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蕃”(bod)之自称与苯教(bon)的关系,是以往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蕃”这个自称源自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也就是说,“蕃”是由“苯”这个教的名称演变而来的。较早提出这一看法的学者中,根敦群佩大师的观点有一定的影响。他认为:

       在君主囊日松赞之前,整个藏区唯有“永仲苯”一教盛行,故以此名相称,也不足为奇。……在古代名词中,后加字中的“大”(da)与“纳”(na)二字常常交换使用。

       如“赞普”(btsan-po)与“则普”(brsad-po)…等均可使用。这样“蕃”“苯””也可能交换使用。接着,他又反问道:是由于西藏盛行“辛饶”(gshen-rabs)之教,将地名用作了教名,还是将教名用作了地名?

       显然,根敦群佩大师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并没有作出肯定的回答。

       一般认为,苯教祖师—辛饶米沃切与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5年)是同代人。“辛饶生在象雄的的韦莫隆仁,名辛饶沃齐。或说他是佛所变化的,也有说他和本师释迦同时出世的”。按常理,苯教的出现也应该在辛饶米沃切的中、晚年时期,至于教义的完善和传播就更在其后了。就此看来,苯教最初诞生的时间(或萌芽时期),大致上与聂赤赞普在位的时间相当。就此,《西藏王统记》一书中有着较为明确的说法。

       苯教史籍记载说:苯教兴起于聂赤赞普之时,止贡赞普王消灭苯教,后又再兴于布德巩杰王之时,到赤松德赞王时,苯教再度衰亡。

       而被象雄王室尊为正统的“雍仲苯”(白苯)形成的时间就更晚了,大约在公元初。显然,“蕃”的出现早于苯教的正式形成时间。也就是说,“蕃”这个民族的出现在前,苯教的形成和传播在后。换句话说,“蕃”并非来自“苯”,而恰恰是“蕃”这个民族创造了苯教。

       当时,从吐蕃各部落的首领到民众普遍信仰苯教。因苯教源于自称为“蕃”的民族,又被称为“蕃却”(bod-chos蕃的宗教)。在当时的藏文书写中,虽然“蕃”与“苯”的后加字可以交换,但民族称谓与教名是不容混淆的。因“蕃”(bod)之称谓先于教名而存在,所以称原始宗教为“苯”(bom)是合乎情理的。

       与“蕃”有关的名称还有“吐蕃”(stod-bod或mtho-bod)、“土伯特”等。吐蕃是公元7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上的王朝之名,后来亦称呼藏族古代先民。其实,“吐蕃”称谓中的“吐”一词指这个民族所在的地理位置。“吐”(stod为上方,mtho是高处的意思)是相对与“玛”(smad下)而言的。藏语将高处称作“吐萨”(stod-sa或mtho-sa),下方称作“玛萨”(smad-sa)。在卫藏方言中stod和mtho的发言很接近,而在汉语音译中多为相同。直到今天,藏地仍有“吐卫藏”(stod-dbus-gtsang上方卫藏地)、和“玛嘉纳”(smad-rgya-nag下方汉地)的说法。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之后,相对于东南部的康区诸部(玛萨)而言,吐蕃政权的中心卫藏一带自然处于上方(吐萨)。因此,将蕃域中心的卫藏称之为“吐蕃”(上蕃),也不无道理。“吐蕃”之称始见于公元783年的唐蕃清水会盟碑上。后来一直沿袭了唐时的这个习惯称呼。至于出现“土伯特”、“图伯特”等,除了汉文用字不一之外,也有发音上的问题,是将藏文“蕃”(bod)一词的主音字母(bo)与后加字母(da)分开读的结果。至今,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称藏族(或西藏)为“唐古特”等,也是从“吐蕃”转译过来的,无疑也是藏语的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