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教授正在鉴定文物


温教授正在鉴定格萨尔时期文物


唐代吐蕃地图上明显标记灵国位置


元代的朵甘思都司元帅府位置


明代赞善王府位置

用历史史料和考古证据来论证灵国和灵•格萨尔的历史真相
考古学家对灵国古遗址和部分格萨尔时期文物鉴定后认为历史上确有灵国和灵•格萨尔其人

        在藏、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一个叫“灵”、“灵卡”、“灵国”的地名。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个地名。
         “灵”地到底在哪里? “灵”地有什么传说和遗址?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些问题的事实真相,2012年7月和去年8月,我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龙门石窟研究所原所长73岁高龄的温玉成教授,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雀儿山到德格。又沿着高山小路,颠簸200多公里,先后两次考察了古灵国遗迹。

 
俄支的元代古建筑


俄支绒果寺古遗址


古灵国老城墙


德格龚亚寺甲查大将遗址


绒果寺的古遗址墙上的弓


俄支寺收藏的元代文物

        考古学家寻找古代灵国遗址
        绵延不断的山峦,弯曲交错的溪流和那颠簸不止的乡间小路一路伴随着我们走向那神秘的领土,道旁无数的玛尼石堆和山沟里每一处花花草草彷佛都在向我们召唤,“没错,就是这儿。”是啊,高原的阳光是如此灿烂,景色这般秀美的土地一定有它独特的底蕴。
        今年7月23日,我们翻阅了川藏线317上著名的雀儿山,经玛尼干戈前往德格县俄支乡。去年温教授来过一次俄支,此次是为了找寻古代灵国的国都以及元朝在此设立的朵甘思都司和明代的赞善王王府的具体位置。俄支乡靠着石渠县和德格县交界处的邓柯,古代称“邓麻”,虽然树木不多,放眼望去全是绿色的家园,景色非常秀美。
        俄支此刻的天空特别的蔚蓝,这片古老的土地时不时刮起带着晴朗味道的大风,预感告诉我们,寻找古代灵国的答案就在这里。
        “上海复旦大学谭其骧(1911~1992)教授(已故)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唐代吐蕃地图(公元820年) 东部地区中明显标记了“灵”地(今写成“岭”)。从而得知“灵”这个地名唐朝时候就已经存在,可能是一个古国名称,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了,这种地方诞生个英雄的灵•格萨尔王是顺理成章的了。唐代岷山以西的生羌的首领叫董哥罗,在邛崃山以西的东女国等八国中的哥邻国、弱水国、咄霸国、东女国、悉董国的国王也都是董姓(或汤姓),这些说明灵国的势力在向东方推进。吐蕃灭亡以后各部落分裂,灵国更加强大起来,这就是岭•格萨尔王诞生的历史背景。”温玉成教授说。
        从历史上看,俄支是从古代和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各时期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子。温玉成教授在实地两次考察时发现了一处俄支寺周围的遗址,这里有多处古城墙遗址,规模较大,俄支寺本身的建筑不像个寺庙,明显看得出是个宫殿,该寺佛法殿的望板全是弓箭所制。古城墙遗址里曾出土过许多唐宋时期的牦角组成的祭祀遗址。该寺还收藏了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长矛、刀、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叫鉞,时代大约为南北朝至唐代,非常珍贵。
        温教授介绍说:在两汉时代,在金沙江上游两岸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多弥部落,他们曾和汉地有过接触,(《后汉书》明帝永平十七年,称作动黏)。《北史附国传》称他们为当迷,大约在吐蕃松赞干布向东北方向进军消灭白狼、吐谷浑的过程中,与多弥部落结成了军事同盟。在此后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中,多弥部落成为吐蕃的东北的军事基地,多弥部落的董姓也就成了吐蕃四大姓之一。至此到九世纪多弥部落建立了自己的灵国。


