁嘎的《绿度母》,他说佛法与唐卡就像酥油茶与糌粑的关系。画师对佛经要有极深感悟,佛像的造型比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经典的规范去勾勒。语法、古藏文以及范本的学习都有助于画师对经典的理解,将佛法理念与绘画技法相结合,才能找出绘制唐卡的新意。
多:一个偶然机会,丁嘎见到尼泊尔的一幅《绿度母》照片,画风与我们熟悉的唐卡迥然不同,激发了丁嘎变革传统唐卡的灵感。我们收集了大量唐卡资料,将最早的噶当派作为着手点,特别是造型、装饰、留白以及着色特点,终于形成了集多派画风为一体的多派新唐卡派系。由丁嘎主创的《绿度母》就是多派的代表作。
记:众所周知,藏香和唐卡是目前市场认可度最高、销量最好的两种西藏文化产品。你们是如何应对市场的呢?
多:目前我们的唐卡市场年销售额有2亿元,其中尼泊尔唐卡占70%的市场份额,但其实尼泊尔的唐卡最早起源于我们。尽管从绘制技艺与艺术价值上来说,我们的唐卡优于尼泊尔唐卡,但尼泊尔光唐卡学校就有十几家,营销形成了一条龙,而我们的唐卡企业规模小、创新少,所以市场份额被尼泊尔唐卡所占。我一再呼吁我们的唐卡不能因循守旧,仅仅停留于传统的技艺,而应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加唐卡产品的艺术性,提升其价值。
记:你所创办的唐卡学校是西藏最大的唐卡学校,学员状况如何?
多:市场化对西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感到了时代的压力。为了批量生产,唐卡技艺已经逐渐走出家族传承的狭窄路子,拉姆拉绰唐卡艺苑的学徒来自西藏、四川、甘肃等地,我们要求他们在一年半的学习后掌握基本技法。这些孩子主要来自生活较为困难的农牧民家庭,学徒期间不收取学费,食宿全免。学成后,根据不同技艺水平每月发给工资,每卖出一幅唐卡再给提成。一期学徒班有几十名学生,之前不少学生学成后离开,另立门户了。让大家欣慰的是,目前西藏绘制唐卡的画师上升到了7000人。
记:据说目前你的画院正在绘制一幅巨作?
多:这是青海省人民政府投资19亿元绘制宗喀巴大师1700米长的巨幅唐卡,我们承担了其中200米。应该说,对西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唐卡艺术深爱有加的我是幸运的,我的思路与政府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