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理塘县的冷谷寺(泽仁旺堆提供)


盛唐时期的十一面木雕观世音(泽仁旺堆提供)

        近日,我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龙门石窟研究所原所长,73岁高龄的温玉成教授,到高原之城理塘县做考古调查。他参观了七世达赖喇嘛故居并与当地文化宗教界人士做了交流。从中了解到理塘县西部冷古寺现存有一批唐宋时期的珍贵文物
        冷古寺(藏语称岗波丹萨寺)位于理塘县西部,背椅肖札山(海拔5807米),面对格聂山(海拔6224米,<红史>等藏文文献称作:岗波贡嘎)该山周围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传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据理塘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泽仁旺堆介绍,冷谷意为圣地之门。由噶玛噶举派都松钦巴创建于公元1164年。七世噶玛巴曲札降措扩建成为噶玛噶举派三大寺之一。僧众最多时达2000余人。


木雕噶举派祖师像(宋代)


木雕噶举派祖师像背面


木雕祖师像局部


木雕莲座


木雕祖师想(宋代)


木雕护法神(元代)

        在寺院现存文物中有一件木雕十一面观音像,约70厘米高。温教授判断是汉地制作的盛唐时代的作品(公元8世纪)。这尊木雕十一面观音像早于寺庙建院300年。据了解,国内最早的十一面观音雕像在龙门石窟,是武则天时期雕造的。这件十一面观音造像的发现反映了藏汉民族8世纪就有佛教文化的交流。另泽仁旺堆提供一件木雕噶举派祖师像,虽然有所残破但可以判断是十二至十三世纪作品,该像长40cm ,宽13cm  ,厚14cm 。背面头部和身部都留有装藏孔,这可能是关于噶玛噶举派祖师最早造像之一,因此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一件木雕祖师头像,双目下视,口唇微闭,表情庄重,面部残存着彩绘和刷金,是一件十分传神的艺术品。还有一件蓝色色相的护法神造像,可惜腐朽严重。
        由于冷古寺地处偏僻,寺院遗址还需要做深入的考古调查。温教授建议对该寺现存文物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上述十一面观音像和祖师像应定为国家级文物,由地方政府妥善保管。


木雕噶举派祖师像(宋代)


木雕噶举派祖师像背面


木雕祖师像局部


木雕莲座


木雕祖师想(宋代)


木雕护法神(元代)

        在寺院现存文物中有一件木雕十一面观音像,约70厘米高。温教授判断是汉地制作的盛唐时代的作品(公元8世纪)。这尊木雕十一面观音像早于寺庙建院300年。据了解,国内最早的十一面观音雕像在龙门石窟,是武则天时期雕造的。这件十一面观音造像的发现反映了藏汉民族8世纪就有佛教文化的交流。另泽仁旺堆提供一件木雕噶举派祖师像,虽然有所残破但可以判断是十二至十三世纪作品,该像长40cm ,宽13cm  ,厚14cm 。背面头部和身部都留有装藏孔,这可能是关于噶玛噶举派祖师最早造像之一,因此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一件木雕祖师头像,双目下视,口唇微闭,表情庄重,面部残存着彩绘和刷金,是一件十分传神的艺术品。还有一件蓝色色相的护法神造像,可惜腐朽严重。
        由于冷古寺地处偏僻,寺院遗址还需要做深入的考古调查。温教授建议对该寺现存文物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上述十一面观音像和祖师像应定为国家级文物,由地方政府妥善保管。


木雕噶举派祖师像(宋代)


木雕噶举派祖师像背面


木雕祖师像局部


木雕莲座


木雕祖师想(宋代)


木雕护法神(元代)

        在寺院现存文物中有一件木雕十一面观音像,约70厘米高。温教授判断是汉地制作的盛唐时代的作品(公元8世纪)。这尊木雕十一面观音像早于寺庙建院300年。据了解,国内最早的十一面观音雕像在龙门石窟,是武则天时期雕造的。这件十一面观音造像的发现反映了藏汉民族8世纪就有佛教文化的交流。另泽仁旺堆提供一件木雕噶举派祖师像,虽然有所残破但可以判断是十二至十三世纪作品,该像长40cm ,宽13cm  ,厚14cm 。背面头部和身部都留有装藏孔,这可能是关于噶玛噶举派祖师最早造像之一,因此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一件木雕祖师头像,双目下视,口唇微闭,表情庄重,面部残存着彩绘和刷金,是一件十分传神的艺术品。还有一件蓝色色相的护法神造像,可惜腐朽严重。
        由于冷古寺地处偏僻,寺院遗址还需要做深入的考古调查。温教授建议对该寺现存文物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上述十一面观音像和祖师像应定为国家级文物,由地方政府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