俄支出土的元代瓦当


元代出土瓦当


俄支仁青顶出土的元代瓦当

        一片瓦当解密朵甘思都司元帅府遗址
        晚上在俄支乡政府吃晚饭时,有一个老乡告诉我们,几年前在绒果寺的附近挖到过完整的瓦当,上面有五个佛塔,制作很精美。这句话引起了温教授的注意,寻常老百姓的瓦当不可能制作的很精美,这应该是官府的瓦当。
        瓦当出土的地方叫仁青顶,离俄支寺只有两、三公里处,离现在的绒果寺很近。第二天,乡上组织了几个年轻人,在瓦当出土的地方开始尝试挖掘,果然出土了很多残缺的瓦当和瓦片,其中有一个瓦当,还算完整。温教授看后,判断其为元代瓦当,而且瓦当制作很厚实,上面的佛塔也很讲究,这个地方以前绝对是官府所在地,这应该就是朵甘思都司(藏文“多康”安多和康巴的之意)所在地。俄支的一位叫次洛的堪布还告诉我们,俄支寺遗址在历史上规模很大,据前辈们介绍,该寺的东南西北各有900米的古城,中间为(现在的俄支寺所在地)灵国国都遗址,周边还有 “茶叶条状”的三个古城堡。分别叫甲卡仁莫,甲卡目波,甲卡须莫。
        温教授讲述历史背景时说: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下灭大理时,西路军经过这里,招降了岭葱土酋家族,在这里设立了朵甘斯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也就是朵甘思都司。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已经标出,这是灵国最早的城市。元代在这里设立了“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后来变成了“朵甘思元帅府”,设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隶属“吐蕃宣慰司”(见《元史•百官志》)。元代称俄支为“灵卡”(藏文白色灵国之意)。
        曾诞生了萨迦派著名的大师噶•阿列胆巴(1229—1303),1311年他被追封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他曾主持元大都(北京),护国仁王寺。(今北京五塔寺前身)。他与八思巴(1235-1280)享有同等地位。


绒果寺的明代壁画


绒果寺明代绘画

        考古学家在德格绒果寺找到赞善王府
        在我们考察俄支乡绒果寺时,寺院正在进行维修中,温教授在废弃的旧房梁堆里发现了明代初年彩绘佛像及云字头图案,在一座小经堂中也保存有明代初年壁画。温教授从这些特征来分析推断,这里曾经是明代赞善王王宫。赞善王是明朝中央政府在藏区册封的五大世俗王之一。(明代在藏区分封的“五大世俗王”是:赞善王(在灵藏),阐化王(在烈伍栋),护教王(在馆觉),阐教王(在必力工),辅教王(在思达藏)。寺院的喇嘛说:这里以前是岭葱土司的官寨(岭葱土司是灵国的延续,根据岭葱家谱的记载,从灵•格萨尔父亲升兰到现在岭葱土司旺青道登朗甲已经相传了22代。从多弥氏族到现在已相传64代)。
        绒果寺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在一个小山包上,周围有一条小河围绕,形成天然的军事堡垒,易守难攻。这里独特的地形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在古代这里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温教书介绍说:在明代,永乐皇帝于1407年封著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并把俄支称为“灵藏”。据《明史•西域传》记载,第一代赞善王是著思巴儿监藏(?——1425年);第二代是南噶监藏;第三代是班丹监挫(1445年袭封);第四代是塔儿把坚粲(1467年袭封);第五代是南噶坚粲巴藏卜;第六代是端竹坚暂。嘉靖年间以后记载不详)。
        据明史及考古资料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派太监洪保“统领官军铁骑,陆行使西域临藏(即灵藏)、管觉、必力工瓦、拉撒(拉萨)、乌斯藏等国”。洪保是后来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大太监!第一代赞善王曾派人到南京向朝廷进贡,先被任命为“灌顶国师”,1407年封为“赞善王”,并保留灌顶国师称号,赐给金印及诰命。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7——1521年),自封为“大庆法王”,崇信喇嘛教,在皇宫中大演佛法,在豹房修“双身”。
        明代末年,蒙古人固始汗于1639年率军南下康区,第七代德格土司与蒙古人结盟攻杀了白利土司,从而取代了岭葱土司的统治地位。上述历史说明多弥部的灵国从九世纪到十七世纪一直统治着金沙江上游广大地区(包括今玉树、江达、石渠、德格、白玉等广大地区)。


