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维色演奏石琴。
石琴风采。
简单质朴的石琴。
石琴独奏。
《雅江灵音》里,石琴奏出天籁之音。
小时候,故乡的老人们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其中,就有一个石头会唱歌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我童年里留下深刻印象。到西藏工作之后,记者竟然在现实生活中见到了用石头做成的石琴。由几块黝黑不规则的奇特石块组成的石琴,看上去简单质朴。然而这样简单的石头,却能演奏出天籁般乐曲,是西藏古老神奇的民间乐器的真实写照。
说起石琴,国家二级扬琴演奏家、石琴演奏家尼玛维色感慨万千:“据我所知,目前整个拉萨只有一套石琴。在山南,只有我收集的那一套石琴。”西藏石琴这一古老的民间乐器,数量极为稀少,会演奏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然而,年近六旬的尼玛维色凭借对石琴的热爱和音乐天赋,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石琴演奏。
舞台上,尼玛维色演奏石琴这种古老、典雅、灵动非凡的西藏民间乐器时,人们仿佛看见一串串音符在简单质朴的石头上跳出倾国倾城的舞蹈,演绎着动人心魄的天籁之音。
难以追溯,西藏石琴究竟是什么时候走进人们的音乐生活。第一个发现石琴这种乐器的人,其与石琴的邂逅,造就了这种古老乐器的动人传奇。岁月的流逝中,石琴演绎出的天籁之音,丰富了西藏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在西藏音乐史上书写出绚烂夺目的华章。
石琴共由用来敲击的两块小石头和几块类似于琴键的大石头组成,均是天然未加工的石头。记者见到的那一套石琴呈褐黑色,有长有方,有棱有角,有尖有秃,有大有小,不是很规则。看上去质朴、典雅、大气。演奏前,先将石头按照一定的音阶顺序排列在牢固的琴架上。类似于琴键的石头越多,音区越宽,石琴能演奏的曲子就越多。”尼玛维色介绍道。目前为止,西藏所有的石琴中,最丰富的是尼玛维色自己收集的那一套,共有九个音阶的石块,也就是有九块用来演奏的石头。
尼玛维色回忆道,她是2014年才真正接触到石琴的。当时,山南地区艺术团团长白玛旺堆让她担任该团打造的大型民俗风情歌舞乐《雅鲁藏布》中《雅江灵音》部分的石琴演奏。回忆起接触石琴的经历,尼玛维色笑道:“团长让我演奏石琴时,我又紧张又激动,紧张是因为在那之前我从未接触过石琴,激动是因为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习和演奏石琴。”才刚接触石琴的那段时间里,尼玛维色面对眼前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犯愁了。山南地区艺术团里没有人会演奏石琴,没人教她该怎样演奏,就连用来敲击的两块小石头该怎样拿她都不知道,遑论弹奏。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短短几天,尼玛维色就摸索出了石琴的演奏技巧,一个月之内,她就能用石琴演奏《雅江灵音》部分的曲目。
后来,尼玛维色在山南地区艺术团里看了一个关于石琴演奏的视频,学习借鉴了视频中的弹奏技巧。之后,她的石琴演奏能力走向了成熟完善。但她对自己的弹奏技巧始终不放心,屡次让白玛旺堆给自己请老师来进行指导,当白玛旺堆来看她演奏石琴之后,放心地对她笑道:“你演奏得已经很好了,根本不用请老师啊。”排练《雅鲁藏布》期间,尼玛维色不分白天黑夜地演奏石琴,常常忘了时间的流逝,“有时连当天是几号或者星期几都不知道,只顾着排练。”当时她所用的石琴,是山南地区艺术团从拉萨借的。尼玛维色对石琴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深厚。对石琴的热爱,让她顺利度过了演奏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难关。
尼玛维色介绍道,演奏石琴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轮指。轮指是演奏石琴的一种技法,演奏时,演奏者必须用敲击所用的小石块快速而均匀地在石面上敲击,既要让速度达到要求,又要保证发出来的一连串琴声均匀有致。轮指演奏时,力度的把握特别困难。采访过程中,记者在尼玛维色的指导下试了试轮指的演奏,但无论记者怎么努力,敲击出的琴声始终乱成一团,无奈只好放弃。当时,记者真是对年过五十才开始学石琴演奏的尼玛维色由衷地钦佩,要想学会轮指的演奏,力气与技巧不可或缺,没有对石琴的深沉热爱,是难以学成的。
演奏石琴时,石琴似乎通了灵性一般,在尼玛维色的灵魂深处,与她产生共鸣。
尼玛维色深感与石琴相遇是她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场来自心灵的邂逅,缔造了一段奇妙的缘分,她与石琴,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动人心魂的天籁之音。
排练、演奏《雅鲁藏布》期间,尼玛维色与石琴朝夕相处,石琴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着她,那一个个跳跃在石头上的音符,焕发着魅力无穷的光芒。石琴的稀少,再加上对石琴的热爱,让她产生了收集一套石琴的想法。
尼玛维色得到同为山南地区艺术团成员的丈夫支持,开始了坎坷不平而感人肺腑的集石之路。她与丈夫经常开着车,载着她寻找适合做石琴的石头。“出差、旅行、转山……每走到一个地方,只要时间允许,我们都会去寻找石头。”尼玛维色介绍道,为了寻找石头,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林芝的许多地方他们都去过。在寻找石琴的过程中,他们曾遇到过不少危险,但艰难而危险的路途,阻挡不了他们寻石的热切之心。
