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神秘的百年藏寨尼巴村


仁钦卓玛正在炒青稞,青稞炒熟再磨成面,是藏族大多数人爱吃的糌粑


身着华丽藏族服饰的女孩在玛尼房里


坡上人家里马厩里挂着主人爷爷的爷爷时代的“马上封侯”图


建在阳坡上的藏式民居,一层层栈道连接着一户户人家


大玛尼桶上拴着各色羊毛编织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拴在廊柱上,
拉动绳子,玛尼桶就会转动起来,这在其他藏区没有见过


尼巴村街景


茶房是一间很有藏式传统特色的大房子,房子里有三口口径两米有余的大锅,
三口大锅同时烧奶茶可供上千人一起饮茶念玛尼


村里随处可见的一排排晾晒架,用于晾晒粮食


尕藏只化家的房子,不大的房子炕前连灶,装饰具有浓厚的藏式传统风格

  “扎西德勒”、“顶多德瓦土巴秀”,当这些用藏语说出的祝福语在人们之间传颂的时候,尼巴村迎来了深冬时节最热闹的一天。当天正值农历十月十五,尼巴村和邻村的男女老少约700余人聚集村中心白塔寺处,念玛尼、颂祝福……

  “尼巴”为藏语译音,意为“阳坡”。尼巴村地处甘南卓尼县车巴河中游的尼巴乡,村寨坐北朝南,清澈的车巴河穿村逶迤而过。

  藏民族游牧民定居形成的藏寨,散发着古香古色气息的藏式建筑已有百年,因此被称为“百年藏寨”。独特的传统特色使尼巴村堪称安多藏区第一村和长寿村,村寨里生活着不少百岁老人,最长寿的曾经活到114岁,而且村寨中耄耋老人比比皆是。

  车巴河将尼巴村分成两半,河南村庄地势平坦,多为后期返修藏式住宅;河北房屋全建在山坡上,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依山而建的村寨里随处可见这些栈道一边依山固定,另一边依靠无数的圆木支撑,悬空栈道不仅解决了人、畜在山坡上的交通问题,而且扩大了藏寨的有效生活面积。

  沿着曲曲折折的栈道来到尕藏只化家,尕藏只化听见有外人踏进大门,和三个孩子及他的妻子仁钦卓玛一起出门迎接。房子门前大约只有不到两三米宽的空间,均为悬空木板。走进尕藏只化家的房子,不大的房子炕前连灶,装饰具有浓厚的藏式传统风格。仁钦卓玛正在炒青稞,青稞炒熟再磨成面,是藏族大多数人爱吃的炒面(干粉状)。

  当地藏式房屋特色为外不见木、内不见土。房屋外墙由厚厚的泥土打成,起到保温、牢固和透气作用,内部全部由木头搭建,牢固结实耐用。

  尼巴村的村民均为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保留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河边一座白塔,是村里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塔的周边是排成廊的玛尼桶,大玛尼桶上拴着各色羊毛编织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拴在廊柱上,拉动绳子,玛尼桶就会转动起来,同时拉几条绳子,就会同时转动几个玛尼桶,这在其他藏区没有见过。尼巴村不仅有绳拉着转动的玛尼桶,还有风力转动的玛尼桶、水力转动的玛尼桶、手摇式玛尼桶等。

  与白塔相伴的有玛尼房、布施房和茶房,茶房是一间很有藏式传统特色的大房子,房子里有三口口径两米有余的大锅,三口大锅同时烧奶茶可供上千人一起饮茶念玛尼。据当地人介绍,虔诚的尼巴村人在冬春闲时每月会有好几次聚在一起饮茶念玛尼,夏秋放牧忙时也会在每月初一或十五聚在一起念玛尼。

  在尼巴村,时刻会听到念诵玛尼和转动玛尼桶的吱呀声。

  尼巴村还有着独特的婚俗,出嫁的姑娘只住一天就回娘家,要在娘家住满三年。其间,丈夫可以到妻子家来。三年内生的孩子,是要慈悲地留给女方家的。这样的婚俗,有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

  浓郁的藏传佛教气息,独特的婚俗,外不见木、内不见土、别具一格的藏式民居……这样的尼巴村近年来备受外界关注。2013年9月,古老而奇特的百年藏寨尼巴村被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公示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