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夏季的政治形势图(北京大学张芝联教授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与温玉成推测的成吉思汗进军路线图(郑州《大河报》2009年10月15日)

        甘孜州“蒙古史迹调查小组”以特聘专家温玉成教授为首的调查组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后确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死于“木雅噶”——道孚县协德乡。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去世700多年来,中外专家、学者为确认成吉思汗去世地点及寻找成吉思汗陵作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值得人们敬重与钦佩。
        四川省甘孜州“蒙古史迹调查小组”,成立于2011年5月6日。由著名考古学家,河南省龙门石窟研究所原所长温玉成教授为特聘专家。以《甘孜日报》副总编辑根秋多吉为组长兼摄影记者。早在2009年9月28日,日本共同社就报道了“成吉思汗陵在甘孜州”的消息。对此,中国学术界“集体沉默”。10月15日,温教授首先作出推测,成吉思汗死在甘孜州是可能的。
        “蒙古史迹调查小组”在甘肃省甘南州、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地区及临近的青海省玉树州、果洛州、西藏昌都地区、云南省迪庆州等五省高原地区作了五次调查。他们在各地查阅地图、县志、文物及藏文史料,与当地专家、学者、喇嘛们座谈,实地考察重要遗迹,有一系列重要发现。仅就元代而言,如发现丹巴县中路乡元代经堂碉壁画、元代经堂古建筑、岭钦寺八思巴文题记与元代晚期壁画、甘孜县“汉人寺”的元代麻哈噶拉庙壁画、德格县汤甲经堂八思巴文题记与元代壁画等等。
        道孚县是五次考察的重点地区。在道孚县城找到了两段残存的古城墙,应是隋唐时代的“道坞城”。县城南部瓦日乡的古代王陵,推测是《北史》、《隋书》记载的“附国”王陵。在协德乡,不但找到了元代“宁远府”城残迹,而且确认了清代所修的土城(“年羹尧城”)及惠远寺(七世纪达赖喇嘛罗桑格桑嘉措于1728年—1735年驻此寺),这里也是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诞生地(1638—1855年)。


协德乡出土的石雕“木雅人神像”(2011年9月9日出土,高15.1公分,宽10公分)及史致康撰《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通高170公分,宽71公分)

        藏学家、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呷玛降村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土登彭措教授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的藏文史料。藏族历史学家蔡巴•贡嘎多吉(法名:司徒格哇洛垂,1309—1364年)的名著《红史》成书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比《元史》成书早六年。该书记载:“太祖成吉思汗,水马年出生,有五个兄弟,三十八岁时征服大地,统治了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在木雅噶升天,享年六十一岁”。《红史》成书时,成吉思汗去世136年,是中外各项相关史料中时代较早、最权威的著述。同时还参考了蒙古《古史》(“脱卜赤颜”)。藏文其他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如仓巴•班觉桑布《汉藏史记》(1434年)、拔卧祖拉称哇《智者喜宴》(1564年)等等。但是,有的专家把“木雅噶”译作“唐兀惕”或“西夏之嘎地”,从而造成许多误解!
温教授说,“木雅噶”所指的,就是木雅人的噶达地方。“木雅人”也译作“弭药人”。“噶达”,《元史》中也译作“匣答”、“哈答”、“合答”,自唐代迄今都指道孚县协德乡这个地方(约东经101度30秒;北纬30度30秒)。元代在这里建城(1265年)并派重兵驻守,又设立了“宁远府”(1276年)。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唐代的“剑南道北部图”(741年)、“吐蕃图”(820年),元代“宣政院辖地图”(1288—1330年)中均有标识。清代惠远寺门前所立的《御制惠远寺石碑》(1731年)、史致康《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均称此地为“噶达”。至于协德乡曾是木雅人的住地,在《丹巴县志》中有众多记述,例如“木雅娃”又称“噶达娃”。2011年9月9日在协德乡宋代“古寺”遗址中出土的木雅人石雕神像(或“红脸祖先”神像),更增添了考古学证据。
        另外,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供奉的“成吉思汗狩猎马鞍”上,有二龙戏珠(“如意宝”由六颗海螺束成),其下面是大鹏金翅鸟护卫牦牛图形,这是典型的川西地区苯教图案。2012年7月8日,我们在协德乡古寺玛尼堆中,也采集到大鹏金翅鸟护卫牦牛的石刻(宋代)。9月28日在协德乡雀儿村藏民拥措家看到了一副马鞍,也是类似的二龙戏珠,如意宝图形。成吉思汗的“狩猎马鞍”是成吉思汗到过川西藏区的有力证据之一。    
        温教授进一步分析说,从1227年正月起,成吉思汗攻打青海、甘肃南部藏区,一些吐蕃地方势力已归附于他。成吉思汗率军从六盘山南下清水,再进入大金川、大渡河藏区,乃是“用兵如神”的重大战略决策。此举可收“一石三鸟”之效:了解吐蕃各部虚实;寻求南下可以灭大理、东下可以灭南宋之前沿基地。而《元史•太祖纪》记载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蒙古音“哈老徒”与《元史》记载的“哈答”对音十分吻合,并无矛盾。
        至此,以温玉成教授为特聘专家的“蒙古史迹调查小组”郑重宣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162.5.31—1227.8.25)去世于今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
        至于他安葬于“起辇谷”的陵区,正在探寻之中。记者在采访中探知,温玉成教授经过两年的考察,对于成吉思汗陵的位置已经心中有数。但是,那里是海拔4100—4600公尺的高山和草地,需要探测30—40平方公里的地区。如果不搞航测、航探,是无法确定的。而这必须获得国家的批准,还需要大笔资金。对此,“蒙古史迹调查小组”是无能为力的。期盼国家及全社会的支持。


