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藏共有6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其中已经有11人离世。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副馆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阿旺旦增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要求,目前已对首批入选抢救性记录工作的10名传承人中嘎尔、拉萨囊玛、尼木塔荣藏戏、藏医药等年事已高的4名传承人优先进行了抢救性采录。
现状
开展4名传承人的采录
阿旺旦增说:“根据《通知》要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是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抢救性记录就是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精湛的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的资料。所以,开展高龄和体弱多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十分重大。”
阿旺旦增介绍,按照文化部《通知》的要求,目前已对嘎尔、拉萨囊玛、尼木塔荣藏戏、藏医药等年事已高的4名传承人优先进行了抢救性采录,其中由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开展的拉萨囊玛口述史采录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囊玛是西藏特有的歌舞艺术。拉萨囊玛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布曲珍,如今已经70多岁了,对其的抢救性采录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经常在电视、媒体上看到的歌舞演出,都有囊玛的影子,但至于它的历史渊源、服饰、民俗等,我们无法从一个歌舞演出中看出来,最直接的了解途径还是传承人的口述。”阿旺旦增说。
进展
已完成几部口述史记录
据了解,囊玛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特别是经过历代“囊玛吉度”(一个古老的囊玛行会),行会组织成员的传承、发展和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囊玛艺术的表现力,形成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发展成以前奏、慢板、快板为典型结构的程式化音乐结构。
“正因为‘囊玛吉度’的歌舞行会,才把这个歌舞传承下来了,现在老人们都自己组织演出,每周四下午来群艺馆,也有年轻人在学这个舞蹈。罗布曲珍通过自己的口述,介绍囊玛的方方面面,比如作为一个艺人,怎么加入‘囊玛吉度’、怎么表演、舞蹈的形与色、舞蹈的魂等。另外,囊玛歌舞的服装有什么要求,从头饰到脚上,这些通过传承人的口述会了解得更为全面。”阿旺旦增说,“现在的传承,很多都变味了,传承人从自己的经历来口述,是师徒传承。就罗布曲珍来说,她母亲也是学习囊玛歌舞的,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她于 25岁学习继承了拉萨囊玛歌舞技艺,并加入囊玛吉度进行表演。”
“对于囊玛来说,参加这个歌舞行会有没有什么条件,比如家庭因素、个人条件等,这些只能通过传承人来口述。比如服饰,现在电视上歌舞演出的服饰很华丽,那么囊玛的服饰呢?以前的歌舞演出有演出服,贵族有贵族的服装,现在的演出服很多都是以前贵族穿的,现在囊玛的很多服饰已经变样了,所以传承人的口述就是一个范本。而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也是西藏非遗保护中心这两年集中精力在做的,目前已经完成了几部传承人口述史记录。”阿旺旦增说。
措施
专家团队完成采录工作
那么,对于传承人的抢救性采录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
阿旺旦增介绍,传承人的学艺经历、教徒弟等方面同样重要。“罗布曲珍目前在娘热民间艺术团教舞蹈,有传承点、传承人和徒弟,就可以传承下去了,抢救性保护里有教学片、实践片的记录,实践片是她参加过的一些歌舞演出;教学片是她在教徒弟和学生时的情况记录;宣传片只是一个浓缩的综合性的宣传资料。”
“在传承人口述史的采录方面,我们也有一个人性化的要求,我们要按照传承人的身体状况、兴趣、情绪等来综合考虑,主要看传承人的意愿及身体状况。”阿旺旦增说。
为了使采录工作达到较高水准,自治区群艺馆专门请了非遗方面的专家作为采访人,“他们能挖掘出很多非遗方面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拉萨囊玛,罗布曲珍老人说什么我们只能点头,因为我们不是很了解,但专家就会问戴不戴头饰,头饰是什么样子的,材质、大小、颜色等。光头饰方面就有很多讲究,口述史就是要挖掘这方面的细节。” 阿旺旦增说,自治区群艺馆通过招标的方式,找有经验的公司,由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推荐专家团队,完成采录工作。之后将上报国家,哪一家公司做得好就会选择这家公司的作品作为范本,然后按照范本继续完成其他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传承人口述史,对于研究囊玛舞蹈、音乐都有很大的价值,原始性的资料最珍贵,对实践者也有参考价值,是无价之宝!”阿旺旦增说。