旦麻纪念馆收藏的旦麻大将军头盔


俄支寺收藏的格萨尔时期头盔


白亚寺收藏的格萨尔时期头盔和盔甲


白亚寺收藏的长矛


白亚寺收藏的格萨尔时期文物


德格白亚寺收藏的的盾


俄支寺收藏的唐代钺

       考古学家在格萨尔故里找到多处格萨尔时期文物
     根据甘孜州的邀请,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教授先后四次考察了甘孜州的德格、白玉、邓柯、甘孜、炉霍等地发现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藤盾、长矛、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
   “格萨尔王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人物。但很多‘格学家’们往往把他的神奇传说和神秘故事掩盖了他的英雄本色和历史的真实性。只有用历史考古学的考察分析才能使英雄格萨尔王确认其历史真相。”温玉成教授介绍。
       去年8月,温玉成考察完德格印经院等地后,又专程来到德格白亚寺附近的一处残墙断壁。该寺院的登真喇嘛丁真介绍,此地据说是格萨尔30个大将之一的亚查阿登大将遗址。寺院大殿斜对门的二楼上有一个很老的蹦控(四墙原木的房间),里面收藏有头盔、长矛、皮制鱼鳞甲等文物。温玉成教授介绍,白亚寺收藏的云片状组合头盔可以调节大小,比北方民族一次性铸造头盔设计更加先进。在邓柯发现的邓玛大将的头盔与宋代将领的头盔类似。“这些文物的产生年代基本断定系宋代,也就是格萨尔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也出土过类似的藤盾”温玉成说。
  随后,在德格龚亚寺(格萨尔大哥甲查遗址)、格萨尔纪念馆、俄支寺、嘎拖寺以及邓柯邓玛大将纪念馆也发现了这种头盔及盔甲、长矛等文物。


格萨尔诞生地——阿须

        灵国诞生英雄格萨尔王是顺理成章
        温玉成教授告诉记者,国内外专家普遍公认格萨尔诞生于公元1038年,与多次考察发现的格萨尔遗迹、文物等年代基本吻合,由此可以推断格萨尔王是11-12世纪灵(岭)国的伟大国王。温玉成解释说:“格萨尔王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他生活的大致年代是11-12世纪,即吐蕃政权崩溃以后,蒙古军南下川西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
        关于格萨尔诞辰地早在藏文权威历史文献《朗吉波底色汝》、《果洛氏族》、《德格史话》、《噶托佛教史》、《藏族通史》《西藏王臣记》《安多政教史》等记载基本一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格学专家降边嘉措介绍,《格萨尔传》上说格萨尔诞生在长江上游的阿须地区(离灵国国都100公里左右的阿须乡),今德格的阿须乡就是格萨尔故乡。至今那里都有很多格萨尔的传说故事,仅有关的遗迹就有130多处,该县57多座寺院,几乎都收藏有格萨尔的相关文物。
        温教授指出,格萨尔王征战北方的“霍国”(民间误传为“霍耳”),应该是以西宁为中心的唃斯罗政权(1008—1116年)。“长期流传的史诗格萨尔王故事,就像天空中漂浮的美丽彩云,只有用历史考古学的考察、分析,才能使它回到大地,回到大山、草原及河谷,确认其历史真相”,温玉成说。