协德乡出土的石雕“木雅人神像”(2011年9月9日出土,高15.1公分,宽10公分)及史致康撰《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通高170公分,宽71公分)

        藏学家、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呷玛降村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土登彭措教授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的藏文史料。藏族历史学家蔡巴•贡嘎多吉(法名:司徒格哇洛垂,1309—1364年)的名著《红史》成书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比《元史》成书早六年。该书记载:“太祖成吉思汗,水马年出生,有五个兄弟,三十八岁时征服大地,统治了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在木雅噶升天,享年六十一岁”。《红史》成书时,成吉思汗去世136年,是中外各项相关史料中时代较早、最权威的著述。同时还参考了蒙古《古史》(“脱卜赤颜”)。藏文其他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如仓巴•班觉桑布《汉藏史记》(1434年)、拔卧祖拉称哇《智者喜宴》(1564年)等等。但是,有的专家把“木雅噶”译作“唐兀惕”或“西夏之嘎地”,从而造成许多误解!
温教授说,“木雅噶”所指的,就是木雅人的噶达地方。“木雅人”也译作“弭药人”。“噶达”,《元史》中也译作“匣答”、“哈答”、“合答”,自唐代迄今都指道孚县协德乡这个地方(约东经101度30秒;北纬30度30秒)。元代在这里建城(1265年)并派重兵驻守,又设立了“宁远府”(1276年)。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唐代的“剑南道北部图”(741年)、“吐蕃图”(820年),元代“宣政院辖地图”(1288—1330年)中均有标识。清代惠远寺门前所立的《御制惠远寺石碑》(1731年)、史致康《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均称此地为“噶达”。至于协德乡曾是木雅人的住地,在《丹巴县志》中有众多记述,例如“木雅娃”又称“噶达娃”。2011年9月9日在协德乡宋代“古寺”遗址中出土的木雅人石雕神像(或“红脸祖先”神像),更增添了考古学证据。
        另外,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供奉的“成吉思汗狩猎马鞍”上,有二龙戏珠(“如意宝”由六颗海螺束成),其下面是大鹏金翅鸟护卫牦牛图形,这是典型的川西地区苯教图案。2012年7月8日,我们在协德乡古寺玛尼堆中,也采集到大鹏金翅鸟护卫牦牛的石刻(宋代)。9月28日在协德乡雀儿村藏民拥措家看到了一副马鞍,也是类似的二龙戏珠,如意宝图形。成吉思汗的“狩猎马鞍”是成吉思汗到过川西藏区的有力证据之一。    
        温教授进一步分析说,从1227年正月起,成吉思汗攻打青海、甘肃南部藏区,一些吐蕃地方势力已归附于他。成吉思汗率军从六盘山南下清水,再进入大金川、大渡河藏区,乃是“用兵如神”的重大战略决策。此举可收“一石三鸟”之效:了解吐蕃各部虚实;寻求南下可以灭大理、东下可以灭南宋之前沿基地。而《元史•太祖纪》记载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蒙古音“哈老徒”与《元史》记载的“哈答”对音十分吻合,并无矛盾。
        至此,以温玉成教授为特聘专家的“蒙古史迹调查小组”郑重宣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162.5.31—1227.8.25)去世于今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
        至于他安葬于“起辇谷”的陵区,正在探寻之中。记者在采访中探知,温玉成教授经过两年的考察,对于成吉思汗陵的位置已经心中有数。但是,那里是海拔4100—4600公尺的高山和草地,需要探测30—40平方公里的地区。如果不搞航测、航探,是无法确定的。而这必须获得国家的批准,还需要大笔资金。对此,“蒙古史迹调查小组”是无能为力的。期盼国家及全社会的支持。