有一次,尼玛维色与丈夫去日喀则寻找石头。当时天色已晚,但还没到达目的地,他们便将车一直往前开,后来迷路了,不知不觉车开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山上。当时,他们已束手无策,只好向朋友求助。等到朋友们在颠簸不平的路上开着车来见到他们时,简直吓坏了,对他们又是心疼又是责怪:“你们俩胆子也太大了,都是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敢大晚上的开车走这种路到这么危险的地方来。”“最让我难以承受的,不是路途的艰辛,而是寻石的艰难。”尼玛维色说,有时候,他们找到了音质很好的石头,但石块太大或者太小,达不到要求,只得放弃。“许多石头本来音色特别好,但是太重了,有的起码有好几百斤,我们搬不动,只好忍痛放弃了。”说起此事,尼玛维色脸上布满遗憾之色。那么,音色符合要求的石头可不可以把需要的部分切下来带走呢?这个问题,勾起了尼玛维色一段难忘的回忆。
有一次,尼玛维色与丈夫遇到了一块可以敲击出三个音的巨大石头。但他与丈夫两人合力都搬不动,一番合计之后,两人决定将大石块切小再带走。但当他们把石块切好之后,却发现石块已经没法用来演奏。“别说三个音,就连一个音都敲不出来啦。”不仅白忙了一番,还破坏了石块原有的特色,这使得他们两人又心疼又后悔。从那以后,搬不动的石块,尼玛维色和她丈夫便果断选择放弃,害怕重蹈覆辙,不再尝试将石块切小带走的方法。
历尽艰辛,尼玛维色与丈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收集了一套石琴。这套石琴共有9块用来演奏的石头,比从拉萨借的那一套多了3块。但她对这套石琴仍不满意,“演奏4和7这两个音的石头音质不是特别好,等我寻找到更好的石块时,就将这两块换掉。”尼玛维色称,4和7这两个音是半音,所以演奏这两个音的石头,比演奏其他音的石块更难找到。
“一套石琴中,每一块石头对应一个音阶,石块越多,音区越宽,能演奏的曲目就越多。所以一套石琴里,石头越多越好。”尼玛维色表示,她将继续寻找适合做石琴的石块。每次寻找到更好的石块,她便将石琴中其对应音阶的石块替换掉。一年多来,替换下来的石块不计其数,有些舍不得扔掉的就摆放在家里,大多数的都丢弃了。
尼玛维色夫妇踏遍西藏的万水千山,历尽艰辛后终于收集到的那一套石琴,最后一块石头是今年10月份才寻找到的。这套凝聚着他们无数心血的石琴,被他们视为珍宝。
尼玛维色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她能带着这套石琴走向世界舞台,将石琴奏出的天籁之音带到全世界的人面前。
前些日子,山南地区艺术团带来的大型民俗风情歌舞乐《雅鲁藏布》在拉萨民族文化艺术宫上演,记者在这里见识到了石琴演奏的魅力。《雅江灵音》是《雅鲁藏布》的重要章节,在这个章节里,西藏许多民间古老乐器都参与演奏,灵动轻盈的石琴之声、柔情绵绵的热玛琴声、动人心魄的鼓钹之声、气吞山河的铜钦号声……各种古老乐器奏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交汇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壮美的交响曲。
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雅鲁藏布江的壮美与柔情。
“叮咚、叮咚、叮咚……”随着尼玛维色双手的起伏,一声又一声灵动轻盈的石琴声响起,叩击在听众的心弦上。一声声石琴音,如同一滴滴晶莹透亮的水滴,落在人们的心湖里,荡起层层涟漪。大厅里,几百名观众屏住呼吸,静心聆听,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生怕听漏了每一声跳跃在石面上的天籁之音。
《雅江灵音》中,尼玛维色用石琴将鸟儿活动时发出的声音表现得惟妙惟肖。有时琴声高昂而急促,将鸟儿在空中翱翔时的傲然状态烘托得淋漓尽致;有时琴声清脆悦耳,将小鸟与母亲在水中嬉戏时的情景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有时琴声轻快急促与低缓柔和交错变换,将水中幼鸟相互用喙快速梳理颈上羽毛,以及在水面追逐觅食的场景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来。
别有妙趣的,是尼玛维色用石琴表达鸟儿打斗的场景。只见她双手拿着两块小石头,时而快速均匀地敲击,时而两手飞速交叉敲击,灵巧双手如同耍魔术般,生动地表达出鸟儿打斗时的激烈气氛。看到这妙趣横生的一幕,台下观众忍不住会心一笑,刚举起手准备鼓掌,但怕打扰人们倾听,于是又将手默默收回,继续欣赏。
尼玛维色的表演中,最为感人的,莫过于表达鸟儿恋爱的那一段。
琴声低缓轻盈,闭目聆听,仿佛看见鸟儿相依相偎、倾诉衷肠、比翼双飞等动人场景。生灵之间常常上演的爱恋情景,尼玛维色用优美灵动的石琴声表达出来,显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令人不仅想起《诗经》里描述的场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自然界里万千生灵的爱恋,和人与人之间的唯美爱情一样感人至深。石琴演奏的曲目结束了许久,人们依然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石琴能演奏很多乐曲,激扬的、低缓的、轻快的曲子,都能用石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尼玛维色有些担忧地说道,目前,西藏石琴的数量特别少,会演奏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她希望未来能见到更多会演奏石琴的人,希望石琴的演奏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石琴之声,犹如魅力无穷的精灵,将有幸听到的人们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石琴,这种质朴而极具灵气的乐器,在乐器的世界里独树一帜,在西藏民间艺术园地里创下灿烂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