 
俄支的元代古建筑


俄支绒果寺古遗址


古灵国老城墙


德格龚亚寺甲查大将遗址


绒果寺的古遗址墙上的弓


俄支寺收藏的元代文物

        考古学家寻找古代灵国遗址
        绵延不断的山峦,弯曲交错的溪流和那颠簸不止的乡间小路一路伴随着我们走向那神秘的领土,道旁无数的玛尼石堆和山沟里每一处花花草草彷佛都在向我们召唤,“没错,就是这儿。”是啊,高原的阳光是如此灿烂,景色这般秀美的土地一定有它独特的底蕴。
        今年7月23日,我们翻阅了川藏线317上著名的雀儿山,经玛尼干戈前往德格县俄支乡。去年温教授来过一次俄支,此次是为了找寻古代灵国的国都以及元朝在此设立的朵甘思都司和明代的赞善王王府的具体位置。俄支乡靠着石渠县和德格县交界处的邓柯,古代称“邓麻”,虽然树木不多,放眼望去全是绿色的家园,景色非常秀美。
        俄支此刻的天空特别的蔚蓝,这片古老的土地时不时刮起带着晴朗味道的大风,预感告诉我们,寻找古代灵国的答案就在这里。
        “上海复旦大学谭其骧(1911~1992)教授(已故)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唐代吐蕃地图(公元820年) 东部地区中明显标记了“灵”地(今写成“岭”)。从而得知“灵”这个地名唐朝时候就已经存在,可能是一个古国名称,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了,这种地方诞生个英雄的灵•格萨尔王是顺理成章的了。唐代岷山以西的生羌的首领叫董哥罗,在邛崃山以西的东女国等八国中的哥邻国、弱水国、咄霸国、东女国、悉董国的国王也都是董姓(或汤姓),这些说明灵国的势力在向东方推进。吐蕃灭亡以后各部落分裂,灵国更加强大起来,这就是岭•格萨尔王诞生的历史背景。”温玉成教授说。
        从历史上看,俄支是从古代和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各时期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子。温玉成教授在实地两次考察时发现了一处俄支寺周围的遗址,这里有多处古城墙遗址,规模较大,俄支寺本身的建筑不像个寺庙,明显看得出是个宫殿,该寺佛法殿的望板全是弓箭所制。古城墙遗址里曾出土过许多唐宋时期的牦角组成的祭祀遗址。该寺还收藏了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长矛、刀、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叫鉞,时代大约为南北朝至唐代,非常珍贵。
        温教授介绍说:在两汉时代,在金沙江上游两岸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多弥部落,他们曾和汉地有过接触,(《后汉书》明帝永平十七年,称作动黏)。《北史附国传》称他们为当迷,大约在吐蕃松赞干布向东北方向进军消灭白狼、吐谷浑的过程中,与多弥部落结成了军事同盟。在此后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中,多弥部落成为吐蕃的东北的军事基地,多弥部落的董姓也就成了吐蕃四大姓之一。至此到九世纪多弥部落建立了自己的灵国。


格萨尔诞生地——阿须

        灵国诞生英雄格萨尔王是顺理成章
        温玉成教授告诉记者,国内外专家普遍公认格萨尔诞生于公元1038年,与多次考察发现的格萨尔遗迹、文物等年代基本吻合,由此可以推断格萨尔王是11-12世纪灵(岭)国的伟大国王。温玉成解释说:“格萨尔王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他生活的大致年代是11-12世纪,即吐蕃政权崩溃以后,蒙古军南下川西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
        关于格萨尔诞辰地早在藏文权威历史文献《朗吉波底色汝》、《果洛氏族》、《德格史话》、《噶托佛教史》、《藏族通史》《西藏王臣记》《安多政教史》等记载基本一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格学专家降边嘉措介绍,《格萨尔传》上说格萨尔诞生在长江上游的阿须地区(离灵国国都100公里左右的阿须乡),今德格的阿须乡就是格萨尔故乡。至今那里都有很多格萨尔的传说故事,仅有关的遗迹就有130多处,该县57多座寺院,几乎都收藏有格萨尔的相关文物。
        温教授指出,格萨尔王征战北方的“霍国”(民间误传为“霍耳”),应该是以西宁为中心的唃斯罗政权(1008—1116年)。“长期流传的史诗格萨尔王故事,就像天空中漂浮的美丽彩云,只有用历史考古学的考察、分析,才能使它回到大地,回到大山、草原及河谷,确认其历史真相”,温玉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