协德乡出土的石雕“木雅人神像”(2011年9月9日出土,高15.1公分,宽10公分)及史致康撰《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通高170公分,宽71公分)

        藏学家、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呷玛降村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土登彭措教授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的藏文史料。藏族历史学家蔡巴•贡嘎多吉(法名:司徒格哇洛垂,1309—1364年)的名著《红史》成书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比《元史》成书早六年。该书记载:“太祖成吉思汗,水马年出生,有五个兄弟,三十八岁时征服大地,统治了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在木雅噶升天,享年六十一岁”。《红史》成书时,成吉思汗去世136年,是中外各项相关史料中时代较早、最权威的著述。同时还参考了蒙古《古史》(“脱卜赤颜”)。藏文其他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如仓巴•班觉桑布《汉藏史记》(1434年)、拔卧祖拉称哇《智者喜宴》(1564年)等等。但是,有的专家把“木雅噶”译作“唐兀惕”或“西夏之嘎地”,从而造成许多误解!
温教授说,“木雅噶”所指的,就是木雅人的噶达地方。“木雅人”也译作“弭药人”。“噶达”,《元史》中也译作“匣答”、“哈答”、“合答”,自唐代迄今都指道孚县协德乡这个地方(约东经101度30秒;北纬30度30秒)。元代在这里建城(1265年)并派重兵驻守,又设立了“宁远府”(1276年)。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唐代的“剑南道北部图”(741年)、“吐蕃图”(820年),元代“宣政院辖地图”(1288—1330年)中均有标识。清代惠远寺门前所立的《御制惠远寺石碑》(1731年)、史致康《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均称此地为“噶达”。至于协德乡曾是木雅人的住地,在《丹巴县志》中有众多记述,例如“木雅娃”又称“噶达娃”。2011年9月9日在协德乡宋代“古寺”遗址中出土的木雅人石雕神像(或“红脸祖先”神像),更增添了考古学证据。
        另外,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供奉的“成吉思汗狩猎马鞍”上,有二龙戏珠(“如意宝”由六颗海螺束成),其下面是大鹏金翅鸟护卫牦牛图形,这是典型的川西地区苯教图案。2012年7月8日,我们在协德乡古寺玛尼堆中,也采集到大鹏金翅鸟护卫牦牛的石刻(宋代)。9月28日在协德乡雀儿村藏民拥措家看到了一副马鞍,也是类似的二龙戏珠,如意宝图形。成吉思汗的“狩猎马鞍”是成吉思汗到过川西藏区的有力证据之一。    
        温教授进一步分析说,从1227年正月起,成吉思汗攻打青海、甘肃南部藏区,一些吐蕃地方势力已归附于他。成吉思汗率军从六盘山南下清水,再进入大金川、大渡河藏区,乃是“用兵如神”的重大战略决策。此举可收“一石三鸟”之效:了解吐蕃各部虚实;寻求南下可以灭大理、东下可以灭南宋之前沿基地。而《元史•太祖纪》记载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蒙古音“哈老徒”与《元史》记载的“哈答”对音十分吻合,并无矛盾。
        至此,以温玉成教授为特聘专家的“蒙古史迹调查小组”郑重宣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162.5.31—1227.8.25)去世于今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
        至于他安葬于“起辇谷”的陵区,正在探寻之中。记者在采访中探知,温玉成教授经过两年的考察,对于成吉思汗陵的位置已经心中有数。但是,那里是海拔4100—4600公尺的高山和草地,需要探测30—40平方公里的地区。如果不搞航测、航探,是无法确定的。而这必须获得国家的批准,还需要大笔资金。对此,“蒙古史迹调查小组”是无能为力的。期盼国家及全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